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胡塞尔以前的意向性思想

胡塞尔以前的意向性思想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把意向性作为一个专门和系统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加以论述和探讨的是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胡塞尔继承和发展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并使之成为其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胡塞尔也认为布伦塔诺没有把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进行区别,他认为比如感觉和感觉材料虽然是心理现象,但除非它们被纳入到主动的心理活动中,否则它们缺乏意向内容。

第一节 胡塞尔以前的意向性思想

按照施皮格伯格的说法,意向性思想一直可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认识论认为人的心灵犹如蜡块,而心灵对对象的认识就是对象印在心灵蜡块上的印迹,尽管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蜡块说”通常被人们认为是继德谟克利特“影像说”之后唯物反映论的典范之一,而这个理论的核心之处却在于,人的心灵所接受的只是对象的形式而不是对象的内容,但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形式是有别于被动的质料的某种主动性,它既是运动的动力又是运动的目的,这已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人在对象性认知过程中具有某种主动性而不完全是镜子照物似的被动反映的思想。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使用的“意向”一词表示人们在进行认知和获取知识过程中心灵自身所形成的特殊心象和图式,这种心象和图式是在对外在经验反映中所获取的,但它又不是外在经验本身,而是这种经验的某种蒸馏物,这也潜在地表现出了某种后来被康德和胡塞尔所明确理论化了的主体的先验认知功能和意向性构造理论的倾向。

而把意向性作为一个专门和系统的心理学和哲学问题加以论述和探讨的是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布伦塔诺认为“我们的整个现象界可以被区分为两大类,即物理的和心理的现象”。而意向性是“心理现象赖以区别于物理现象的最首要和最根本的特征”[3]。心理现象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心理现象是在意向中的存在,它不像物理现象一样是自我封闭和自在存在的,心理现象总是指向某个心理对象,“每个心理现象都以不尽相同的方式包含着作为其自身内部对象的某物:在某一表象中某物被呈现着,在一个判断中某物被肯定或否定着,在爱中某物被爱着,在恨中某物被恨着,在欲望中某物被欲望着,诸如此类”[4]。邹化政先生曾有一句准确表达这种意向指向的话:“思必有所思,觉必有所觉。”这是说心理现象总是与对象相关联,而不存在一种不包含和不意指意识对象的纯粹心理现象,“没有某种被听到的东西,也就没有听;没有某种被相信的东西,也就没有相信;没有某种被希望的东西,也就没有希望;没有某种被渴望的东西,也就没有渴望;没有某种我们感到高兴的东西,也就没有高兴,如此等等”[5]。因此布伦塔诺极有见地地指出了心理现象及意识的最一般的特征,心理与意识现象不是一种孤立的实在性,心理现象与意识现象始终是一些意义赋予活动、一些构造整合功能、一些经历和行动的体验。

胡塞尔继承和发展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并使之成为其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胡塞尔由于在其《算术哲学》中把数学和逻辑的基础归因于人的心理活动而受到弗雷格的批评,从而意识到有必要区别人们的判断行为(心理学对象)和所判断的内容(逻辑学对象),有必要区分意义与对象,因此他主张把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相区别,正是这种区别使胡塞尔把意向性由布伦塔诺的生理心理活动转化为一种在内在时间中的纯粹的意识活动,胡塞尔批评布伦塔诺没有区别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而陷入了心理主义。胡塞尔也认为布伦塔诺没有把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进行区别,他认为比如感觉和感觉材料虽然是心理现象,但除非它们被纳入到主动的心理活动中,否则它们缺乏意向内容。胡塞尔把指向对象,使对象完整显现出来的行为称之为客体化行为,尽管他认为“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这样一个行为为‘基础’”[6]。但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意识活动都直接指向对象,因为不是所有的意识活动都是客体化行为,例如愉快、忧虑等情感意识活动就不是直接指向对象的客体化行为,尽管它们最终奠基于客体化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