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派发展的主要阶段与逻辑进程

经验派发展的主要阶段与逻辑进程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近代经验主义哲学是不能长久地置放在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这两点正是后来经验派发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然而,社会实践及经验派同理性派的论战都要求把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继续向前推进,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样,霍布斯就既继承了培根的经验主义基本立场,又事实上在认识方法和认识理论方面向经验主义提出了挑战。首先,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唯物主义渐次演变到唯心主义的逻辑进程。

16—18世纪的经验派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衔接的阶段:创立阶段、发展阶段和终结阶段。培根、霍布斯可以看作是创立阶段的哲学家,洛克可以看作是发展阶段的哲学家,巴克莱、休谟则可以看作是终结阶段的哲学家。

创立阶段。培根是英国经验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制定了著名的经验主义归纳法。英国经验派的问世就是以他提出的这些原则和方法为标志的。他的经验主义归纳法的前提是唯物主义,而且是一种“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的唯物主义。就这一点而言,他的任何一个同代哲学家都是无法与之媲美的。但是他的唯物主义也有一些弊病。最大的弊病就是它尚未摆脱“朴素性”。朴素性不是近代哲学的特征。近代哲学之为近代哲学,就在于它原则上是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总观点和基本概念为基础。而培根的唯物主义显然还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乃至古希腊罗马时代哲学的不少朴素性的痕迹,并未与近代自然科学水平完全相适应。他的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弊病,是缺乏系统性。培根没有系统阐述其唯物主义原理的专著,他的唯物主义原理仅仅作为阐述其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逻辑前提而散见于他的著作中。他的唯物主义还有一个弊病,这就是“充满了神学的不彻底性”。因为他的唯物主义哲学还容忍上帝存在,他在哲学真理之外还承认神学的真理而持“两重真理”说。显然,近代经验主义哲学是不能长久地置放在这样一种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于是,产生了霍布斯的哲学。霍布斯使培根的唯物主义真正近代化并系统化了,同时还用他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无情的彻底性消除了培根哲学中的神学偏见。这样,英国经验主义在其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便获得了两项重大成就:一是提出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经验主义归纳法;二是提出了近代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模式,作为经验主义认识论的本体论前提。前者主要是培根的功劳,后者则主要是霍布斯的贡献。这两点正是后来经验派发展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起点。

发展阶段。培根和霍布斯虽然提出了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则,但是他们并未具体地论证这一原则,因为培根的主要兴趣在于阐述他的方法论,而霍布斯的主要兴趣则在于阐述他的国家学说和关于物体的理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哲学。”因此,严格说来,经验主义作为一种认识理论,在它的创立阶段,在培根和霍布斯那里,尚未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然而,社会实践及经验派同理性派的论战都要求把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继续向前推进,形成完整的体系。于是,洛克的哲学便应运而生了。此外,当时的经验主义,不仅面临着理性派哲学家的挑战,而且还面临着经验派哲学家本身的挑战。其实,就在草创阶段,经验派内部已经显出了裂痕。培根提出并论证了经验主义归纳法,即从外物的感觉材料归纳出普遍原则和一般公理的方法,并视之为唯一正确的认识方法。但霍布斯却认为“普遍原则”是自明的,是凭本性认识到的,是无需证明的,也是不能证明的。因而,他甚至比起经验归纳法来还更加注重理性演绎法。这样,霍布斯就既继承了培根的经验主义基本立场,又事实上在认识方法和认识理论方面向经验主义提出了挑战。因此,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具体地解决知识和观念起源于经验、起源于感性世界的问题,特别是具体地解决普遍原则(概括知识)、抽象观念的经验起源问题,就成了经验派哲学家面临的紧迫课题。这也就是洛克面临的任务。而洛克正是通过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和发展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洛克指出,概括知识和抽象观念是我们的经验能力和理性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我们的经验能力提供感性材料,而我们的理性能力则赋予这些感性材料以概括性。因此,我们的概括知识和抽象观念既不可能是天赋的,也不可能是自明的,因为它们是心灵在分辨、比较、抽象、组合、概括后天获得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需要花费一番辛苦、运用一些技巧才能得到,并非生来就有。

终结阶段。洛克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原则,论证了普遍原则和抽象观念起源于经验的原则,使经验主义的认识理论发展成为一个体系、一门科学,在认识论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洛克的思维方式总的来说是形而上学的,因而不能科学地处理主观与客观、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致使他的经验主义认识论体系中或是明显地或是潜在地存在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矛盾。前一种矛盾导致了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后一种矛盾导致了休谟的不可知论。巴克莱和休谟都渊源于洛克,都是基于经验主义的立场的,因此,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标志着英国经验派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进入了它的终结阶段。因为原初意义上的经验主义,就在于确认感觉经验是思维把握存在的唯一途径,人们是可以通过感觉经验认识和把握存在的。但在巴克莱和休谟这里,这些原则显然遭到了破坏。因为在他们看来,我们感知到的“存在”无非是我们的感知本身,至于我们感知对象的实在性问题,甚至我们的感知之外是否有物存在的问题都是我们的感觉经验无法确证、无法问津的。

英国经验主义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再到巴克莱、休谟的发展过程,从它的历史的经验形态看,是一个包含着创立、发展、终结诸阶段的发展过程,若从它的内在的逻辑形态看,则是一个从唯物主义演变到唯心主义、从可知论转化为不可知论的过程。

首先,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唯物主义渐次演变到唯心主义的逻辑进程。英国经验主义在它的创始人那里,采取了比较纯粹的唯物主义的形式。古希腊著名智者普罗塔哥拉曾经提出一个主观主义的认识论公式——“人(实际是指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培根坚决反对这个公式,斥之为“种族假相”,并指出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人的感觉是对外物的感觉,从感觉出发就是要在事物本身中来研究事物。霍布斯是继承了培根的这条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的。他一方面肯定外物的作用为我们心中观念的最初原因,断言一切观念最初都是来自事物本身的作用,来自感觉对象的作用,观念就是事物的观念,另一方面又把有广延的物体理解为认识的主体,断言思维着的东西乃是某种物质的东西。

应当指出,虽然培根、霍布斯都坚持从物质到意识、从外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但他们的物质观却不尽相同。培根是把物质理解为自身具有能动性和质的多样性的,他的物质观“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而不是那样片面的。但是,如前所述,由于这种物质观的朴素性,后来就让位于霍布斯的物质即广延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从培根的物质观向霍布斯的物质观的过渡,无疑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潜在地蕴含着英国经验主义从唯物主义导向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的契机。因为如果物质的本质属性只在于广延,则势必不能圆满地解释如下一些重大问题:这样的物质如何能够感觉和思维;仅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物质如何能够成为我们心中各种不同质的感觉观念的原因;本身不具有能动性的物质如何能够作用于认识主体,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它又如何能够成为我们认识的主体;如此等等。下面我们就会看到,正是解释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以机械唯物主义观点解释这些问题的不可能性导致了洛克经验主义的二元论倾向和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

洛克的经验主义从总体、主流上看是唯物主义的。因为他肯定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而感觉是外在事物作用于我们感官的结果。此外,他还在一定意义下主张灵魂也可能是物质性的,断言所谓灵魂完全可能是一种具有思想能力的物质。显然,在上述范围内,洛克是个唯物主义者,是个唯物主义一元论者。但是洛克在其哲学体系中并未把上述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因为他在主张灵魂可能是物质的学说之外又容忍乃至肯定了灵魂是非物质性的学说,在“物质方面的有形实体”之外又容忍有精神方面的“无形实体”的存在。与此相关联,洛克还提出了他的著名的“两重经验”说,把感觉和反省,把外界的物质的东西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看作是我们知识和观念的两个来源,并强调反省经验与外物完全无关。在这个范围内,洛克的认识论学说显然是具有二元论倾向的。洛克为什么会在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间游移徘徊呢?为什么他会兼收并蓄这样一些自相矛盾的观点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反思。洛克是力图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去消化近代哲学的新概念的,但是他在这种消化中确也遇到了不少难题。难题之一就是:如果依照霍布斯的物质观,物质只是一种具有“长、宽、高”不同度量的“有形体”,那么,只凭借自己的力量,物质在自身中就连运动也不能产生出来,它又如何能够作用于感官和心灵,产生出感觉和思想呢?[3]这样,霍布斯的“思维着的东西乃是某种物质的东西”的论断就难以立足,而他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就势必要转化为二元论。

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到巴克莱,变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因为他根本反对从外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断言“事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样,感觉在他那里,就不再是联系意识和外部世界的桥梁,而是隔离两者的屏障,不再是同感觉相应的外部世界的映象,而是“唯一的存在”;而经验也就不再是认识外部世界的可靠手段,而只是自己的内省体验。值得注意的是,巴克莱否定霍布斯、洛克的唯物主义原则,否定他们的从外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其根据也就在他们的哲学自身之中。巴克莱曾明确指出,如果物质即广延,物质本身不具有运动的能力,不具有能动性,那么,它就不能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不能成为我们心中观念的原因[4]。就此而言,巴克莱的诘难是不无道理的。我们知道,霍布斯是用外物对感官的“压力或作用”来解释感觉的生成,洛克是用心灵接受感觉观念时的被动性来保证他的感觉论的唯物主义性质的。可是,如果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是广延,本身不具有能动性,那么,它如何能对感官产生“压力或作用”呢?心灵接受感觉观念时的被动性从何而来呢?被动性的认识对象和被动性的认识主体又如何能相互作用,产生感觉和思想呢?由此可见,英国经验主义从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开始经过洛克到达巴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是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的。如果我们把培根对普罗塔哥拉的“人(人的感觉)是万物的尺度”的“假相”的破除看作是英国经验主义的逻辑起点的话,那么,巴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则可以看作是这种逻辑运动的终点。英国经验主义从破除唯心主义确立唯物主义开始,到推翻唯物主义确立唯心主义告终。这一个演变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唯物经验主义自我否定的过程。

英国经验主义从一个侧面看,是从唯物主义渐次演变到唯心主义的逻辑进程,但从另一个侧面看,则是从可知论渐次转化为不可知论的逻辑进程。

英国经验主义在他的创始人那里,特别是在培根那里,采取了明确的可知论的形式。培根以科学史上的哥伦布自居,对他所倡导的经验归纳法的威力深信不疑。在他看来,人们只要遵循他所开辟的理智的新道路,不要很久科学就会兴盛起来,人类就会获得对自然的控制权。他认为穷尽自然奥秘并非什么难事。因为自然现象虽然变化万端,但产生和支配这些现象的“形式”和构成这些现象的所谓“简单性质”却为数不多。这些为数不多的“形式”之构成变化万端的自然现象,就如为数不多的字母构成成千上万的语词以及为数不多的音符构成成千上万的乐曲一样。从总体上看,霍布斯也是一个可知论者,因为他自认他发现了较之培根更为完善的方法。他断言发明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分析法,即由果溯因的方法,由对事物的感觉进到普遍原则的方法;二是综合法,即由因索果的方法。他把物质的运动看作能够开启光怪陆离的宇宙的奥秘之门的钥匙,看作我们借以认识事物的原因的第一原理,认为只要从他的这个第一原理出发,就能够建立起几何学、物理学、道德哲学与公民哲学的理论体系

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到洛克,便出现了复杂的局面。洛克是英国经验派哲学家当中把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知识的范围当作哲学中心内容的第一人。他同时在两个方面作战:一方面反对独断论,另一方面又反对彻底的怀疑论,其结果使他动摇游移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洛克是反对独断论的,虽然在一定意义下他自己也并未能摆脱独断论。他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把直接起源于感性经验的感觉观念和反省观念看作我们关于特殊事物的知识的最后界限,断言人心虽然涉思玄妙,想入非非,可是即使竭尽其驰骋想象之能事,也不能稍为超出感官或反省所提供给它的那些思维的材料——感觉观念或反省观念——以外;如前所述,洛克还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名义本质”,而达不到它们的“实在本质”,实体是我们不知其为何物之物;我们的知识是极其缺乏而稀少的,概然性的意见是我们人生的指南,如此等等。虽然,就此范围而言,洛克可以说是个不可知论者。但洛克的认识论还有另一个方面,这就是他还明确地反对彻底的怀疑论。他虽然否认实体的可知性,但却肯定实体的存在,断言我们关于事物存在的知识有三层:一是关于物质事物的存在的知识,二是关于我们自己(心灵)的存在的知识,三是关于上帝存在的知识。我们凭借感觉就能认识物质事物的存在,凭借直觉或反省就能认识我们自己(心灵)的存在,凭借推证就能认识上帝的存在。他自信地指出,感觉使我们相信有坚实性的、有广延的实体,反省使我们相信有能思想的实体。经验使我们相信两者的存在,这是不容怀疑的。[5]显然,就洛克认识论的这一方面而言,他是一个可知论者。

洛克动摇游移于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他一方面断言实体是不可知的,另一方面又断言实体是必然地存在着的。不难看出,这两个认识论命题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如果我们否认了实体的可知性,说我们的认识不能超越我们的感性观念一步,则我们就因此而失去了判断实体是否存在的依据。巴克莱首先意识到了这种矛盾,他指出,既然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则我们说物质实体存在就是没有根据的。但是,他对洛克实体学说的批评是片面的,而且也是不合逻辑的。因为巴克莱仅仅注目于洛克的物质实体学说,而不去稽考洛克的有限精神实体(心灵)学说和无限精神实体(上帝)学说;他仅仅否定物质实体而并不否定反而明确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同时,他在批评洛克的物质实体学说时,还贸然得出物质是虚无、物质实体不存在的结论。一方面主张物质实体不可知,另一方面又主张物质实体存在固然不合逻辑,但从物质实体不可知中引出物质实体必然不存在也同样不合逻辑。站在经验主义立场上对洛克实体学说作出全面的、首尾一贯的、合乎逻辑的批评的,是休谟。休谟修正了巴克莱的批评。在他看来,从洛克关于我们不能超越我们的感性观念一步、实体不可知的原则出发,我们是无权讨论实体是否必然存在的问题的,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我们心中的观念与实体的“必然关系”的感觉印象,我们能够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我们对实体是否必然存在不可知。休谟还进而指出,我们不仅不知道物质实体是否必然存在,而且也不知道精神实体(心灵和上帝)是否必然存在。巴克莱一方面否定物质实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两方面都是不合理的。因为,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靠经验,而经验在这些地方,是完全默不作声的。在此,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就是,洛克和休谟的不可知论在英国经验主义发展过程中并非脱离原有线路,另辟蹊径作为一种可能性,它原本就潜存于培根和霍布斯特别是霍布斯的哲学中了。例如,霍布斯就曾从原则上把物体和物体的偶性截然分开,他把物体看作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存在的东西,而把物体的偶性看作我们认识物体的方式,它既非物体,又非物体的一部分。这样,我们对物体的认识就并非对物体本身的认识,而是对物体的偶性的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见,在霍布斯的“现象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原则”与洛克的实体不可知和休谟的实体是否必然存在不可知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上的继承关系的。

前面,我们从历史的经验形态和内在的逻辑形态两个方面叙述了16—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英国经验主义的这两种发展形态大体上是一致的和同步的,可以说,近代英国经验主义从创立到终结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它从唯物主义转向唯心主义、从可知论转向不可知论的过程。不仅如此,英国经验主义的这个发展过程与这个时期英国社会的历史演进也是一致的,因为它归根结底是由后者决定的。培根、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言和武器,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和高潮时期的哲学,而洛克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矛盾动摇立场,则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而巴克莱、休谟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适应夺得了部分统治权的英国资产阶级既要发展科学又要利用宗教的阶级需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结后的哲学。哲学发展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