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反讽的历史主义

反讽的历史主义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广义的历史主义的而言,诺克斯的批评者试图用“有关真理、意义与事物评价的信仰”来否认柯林武德的历史主义思想,从而为哲学与历史学各自的思想形式进行辩护。为了规避文明价值观的震荡,历史主义除了找到可替代的信仰之外,仍要求一种合理的认识论标准,以便抵御广义的历史主义带来的后果。显然,柯林武德意识到历史主义的潜在风险。

(三)反讽的历史主义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国思想界出现了一场“历史主义”的史学文化运动,主要聚焦于思辨的历史哲学领域,表达了一种方法论和世界观的诉求,影响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就词义而言,“历史主义”基本上是一个烙上论辩色彩的术语或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着使用语境的迥异而歧义纷呈。该词的德文是historismus,它存在两个密切相关的英文对应词historism和historicism;前者内涵较接近德文;之后,historicism一词为思想家广泛使用。在英语世界,波普尔(Karl.R.Popper)重新区分historicism(Historizismus)与historism(Historismus),并赋予了前者一种历史的预定论和决定论的意涵。另外,克罗齐将与之对应的意大利文istorismo改造成storicismo,进而其思想亦被贴上“绝对历史主义”(storicismo assoluto)的标签。20世纪40年代之后,克罗齐因频繁使用storicismo而为思想家熟知,historism日渐为英美学者所否弃。(61)李耳(Dwight E.Lee)和贝克(Robert N.Beck)指出,历史主义的内涵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上讲,历史主义是一套有关真理、意义与事物评价的信仰,譬如,价值的基础,它植根于历史之中并从其中得以发现;从狭义上说,历史主义是一种反实证主义、反自然主义的观念,历史知识是基本的或唯一的、它要求人们对当下政治的、社会的与思想的立场或问题进行理解与评价。”(62)由此,他们区分了五种代表类型:(1)历史意义的解释或评价,代表人有柯恩(Morris R.Cohen);(2)生活的历史化,代表人有特赖奇克(Ernst.Troeltsch);(3)哲学的历史化,代表人有克罗齐、柯林武德;(4)历史的相关性与相对性,代表人有曼海姆(Karl Mannheim);(5)历史的预测,代表人有波普尔。

诚然,柯林武德在论及历史学的性质问题时,很少使用historicism一词而多用historicity代替;在“历史学与实证主义”的注释笔记中,柯林武德只论及了historicism的负面意义,认为历史学如果引入进化的观念,那么自然科学就被简约成历史学,自然科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差异则被抹除,显然,这种观念实则是“伪历史主义”(Pseudo‐historicism)。(63)颇具玩味的是,卡洛·安东尼指出1930年欧洲思想界正盛行一种“反历史”的观点,克罗齐此年在牛津的演讲则拥护历史主义的观念,1935年重印该演讲稿时却不再用“历史主义”(storicismo)一词,用更具普遍意义的“历史性”(historicité或storicità)术语来取代它,直到克罗齐晚年才决心接受“绝对历史主义”。(64)在克罗齐看来,历史主义既批评了“启蒙运动”过分颂扬理性的逻辑基础,又纠正了德国的“人文主义”,后者局限于纯粹的古典语文学;从而缺乏研究当代问题的意识。由此,克罗齐重新界定历史主义的内涵,藉此革新因忽略数学、物理学与自然科学所形成的旧的人文主义。同样,克罗齐建议人文主义应面向尘世生活、拒斥超经验的抽象思辨,并据此肯定道德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现实生活。随之,历史主义宜替代旧的人文主义,或者说“历史主义是新时代的、适应新时代的人文主义”。(65)克罗齐也认为,若要恢复或保持历史主义真正意义的活力,不仅需要结合哲学和历史学,而且需要改善欧洲的道德和政治生活。(66)

在强调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方面,柯林武德继承和发展了克罗齐的史学思想,批判了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过分颂扬理性的作法,强调了历史行动的个体性特征。与克罗齐不同的是,柯林武德并未言明自己的历史主义思想,而是在分析历史学性质问题时梳理了欧洲历史主义的思想脉络。起初,柯林武德自身的历史主义思想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直至诺克斯在《历史的观念》的编者序中指出,在1936至1938年期间,柯林武德发生了怀疑论和历史主义的急剧转向,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由于被转化为历史学而被清算。在遗稿未出版的情形下,诺克斯的主张受到诸多研究者的拥护,随着多纳根、鲁宾多夫、明克、德雷、杜森、布歇和詹姆斯·康纳利(James Connelly)等人的深入研究,诺克斯的上述主张遭到挑战和批驳,柯林武德的历史主义思想成了争议的焦点。如上文所述,历史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反实证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狭义而言,诺克斯的批评者同样坚信柯林武德具有这样的历史主义思想,因为“历史主义观点的核心在于区别自然和精神,特别是区别所谓的自然的世界(die Welt als Natur)和所谓历史的世界(die Welt als Geschichte),即区别自然科学所研究的世界和历史学所研究的世界”。(67)就广义的历史主义的而言,诺克斯的批评者试图用“有关真理、意义与事物评价的信仰”来否认柯林武德的历史主义思想,从而为哲学与历史学各自的思想形式进行辩护。吊诡的是,斯特恩(A.Stern)指出历史主义蕴涵了一种自我瓦解的理论因子,表现为理论的反讽姿态。因为我们若要获取真理和做出评价,必须“拥有超越历史的认识标准和价值标准”,然而,“真理和价值只不过是时代和历史的儿女”,(68)由此我们无法找到超越历史之外的真理和价值,藉此作为认识和评价的参照系。随之,认识的相对论和价值的虚无主义便不可避免。为了规避文明价值观的震荡,历史主义除了找到可替代的信仰之外,仍要求一种合理的认识论标准,以便抵御广义的历史主义带来的后果。显然,柯林武德意识到历史主义的潜在风险。为此,在分析自然与心灵时,柯林武德强调了两者的结合,这也是他对实证主义史学有所保留的原因。

【注释】

(1)[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2)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第三辑),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5页。

(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本),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28页。

(4)[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9页。

(5)有关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学者康福德(Francis M.Cornford,1874—1943)认为修昔底德忽视了战争爆发诸多客观因素的背景,却专注于心理事件的叙述,进而将原因归结于人物与城邦的动机和性格,却较少考虑商业贸易和地理环境等要素。“因此,我们在构筑战争起源的假说时,不会考虑诸如恐惧、野心、节制美德这类心理原因,而会将伯罗奔尼撒战争、西西里远征、麦加拉的繁荣等事件统通归因于我们所称之为‘经济’和地理方面的原因。我们根本不会考察伯里克利、克里昂和亚西比德的心情,也不会去研究他们的性格和个人动机,但我们会分析希腊人口和地理因素”。[英]弗朗西斯·麦克唐纳·康福德:《修昔底德:神话与历史之间》,孙艳萍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58页。

(6)[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0页。

(7)[英]柯林武德:《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赵志义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7页。

(8)[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9)[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0—51页。

(10)[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李秋零、田薇译,三联书店,2002年,第202页。

(11)[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12)[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沈青松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0页。

(13)[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57页。

(14)[英]柯林伍德:《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赵志义、朱宁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140页。

(15)[英]柯林伍德:《精神镜像或知识地图》,赵志义、朱宁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42页。

(16)[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9页。

(17)[英]伯林:《反潮流:观念史论文集》,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100—101页。

(18)[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98页。

(19)R.G.Collingwood,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85,pp.125 134.

(20)Peter Burke,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35 237.

(21)[美]汤普森:《历史著作史》(第三册),孙秉莹、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1页。

(22)这里的“古今之战”是指18世纪英法两国文论家围绕写作原则、风格、摹仿与学问、古典学识与古典趣味等主题的论战,参与者有英国的政论家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和诗人蒲伯(Alexander Pope),法国诗人布瓦洛(Boileau)和翻译家达茜尔夫人(Mme Dacier)。吉本主要探讨了启蒙时代的哲学家的观念与价值,以及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等主题;他偏向于支持现代性的现代派,进而至多只是半个古代派。

(23)Joseph.M.Levine,Humanism And History:Origins of Modern English Historiography,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pp.9 15.

(24)[苏]维诺格拉多夫:《近代现代英国史学概论》,何清新译,北京三联书店,1961年,第52页。

(25)[英]乔治·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568页。

(26)Harry Elmer Barnes,A History of Historical Writing,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Inc,1963,pp.217 218.

(27)[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28)[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8页。

(29)Maurice Mandelbaum,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Knowledge:An Answer to Relativism,New York:Harper&Row,1967,p.42.

(30)[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4页。

(31)[英]柯林武德:《历史哲学》(1932年),转引自Margit Hurup Nielsen,“Re‐Enac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n Collingwood’s Philosophy of History”,History and Theory,Vol.20.No.1(1981),p.10.

(32)[英]布歇:《英国唯心主义》(英文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viii‐xxxiii页。

(33)[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17页。

(34)G.R.G.Mure,“Benedetto Croce and Oxford”,Philosophical Quarterly,Vol.4.No.17,(Oct.,1954),p.328.

(35)[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5页。

(36)[英]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页。

(37)[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页。译文有所改动,R.G.Collingwood,An Autobiography,Oxford:Clarendon press,2002,p.23.

(38)[英]柯林武德:《形而上学论》,宫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110页。

(39)[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27页。

(40)[英]柯林武德:《形而上学论》,宫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41)[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页。

(42)[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43)[英]布歇编:《英国唯心主义》(英文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10—111页。

(44)[英]布歇编:《英国唯心主义》(英文影印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23页。

(45)R.G.Collingwood,The New Leviathanor Man,Society,Civilization and Barbaris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p.86.

(46)[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47)[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1页。

(48)关于新康德主义的兴起,可参阅:Klaus.C.Khnke,The Rise of Neo‐KantianismGerman Academic Philosophy between Idealism and Positivism,Cambridege Unviersity Press,1991.

(49)[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4页。

(50)Gary K.Browning,Rethinking R.G.CollingwoodPhilosophy,Politics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Palgrave Macmillan,2004,pp.70 72.

(51)[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3页。

(52)[英]柯林武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3页。

(53)R.G.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251.

(54)R.G.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265.

(55)R.G.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269.

(56)R.G.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254.

(57)[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33页。

(58)R.G.Collingwood,“The Fosse”,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 s,Vol.14,(1924),p.252.

(59)[美]萨拉斯(C.Salas):《科林伍德的史学原理》,《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8年,第33—36页。

(60)[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1—122页。

(61)Geoeg G.Iggers,“Historicism: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the Term”,Journal of the Hisrory of Ideas,Vol.56,No.1.(1995),pp.136 137.

(62)Dwight E.Lee,Robert N.Beck,“The Meaning of‘Historicism’”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59,No.3.(1954),pp.568 577.

(63)R.G.Collingwood,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p.247.

(64)[意]卡洛·安东尼:《历史主义》,黄艳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65)[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39—240页。

(66)[意]克罗齐:《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7页。

(67)[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19页。

(68)Alfred.Stern,Philosophy of history and the problem of values,The Hague:mouton&Co.1962,p.1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