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篇胡塞尔对主体

第二篇胡塞尔对主体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莱布尼茨、黑格尔的思想对胡塞尔的影响是间接的,胡塞尔思想可以说是直接上承笛卡尔和康德的思想。胡塞尔正是在努力使意识现象不断超越心物一体的实体自我的附生物,使之相对于绝对主体而呈现为一个纯粹意识领域这个意义上,建立起了一门全新的主体主义哲学。胡塞尔克服了康德人类学局限的先验主体可以说是现代主体中心一元理性发展的最高理论层次,但这种极致性的绝对主体也内在地隐藏了种种向多元主体过渡的潜在可能性。

第二篇 胡塞尔对主体 主义的新建构

莱布尼茨、黑格尔的思想对胡塞尔的影响是间接的,胡塞尔思想可以说是直接上承笛卡尔和康德的思想。如前所述,主体主义的两个理想目标也可以说是两个基本原则,即自我直观的明证性和普遍必然的确定性,在笛卡尔和康德那里皆没有得到彻底地实现和阐释。笛卡尔的“我思”的实体性窒息了自我主体的无限性,其建构知识体系的演绎推理破坏了自明性的彻底性;康德则用物自体限制了主体的普遍必然的确定性,并用对数学自然科学方法的崇敬代替了自我明证性原则。胡塞尔现象学要成为主体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就要求在这两方面克服笛卡尔和康德的局限性,将自我明证性原则和普遍必然的确定性原则贯彻到底,同时自我明证性与普遍必然性必须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容的。普遍必然的确定性必须是以自我内在性与自我明证性为基础的确定性,否则就是独断的普遍必然性。自我明证性也必须是能达到普遍必然的确定性的自明性,否则就是唯我论的和任意性的心理自我性,根本不足以成为建构知识的基础。而自明性与普遍必然性虽然在主体主义哲学的理想层面上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关联的,但其相互间也存在内在矛盾,强调直观自明性势必要求将世界消融在自我主体的意识之中,像休谟一样陷入唯我论,因为主体无论怎样超验化,它的原初起点是人,而且最终也要通过个人的心理直观表现出来;而普遍必然本质上是要求跨越单数主体,相对于一切可能的主体有效,也在某种意义上与直观自明性原则相矛盾。因此,主体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其强调自我内在知觉自明性这个哲学起点与其达到普遍必然性这个哲学目的之间的矛盾,如何克服其强调起点上的自我明证性而容易导致的自我主体的任意性和唯我论倾向,克服其人类学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胡塞尔正是在努力使意识现象不断超越心物一体的实体自我的附生物,使之相对于绝对主体而呈现为一个纯粹意识领域这个意义上,建立起了一门全新的主体主义哲学。胡塞尔的这种努力经过了三个阶段:本质现象学及本质直观,先验转向及先验主体,主体间理论及生活世界。本篇将就自明性与主体性、意向性与主体性、本质直观与主体性、主体复归与先验转向、内在时间与主体性、从先验主体到主体间性、生活世界与主体性七个方面来探讨胡塞尔的主体思想。

胡塞尔的自明性不是对象性的感性原始质素的直接给予,而是这些感性原始质素经过主体的先验整合功能统摄后的整体对象的直观给予,也就是一种主体参与的谓述自明性,尽管胡塞尔在其早期的现象学悬置和晚期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流露出种种突破这种谓述判断自明性而追寻前谓述的原始质素的直接给予性。意向性体现了胡塞尔从意识的指向性和包容性而寻求意识与意识对象的统一,而克服传统的主客分离的思想,意向性构造功能和意义赋予思想体现了无论是直接感受还是直观描述事实上都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参与和能动创造过程。本质直观体现出胡塞尔早期思想中试图寻求一种近乎于20世纪语言哲学的观念自在论思想,试图把主体哲学探讨的直接对象由笛卡尔的“我思”转换为一种纯“思”,这也是胡塞尔早期现象学把反心理主义作为其哲学的主要任务的具体表现之一。但进一步的探索是胡塞尔认识到观念只能够独立于个人的心理主体而无法独立于一个作为“视域”之眼的先验主体,绝对意识的呈现只有相对于绝对主体才有可能,也正是这一点促成了胡塞尔的先验转向。先验转向即转向主体,在主体之中而不是在对象之中来寻求知识的最终基础。胡塞尔克服了康德人类学局限的先验主体可以说是现代主体中心一元理性发展的最高理论层次,但这种极致性的绝对主体也内在地隐藏了种种向多元主体过渡的潜在可能性。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与其对先验主体性的坚持是相一致的,其内在时间既不是外在的客观时间或公共时间,也不是个人心理意义上的个人时间,而是一种康德主义的统摄内知觉材料的先天同一性功能。胡塞尔晚期对主体间性的探讨已明显表现出胡塞尔对世俗自我的多数性的关注,其理论已潜在地包含了解构主体中心一元理性的内在可能性,而主体间性理论与生活世界理论又是相辅相成的,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尽管有种种向彻底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过渡的可能性,胡塞尔本人却并未因此而走向反理性的后现代,他仅仅是察觉了主体中心一元理性的某些弊端,而试图在主体主义的大前提下对之加以修正和完善,因此胡塞尔仍试图在先验的意义上来建构主体间性,其生活世界仍是受到形而上学理性反观的相对于生活主体而展开的周围世界,他试图通过对生活世界问题的探讨而使人们回复到对主体和人的丰富性的关注,而不是相反完全放弃主体和理性而走向后现代。这其中是否存在着逻辑矛盾是一个需要后人解释和评价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