首页 百科知识 德国自然科学的哲学意蕴

德国自然科学的哲学意蕴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通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因为科学取得了伟大综合并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在科学中时隐时现的终极目的论。19世纪科学的主要动向就是把动力学的实验与数学方法推广到物理学和其他学科,如有可能的话,应用到化学和生物学中。

19世纪通常被誉为科学的世纪。因为科学取得了伟大综合并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摧毁了几个世纪以来在科学中时隐时现的终极目的论。19世纪科学的主要动向就是把动力学的实验与数学方法推广到物理学和其他学科,如有可能的话,应用到化学和生物学中。赫尔姆霍茨在一篇文章中谈到“科学研究最好避开形而上学的考虑冶,这是那个时代科学家的共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使那个时代的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能分析为简单的元素,都可以进行科学的还原,牛顿力学赋予自然科学以机械论的性质,导致自然科学的机械论观点,人们用一种理想的、精确的机械主义来思考和感受宇宙,宇宙中的万物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由驱动它的发条和齿轮决定的。完美机器的隐喻为这些理想提供了依据,并鼓励人们长时间地探索隐藏的规律性或表象背后之联系。这一理想最终演变成了西方科学活动的不懈的内在驱力。

1.赫尔姆霍茨的经验科学认识论情结

早期心理学由于深受机械主义理想的鼓舞,以至于认为只有对心理进行科学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就可达到认识整个心理的目的。正如生理学中采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仪器分析那样,心理学同样可以对心理进行元素分析。19世纪后期,由于德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以及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玄想,开始反对思辨唯心主义那种夸大理论思维的功能贬低经验事实的基础地位的做法,开始关注现实。与此同时,一种片面突出经验事实的作用而忽视理论思维的能动性的狭隘的经验主义思潮也在蔓延,亟需人们予以反驳。经验论者赫尔姆霍茨认为,思辨唯心主义和狭隘经验主义都是极端错误的,主张“回到康德去冶,一再强调,哲学的合法课题就是认识论,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全力阐述的主题。然而,认识论研究不能只按旧的思辨方式去探索,必须结合自然科学的成果。认识论的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感官知觉和思维中什么是真实的冶,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我们的观念与外在世界相符合。冶〔124〕显然,在赫尔姆霍茨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哲学家已经无法完成,必须要有科学家的密切配合,甚至科学家所提供科学事实在此问题解决上将起着决定性作用。“我认为任何一个鼓励任命具有哲学头脑的自然科学家去主持哲学教席的大学,都将给德国科学带来持久的益处冶〔125〕

因此,只有经验科学才能对认识问题提供一个更确定和更令人满意的答案。经验科学在这里主要指的就是生理学,生理学研究主题就是神经活动的规律,具体而言就是要研究作为人类全部知识来源的仪器——人的感官的操作模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他坚信,感官生理学通过揭示感觉和知觉过程,实际上就在扩展着康德的认识论。因为,感官是连接我们内在观念世界与外在实在世界的唯一桥梁。为了避免把本属于感官的东西错误地归结于内在的观念世界或者外在的实在世界,必须对感觉和知觉过程的经验特性予以科学地揭示,如此一来,才能找到理解人类知识的最终的、主观的源泉。赫尔姆霍茨坚持以实证的科学态度解释和发展康德哲学,随着自身科学实践的深入,他对康德哲学中关于空间形式以及因果性的先天性进行了批判性审查,否定了康德关于空间形式的先天性并对因果性的先天性产生质疑。他认为,视知觉的空间排列决定于后天的学习。空间形式是在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必须由学习而获得。这些论断都为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具有经验主义血统的哲学流派提供了思想基础。

总之,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作为19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是自然科学的强有力的倡导者,他的一生不仅在物理学上有重大贡献,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而且在生理学领域也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他所发明和完成的蛙腿神经运动的反应实验,解答了神经传导的速度问题,破除了人们以往普遍假定神经冲动以无限或不可测量的超速度传导的陈腐观念,为心理科学的自然科学化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他欢迎自然科学在德国的大学里生长,并毫不留情地批判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用自己的研究支持唯物主义原则。事实上,冯特后来就采纳了赫尔姆霍茨关于测量生理和心理过程的客观方法,有助于实验心理学获得科学形象,通过运用此技术将对心灵的思辨从安乐椅上带进了实验室的量化确证。

2.费希纳的唯心主义一元论

物理学家费希纳是莱比锡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是心理——物理学的创始人,是新唯心主义运动的代表之一。在费希纳之前,哲学家们追随康德,普遍认为心灵既无法被实验,也不能作数学上的检测。因为,在物理学中,人们能够操纵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而且能够测量物体的位置和运动,进而得出这些变量之间的数学定律。但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心灵是私密的,任何仪器都无法直接运用于意识经验。然而,费希纳认为这个假定是错误的,并且认为,意识内容可经由控制人所面临的客观刺激而加以操纵。这种控制使心理实验成为可能,进而将客观的刺激强度和由此产生的主观的感觉强度在数学上用相关量值联系起来。当然,费希纳从事此创新性研究的直接动机是要揭示人的心身关系问题。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心理物理学能够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心——身问题,事实上他的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而且他研究中的哲学含义也被大家所忽略掉了。但是,他所开创的实验方法却成为冯特关于意识的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冯特的身心平行论与其说来源于斯宾诺莎,不如说来源于比冯特学术期稍早的费希纳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身心平行论。费希纳认为:心和物是同一世界的不可分的不同方面。但心是主要的一面,物是心从外面看到的心而已。〔126〕因此,物理刺激和主体感觉在功能上是相联的。但是,冯特身心平行论的出发点却与费希纳有所不同。冯特和当时坚持物理的、生理的心理学家们提倡的“新心理学冶一样,是在同意能量守恒定律的限制意义上,为了避开心物具有连续性这种科学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而主张心身平行论。而费希纳之所以主张心身平行论,则是为了证明灵魂是第一性的,上帝是最大的灵魂。费希纳坚持的是泛灵论观点,认为整个宇宙都富有生机,一切灵魂(无论自然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被包容在最高级的灵魂,即世界灵魂或上帝的灵魂中。上帝和宇宙的关系同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相仿;自然是上帝的肉体,即宇宙灵魂的客观表现,它超越自然,正如人的灵魂超越人的肉体一样。

冯特是一个唯意志论者,认为意志是本原的,而且认为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靠、更确定、更少受推论的影响,所以他的身心平行论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这是他反对所谓“形而上学冶,然而又陷入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主要体现,是其折中主义观点的理论根源。受其折中主义观点的制约,冯特的实验内省法也表现出诸多的不协调。一方面,古典内省法抹杀引起主观映象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又不顾主观映象对客观环境能起什么作用。这种古典内省只是要求被试注意主观映象这个单纯的心理存在,局限于回忆由外界客观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人的主观映象,反而放弃了对心理活动所蕴含的现实意义的研究,致使古典实验内省成为一种人为的内省分析。从根本上来说,这种企图用主观映象来说明主观映象,以心理自身来说明心理的做法,当然不可能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