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伦理思想的发展

伦理思想的发展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希腊的伦理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的源头,当代西方的种种伦理思想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渊源。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总的特征就是把知识和美德等同起来。因此,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是他的认识论思想的合理延伸。由伦理理性所决定的相对的适中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

五、伦理思想的发展

古希腊的思想家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他们把社会道德生活看作是宇宙秩序的一个部分,是人的社会存在的显现和投影,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人文主义的伦理思想传统,它成为西方伦理思想的主流;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后来却演化成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的伦理思想。古希腊的伦理思想是西方伦理思想的源头,当代西方的种种伦理思想都可以在那里找到渊源。西方学者把道德往往看作是人的“第二本性”,它涉及到人的主观的品行和客观化了的道德标准、原则和规范,是理解人的本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

苏格拉底伦理思想的总的特征就是把知识和美德等同起来。在他看来,如果德行能使灵魂尽可能地善,首先就必须懂得是什么使得灵魂善。苏格拉底的回答是知识才能使得灵魂善,知识和美德对他来说是同一回事。因此,苏格拉底的伦理思想是他的认识论思想的合理延伸。“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就是他的回答。另一个重要的伦理前提,就是他肯定人性都是趋善避恶的。他说过:“没有人自愿趋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为人们所承认的,避善趋恶违反人的本性的。”他把善和知识联系在一起,甚至视为同一。这就是说知善必行善,无知必是恶,没有一个人会有知识而沉溺于不道德或干恶事。

然而,这与人类的基本经验是相矛盾的。常识告诉我们,人们往往会沉溺于某种明知是错的行为之中。苏格拉底对此辩解说,某些人明知其恶而故意去干某种恶事时,他总是会想它在某些方面是好的。

苏格拉底的思想中有一种特殊的美德的概念。对他来说,美德意味着履行一个人的职能,作为有理智的人他的职能就是按理智去行动。每一个人都有使他的灵魂健康和追求幸福的愿望。要达到这种内在的幸福和健康只有使灵魂尽可能的善,这只有通过某种行为模式来达到。苏格拉底认为,有的人追求权力、肉体上的愉快和财产,将这些视为成功和幸福的标志,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幸福的真正基础。因此,将恶与无知等同起来与常识并不那么对立。错误行为是对行为模式的一种错误的估计,即错误地期待某类事物如放荡会产生幸福。所以,错误的行为还是无知的产物。无知就表现在他不懂得幸福的真正基础。

苏格拉底相信人性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一定的道德价值也是不变的。他在克服智者们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上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从而确定了整个西方文明的伦理哲学的方向。他的这种唯理论的伦理哲学虽然许多地方为许多哲学家所修正和补充,但它对西方文明的道德传统仍保持着统治地位。因而我们不能因为他的某些唯心主义的观点而忽略他对西方文明的贡献。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对柏拉图来说,善的生活是一种心灵内在和谐的幸福和快乐的生活,而且只有当灵魂的各个部分均按其本质所要求的那样去行动。所以美德不仅意味着要具有善的知识,而且要求按照善的知识去履行职能,只有当它像理性那样去行动时理性才是善的,很清楚,一个人的理性如由热情来推动,它就不能履行它的职能。同样,情绪和欲望也有一种职能,这就是要和理性协调地工作,在理性的统帅下行动。

柏拉图认为,医生的职能就是诊治的艺术,音乐家的职能就是依靠听觉的灵敏来建立和谐,生活也像一种艺术,灵魂的真正职能就是生活的艺术。艺术就是要处理好极限和量度的关系以便产生和谐。如雕刻家在用木槌和凿子工作时必须用清晰的量度和极限来控制,音乐家演奏时对每根弦也要有力度的控制,不能超过极限,生活的艺术也是如此,美德只有当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履行其职能时才能获得,人的灵魂各部分也有明确的限制和量度,幸福不过是灵魂内部各部分和谐、均衡和恰当的秩序的产物。

柏拉图从这种理论出发提出了人类的四种基本美德:第一是“节制”的美德。节制就是对于情感欲望的克制,把它们控制在极限和适度的范围之内,所以节制有如和谐。这是一种一切人都应具有的美德,而且这一美德特别适合于第三等级,即农民、手工业者、手艺匠、商人,因为这个等级的人的性格就是重情欲,因而尤需节制。

第二,是“勇敢”的美德。勇敢是对于正当的合理的意见的坚持,对于有威力的伟大的东西的畏惧,是不为情欲、享受所动摇的坚定精神。和这个美德相适应的是战士等级。也就是说意志力量从灵魂的情绪部分产生时,被控制在极限之内,避免了鲁莽或轻率,成为进攻和防卫中的可信任的力量。如果说节制是理性控制欲望的结果,那么,勇敢是理性控制情绪的结果。

第三,是“智慧”的美德。当理性不受欲望和情绪的冲击和干扰时,它就能透过日常生活中的不断变化而认识理念,从而智慧的美德就会建立起来。这一美德只是绝小部分的人所具有的。这种美德在有谋略的统治者等级中得到实现。

第四,是“正义”的美德。正义意味着给予他应得之物。正义就是在国家中做正当的事。也就是当每一个个人只做一种对国家有关的工作,而这工作又是最适合他的天性时,这个国家就有了正义。这说明在柏拉图看来,正义仅存在于各个阶级各安其职。他的理想的国家不是没有阶级,而是各阶级各司其职,和睦相处。

柏拉图认为赤贫和过富是造成社会动荡和道德退化的重要原因。社会要订立公平的法律和实行良好的教育来防止贫富差别过大和道德退化。只有做到这一点,正义才算建立了起来。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参见他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不仅有多部伦理学著作,而且他考察了许多道德上的具体范畴,如勇敢、公正、慷慨、节制、快乐、幸福、大方、友谊、自尊、自由等等,大大地扩大了伦理学讨论的范围。他主张适中,认为适中是一种美德,过度和不及都是错误的。如勇敢的美德就是在两种邪恶,即恐惧(不足)和蛮干(过度)之中。节制是在寡欲和纵欲之中,慷慨是在吝啬与浪费之中,大方是在小气和粗俗之中,荣誉是在自卑和虚夸之中,如此等等。总之,适中是人的心理的最佳状态。由伦理理性所决定的相对的适中是一种深思熟虑的选择。

适中是有理性的人所追求的目标。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个人主观条件的差异,适中只是意味着一种相对的均衡。而且,人类的有些行为也根本不存在适中的问题,如恶意、妒嫉、通奸、偷盗和暗杀。它们本身就是坏的,根本不存在什么过度或不及的问题,干这些事的人总是错的。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伦理学的内容,后来伦理学所讨论的理论和实践、动机和效果、伦理和认知。先天与后天。判断与选择等等,亚里士多德差不多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了。

由于适中是人的有目的的选择的结果,因此,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一种人的行为的目的论模型,形成了西方思想传统中目的论伦理学的基本框架。

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

伊壁鸠鲁一反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沿袭的伦理学中理性主义的方向,把快乐作为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范畴。在他看来,幸福欢乐是人生的目的,而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幸福生活是人的最高的天生的善,人们的一切取舍都要从快乐出发,要以感觉来判断一切的善。可见,他的这种以快乐为善的伦理学理论,正是他的感觉论的认识论的延伸和应用。伊壁鸠鲁可以说开辟了伦理学的一个新的方向。

他的这种学说和他的反宗教的立场是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对人的原子论的解释能够完成这个任务。人的本性的组成包括了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原子,大一些的原子构成我们的身体,而小一些、润滑一些和敏捷一些的原子则是感觉和思维的基础。解释人的本性不需要其他原则,不存在上帝和什么来世,活着的人只存在快乐和痛苦的感觉,人死了也就没有感觉了。人应该从对上帝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开拓一种自己控制自己的新的生活。这在当时对振奋人们的思想,消除人们的悲观情绪,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因而伊壁鸠鲁的哲学为后代的反宗教战士所敬仰。马克思在他青年时期所写的《博士论文》中对此有高度的评价,马克思说:“哲学,只要它还有一滴血在它的征服全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中跳动着,它将永远像伊壁鸠鲁那样向着它的反对者叫道:“那摈弃群氓的神灵的人,不是不诚实的,反之,那同意群氓关于神灵的意见的人才是不诚实的。”

所以,从原子论到感觉论,再上升到以快乐为目的的伦理学理论都是一种“大实话”,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种启蒙的作用。

他也是一位社会契约论者,认为人们为了避免互相伤害而彼此订立契约,以保持社会公正。公正就是“相互关系中的一种相互利益”,凡是有利于人们相互利益的事情就是公正的。这是一个最后的标准,否则即使法律宣布为公正的事情也是不公正的。

在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人高于社会,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思想。在他看来,个人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关系和法律关系都要以个人的利益为基础和依据,否则就没有意义。社会不过是为个人谋利益的契约的产物,不是社会创造个人,而是个人创造社会。他的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基调。

他从个人主义的社会思想出发,反对对奴隶的非人道的做法,主张男女平等。这是他的政治社会思想中进步的地方。

斯多葛派的伦理思想

斯多葛派是指后亚里士多德时期一批哲学家的总称。起初由于这些哲学家喜欢在雅典一个多柱面彩色缤纷名叫Stoia Poikile的厅堂中集合讨论学问,因此而称这个学派为斯多亚派(stoa),以后更多的人则由形容词Stoic而将其称为斯多葛派。

斯多葛派在自然哲学思想方面并没有更多的创意,他们无非是从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那里拿来点观点加以重新组织一下而已。

他们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每个事物都是物质的某种形式,然而世界并不是一些惰性、被动的物质的堆积,而是一个能动的、变化的、按一定结构和次序安排起来的。除惰性的物质外,自然界中还有力和能量这些能积极进行形成和有序化的力量。原始的火就是透渗到所有事物之中的,并为它们提供活力的源泉。

宇宙在演化中,原始的火转化成气,卣气又形成水,水的重浊部分凝聚成土,清轻部分又转化成气,甚至能思维的“灵魂”也是一种火性的东西,是一种“火的嘘气”。但这些都不是斯多葛派关键性的思想。关键的是,他们认为这种原始的火具有理性的属性,这种理性的力量就是上帝,因而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整个宇宙都充满着理性的原则。因此,宇宙万物的本原、世界的主宰是上帝,也就是理性、逻各斯。由于上帝是作为理性的原则而出现于事物之中的,因而事物才会按这种原则而运转。

在斯多葛派看来,命运和天意都是不可违抗的,天意就意味着事件以它的方式产生和运转,一切都在上帝的控制之下。宇宙间没有事物是“瞎捣乱”的。

不仅如此,斯多葛派还引出所谓的世界大火和世界轮回的说法。据说1800年或10800年后,世界为大火所焚,万物复归为原始的火,若干年后原始的火又形成一个新世界。后来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正是利用这些说法引出“世界末日”和“最后审判”之类的宗教迷信。目前各国的邪教也在利用这种迷信。

总之,斯多葛派的自然哲学是从泛神论而走向宗教唯心主义。在黑格尔看来,整个罗马的宗教迷信在斯多葛派这里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一切外在的、认为神灵有目的的迷信,皆在斯多葛派这里得到保护和辩护。斯多葛派正是在这样的宇宙观的背景上形成他们的道德哲学。

服从天命、顺从命运这是斯多葛派的道德哲学的出发点,他们认为世界上所要发生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意志决定了的,安排好的,是绝对抗拒不了的。虽然他们也承认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且理性与德性是相联系的,然而理性的作用就在于要充分认识天命和命运,也就是认识自己在这部人生戏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扮演好这个角色。

斯多葛派劝说人们要以一种高度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他们强调伦理的实践方面,将自我控制作为伦理学的中心,把变化和命运理解为一种有规律的心智或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机遇的产物。这是他们为伦理学带来的新视野和新变化。

他们还提出一种人人皆兄弟的世界大同式的主张。他们认为人不仅要自爱,而且要扩大为爱整个人类,人们都要对上帝虔诚。忠实,对他人忍耐、克制。对人友爱,对神服从,安于命运,这些就是他们的对待人生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他们的许多思想后来都成为基督教教义的重要的思想要素,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的思想要素。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一个社会、一位思想家,其各方面的思想都是相互影响的,伦理思想不仅可以从一定的宇宙观、认识论和政治思想中引出,反过来,一定的伦理思想也能够巩固和加强一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经济思想。我们还可以看到,古希腊的种种思想都是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前提出发的,而且各种思想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延伸的;这些思想归根到底就是关于人的研究和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