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辟学而优则仕拓展仕而优则学

开辟学而优则仕拓展仕而优则学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荐举贤才、选贤用能、任人唯贤,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大贡献就是开辟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经济的道路,以仁为核心的礼义信等引领人民创造历史。不但如此,孔子还要求给学而优从政者一定的名誉。孔子办学,就是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这当然是孔子对弟子的最大期望。“学而优则仕”不但在国内作为选人的正统,而且自鸦片战争后传至英国的“文官考试制”,转而成为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和赞扬,其重大的积极意义在于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荐举贤才、选贤用能、任人唯贤,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培养不同等级的人,特别是对哲学王的培养,是建设理想国家的基本方略。

改革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用亲不用贤;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在强大而顽固的宗法制度面前,孔子公开提出破除宗法制度,改用举贤才的用人制度,这是对周公以来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恢复“大道之行”的壮举,是历史的进步。其重大贡献就是开辟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经济的道路,以仁为核心的礼义信等引领人民创造历史。

孔子坚持先学习,学习优秀者才能去当官。孔子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百姓,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1]

正是在这个基点上孔子赞扬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2]他看到后人超过前人,今胜于昔是世道公理。

孔子办学,就是培养做官。他提出,作为统治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你而来。[3]

◎论秦思才

孔子30岁(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其博学在社会上得到确认与共识。是年,齐景公与国相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特约见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景公:从前秦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4]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

景公听了心中感慨,兴致勃勃。[5]

◎赞卫三贤

一次,孔子与季康子讨论卫灵公无道。

季康子: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

孔子: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6]

不但如此,孔子还要求给学而优从政者一定的名誉。公叔文子的家臣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说:“(他死后)可以给他‘文’的谥号了。”[7]

◎待价而沽

孔子带领弟子到各国去游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没有人接受并重用他。但他并不灰心。弟子子贡以得到美玉如何处理向孔子发问,孔子毫不迟疑地回答了子贡提出的问题。

子贡: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

孔子:卖掉它,卖掉它,我正在等待识货的人出现呢。[8]

如上对话反映了孔子的渴望求仕的心情。孔子自称是“待贾者”,他一方面四处游说,以宣传礼治天下为己任,期待着各国统治者能够行他之道于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随时准备把自己推上治国之位。因为只有依靠政权的力量才能去推行“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主张。这也正是孔子正名分服务于政治而入世出仕的初衷。

《红楼梦》第一回有诗云:“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匣内待时飞。”这显然是源自子贡向老师的提问。

孔子办学,就是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像冉雍、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曾为列国大夫或邑宰,子贡常相鲁、卫,在施政上很有政绩。

孔子劝告弟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9]

◎仁者治国

春秋末期礼坏乐崩,连年征伐。孔子有平治天下的宏伟方略,使天下实现仁政。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10]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11]他希望通过士者入世出仕来实现其政治理想。

孔子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辅佐君主或卿大夫从事政治活动。公元前492年,季康子继承他的父亲做鲁国的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季康子将人才锁定孔子的门下。于是与孔子展开一番对话。

季康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12]

不但如此,孔子还特别注意他的学生做官之后的人事任用问题。子游做了武城邑的长官,孔子就询问他有关人才问题。

孔子: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了吗?

子游: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13]

相反,孔子对统治者只是以貌取人提出异议。他看到卫国大夫祝(字子鱼)因巧言善辩而得到卫灵公重用,又看到宋国的公子朝因美丽而惹乱(《左传》对公子朝有载),就抱怨说:“如果没有祝那样的口才,也没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会上处世立足就比较艰难了。”[14]

冉雍(仲弓)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当季桓子任命仲弓做宰相,仲弓征求老师的意见时,孔子就说:“雍也可使南面(做官)”。[15]关于冉雍做官,孔子早已预料到了。孔子曾对仲弓说:“耕牛的儿子,如果长着赤色的毛和周正的角,虽然想不用它来做祭祀的牲牛,山川神灵难道会舍弃它吗?”[16]孔子用山川之神比喻上层统治者。冉雍从政后,“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孔子逝世后,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敬简集》。至秦代焚书已不存。

仲弓虚心好学,经常与老师展开对话。下面是一次他与老师交谈的记录。

仲弓: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

孔子:雍言之有理。[17]

孔子要求弟子入仕的前提必须“学而优”。孔子有个弟子叫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字子开),孔子与他谈起做官之事。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这件事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18]。漆雕开提出继续求学进德,说明其志在道。这当然是孔子对弟子的最大期望。孔子说:“学了多年,还没有做官的想法,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19]

孔子门下还有一位比他小49岁的学生子贱[姓宓(f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评价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如果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20]

孔子培养士阶层即知识分子人才绝不是敷衍将就。一位来自卫国(一说齐国)的学生高柴(字子羔,小孔子40岁),孔子认为他尚未学到优秀的程度。子路推荐他去作费地的长官。

孔子:这简直是害人子弟。

子路: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

孔子: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21]

对于没有经过教育就做官的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会心无正义,患得患失。孔子说:

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如果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22]

孔子以办教育培养国家统治者,提出:“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23]从此,整个社会举贤才,兴文化,缩宗法,开辟向学的社会新风。中国封建社会废察举,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度,除了皇帝不再有官位继承,始自“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不但在国内作为选人的正统,而且自鸦片战争后传至英国的“文官考试制”,转而成为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孔子办私学,接受咨询,拓出了一条终身学习的道路。他的学生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继续学习,学习优秀的人,就可以去做官。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24]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显得特别突出。

有教无类

在“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5]。它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教育对象不分朝野贵贱。孔子招收的学生,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将受教育权利扩展到普通人,打破了身份的局限和只有贵族子弟能受教育的特权。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26]但孔子的“自行束脩”还有其拜师礼节的含义。这足见孔子实行的是全民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有社会和思想基础的。首先,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正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学在官府”已转变为“学在四夷”。就是说,当时统治阶级垄断的教育由于社会条件的转变,已经转为向民众开放。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如鲁国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子贡是卫国的商人,更多的还是平民,子张是做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原宪贫寒得房子上面漏、下面湿、四面的墙都是不完全的不堵之室,颜回是陋巷之人,还有当时曾横行鲁卫之间著名的江洋大盗颜涿聚(子路之妻兄),这些人受到教育后成为社会上的显达之士。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子张是陈国人,子长是齐国人,子游是吴国人。有的父子两代都是孔子的学生,如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等。孔子有教无类,从南郭惠子和子贡的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得分明。

南郭惠子: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子贡: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拒),欲去者不止……是以杂也。[27]

子贡的话的意思是,孔子的学生来去自由,所以人员很杂,而这一“杂”字充分体现了孔子办学有教无类和终身教育的特色。从此,再也不是贵族垄断教育,而是将知识分子阶层扩展为平民百姓,为“学而优则仕”铺平了道路。

第二个意思是“有教则无类”。(谢质彬,1989)。这特指孔子的教育人性论的含义,好的教育就可以使不同的人都向善。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人表现出恶而不对他施教。在孔子那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如平民子路,他比孔子小9岁,他拜孔子为师时二十一二岁。子路出身贫贱,为人性格豪爽、耿直,起初他对孔子很不尊重,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獠牙等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以礼慢慢引导他,以德折服他。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请求作孔子的学生[28]。子路后来成为孔子最忠实、最可靠的学生,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足见“有教无类”也是培养贤人且倡导任人唯贤,是对亘古不变的宗族血缘关系的封建等级制的否定。

孔子主张学而后知。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29]虽然孔子也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这类话,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素质都是一样的,只因为环境与教育的不同,才使人有了差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强调学而后知,不仅是谦虚,也是他的信念。

孔子办教育,就是克己复礼,兴仁学,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集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于一身的“士”阶层,依靠伦理道德的力量,实现由乱世变小康,再由小康变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30]就是说,孔子认为如果由他去选择人才,他主张用先学了礼乐知识的人,而不用做了官才去学习的人。

综上,孔子“学而优则仕”与“有教无类”不但为中国教育暨中国文化大普及大发展提供了教育新天地,而且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宽阔的道路。可以说,孔子开辟了全民教育的新纪元。

柏拉图的阶段选拔教育

柏拉图把理想国中的公民教育大体上分为两大阶段,如果用现代的“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去分类,那么,从出生到17或18岁的教育是初等教育,从20到35岁的教育是高等教育。一般来说,第一阶段的初等教育,相当于“线喻”中心灵的想象、信念的意见阶段,远未实现心灵转向的目标。不过,五门数理居间学科在这一时期即已开始授受,它们属于“线喻”中心灵的理智阶段,处在可知世界中。从“个人的正义”一节中可知,这种划分仅仅是从“学历”上划分的,只是经过20岁—30岁期间对居间学科的综合学习,再经过最后5年的辩证法训练,受教育者才算是最后进入了理念世界,完成了灵魂的最后转向。

20岁—35岁的哲学教育。一般青年到了20岁,教育就结束了。只有那些具有哲学思辨能力的奴隶主贵族子弟,通过相关考试后,可以继续学习10年至30岁。学习的核心内容是辩证法(哲学),同时还要学习“四艺”,不过,这时的“四艺”学习主要服务于哲学目的。例如,学习算术是为了使灵魂转向“理念世界”,学习几何是为了“认识永恒事物”“把灵魂引向真理”。学习到30岁,绝大多数人就具备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能力了。对于那些天赋极高的极少数人,经过考试后,要再学习5年的辩证法。

35岁—50岁的社会实践教育。到35岁时,给予完成学业的人以实际的工作,以积累经验接受考验。到50岁时,由表现最优异者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至此,哲学王的教育才真正结束。

最后一阶段的辩证法教育,是在第三次筛选后的30岁—35岁的青年中进行的(原著如此)。

苏:嗯,定为5年吧(指学习哲学的时间——笔者注)。因为,在这之后你还得派他再下到地洞里去,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让他们可以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还必须让他们在这些公务中接受考验,看他们能否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或者,看他们是否会畏缩、出轨。

格:这个阶段你给多长时间?

苏:15年。到50岁上,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的考验。我们将要求他们把灵魂的目光转向上方,注视着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在这样地看见了善本身的时候,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国家、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劳苦地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为了城邦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不是为了光荣而是考虑到必要。因此,当他们已经培养出了像他们那样的继承人可以取代他们充任卫国者的时候,他们就可以辞去职务,进入乐土,在那里定居下来。国家将为他们建立纪念碑,像祭神那样地祭祀他们,如果庇西亚的神示能同意的话。否则也得以神一般的伟人规格祭祀他们。[31]

在《理想国》中,军队处于中国的士族阶层。“士”与“仕”与平民也是相通的。请看下面的一组对话。

苏:还有一个更容易的使命……如果护卫者的后裔变低劣了,应把他降入其他阶级,如果低等阶级的子孙天赋优秀,应把他提升为护卫者。这用意在于昭示:全体公民无例外地,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业,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个城邦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

阿:是的,这个使命比那个还要来得容易。

哲学王

从上段叙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35岁—50岁期间,那些受了高深辩证法教育的人,还要在实际经验和意志品质方面“接受最后的考验”,既然这期间还有个“是否畏缩、出轨”的问题,柏拉图决定不会把“哲学王”的称号贸然授予那些未受最后考验的人。只有那些在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这一考验的人,才能成为哲学王。我们知道,哲学在柏拉图心中的地位是如此圣洁,他决不会在让人损坏“整个哲学事业在世人心目中的信誉”[32],他深知当时人们对哲学的轻蔑,乃“在于它的伙伴和追求者不配做它的伙伴和追求者”,“不应当是螟蛉假子而应当是真子”[33]。这种哲学真子是“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34]。“有志于哲学者,对待劳苦一定不能持瘸子走路式的态度,不能半个人爱劳动,半个人怕劳动。假如一个人喜爱打猎、角斗和各种体力方面的劳动,却不爱学习、听讲、研究和各种诸如此类智力上的劳动,就是如此。以相反的方式只喜爱智力方面劳动的也是像瘸子走路。”[35]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统治者,是身心体魄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

综上,如果说孔子开辟了全民教育的新纪元,那么,柏拉图的理想国教育则开辟了终身教育的新纪元。

①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40,312,306,305,306。

【注释】

[1]《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2]《论语·先进》。

[3]《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qiǎng)负其子而至矣。”

[4]百里奚(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26年)是春秋虞国(今西运城市平陆县圣人涧镇槐下村)人,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农业专家,秦穆公时秦国宰相,号“五羖大夫”,是秦统一中国的奠基人之一。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许多思想观点源自百里奚,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大臣亦都在学百里奚施政治国的方略。他主张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悦百姓、施善政于天下。他帮助秦穆公降伏西戎,称霸中原等。

[5]《史记·孔子世家》。

[6]《论语·宪问》。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7]《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xú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8]《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yùn dù)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9]《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0]《论语·子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11]《论语·子路》。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2]《论语·雍也》。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3]《论语·雍也》。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14]《论语·雍也》。子曰:“不有祝(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15]《论语·雍也》。

[16]《论语·雍也》。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xīn)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17]《论语·雍也》。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18]《论语·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yuè)。

[19]《论语·泰伯》。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20]《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21]《论语·先进》。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22]《论语·阳货》。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23]《论语·卫灵公》。

[24]《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5]《论语·卫灵公》。

[26]《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27]《荀子·法行》。

[28]《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9]《论语·述而》。

[30]《论语·先进》。

[3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312—313。

[32]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40,312,306,305,306。

[3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40,312,306,305,306。

[34]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40,312,306,305,306。

[35]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012重印):140,312,306,305,3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