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

时间:2022-09-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夏夫兹博里曾是洛克的学生,但是他坚决反对洛克和霍布斯的思想,他和他的门徒哈奇生代表了英国美学中不同于经验主义的另一条路线。夏夫兹博里著作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促使了他的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夏夫兹博里又把它称作为“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是人天生固有的。夏夫兹博里对英国美学家如荷迦兹以及狄德罗、赫尔德、席勒都产生了影响。在这场争论中,哈奇生为他的老师夏夫兹博里作了狂热的辩护。

第二节 夏夫兹博里和哈奇生

夏夫兹博里曾是洛克的学生,但是他坚决反对洛克和霍布斯的思想,他和他的门徒哈奇生代表了英国美学中不同于经验主义的另一条路线

一 夏夫兹博里

夏夫兹博里(Anthony Ashley Cooper Shaftesbury,1671—1713)是英国启蒙运动美学家和道德家。出身贵族,洛克是他的祖父的朋友,自幼接受了洛克思想的教育,后又广泛涉猎希腊文化。他没有形成完整的哲学体系,他的著作都收集在《论特征》(即《论人、风习、见解与时代的特征》)中,这是一些文学和哲学的论文、书信和模仿柏拉图写成的对话。其中的《道德家们》、《杂想录》、《给一位作家的忠告》等较多地涉及到美学问题。对话《道德家们》的艺术表现力使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篇》。夏夫兹博里著作的完美的艺术形式促使了他的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夏夫兹博里同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分道扬镳。他与霍布斯、洛克争论的焦点是人的本质问题。霍布斯哲学的基础是所谓性恶说,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的,“人对人是豺狼”。洛克主张人心本来是一片空白,既无先天观念,也无先天的道德感。夏夫兹博里提出性善论,人生来不是自私的,而倾向于利他主义。人天生具有“道德感”(moral sense)。所谓道德感,就是人直觉地区分美丑善恶的能力。夏夫兹博里又把它称作为“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是人天生固有的。不过,它仅仅是一种禀赋,需要发展和完善。它的发展使人成为和谐的人。人的和谐是通过观照宇宙和艺术的美实现的。人的和谐根植于宇宙的和谐,反映宇宙的和谐。

夏夫兹博里从自然神论出发,把宇宙看作为美的、和谐的整体。这种观点和莱布尼茨关于宇宙是预定的和谐的观念相一致。夏夫兹博里的自然神论还同柏拉图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结合在一起。他否定基督教上帝的存在,而把主宰世界的超人的力量奉为上帝,即把普遍的自然和神相等同。神是一位艺术家,宇宙就是完美的艺术作品。宇宙中的丑只是局部的,其功能不过是衬托整体的美。

在对话《道德家们》中作正面阐述的是一位柏拉图主义者,这篇对话体现了柏拉图的美学观点。夏夫兹博里写道:“粗犷的峭壁、布满苔藓的山洞、蛮荒的岩穴和怒吼的瀑布以生糙自然令人骇怖的美,比精致的花园更能引起想象,也更加壮丽。精致的花园是对自然的拙劣的模仿。”[9]然而,这些自然美只是“第一性的美的苍白的影子”。第一性的美指宇宙的和谐,即自然神。因此,对美的知觉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思考美的本质问题。《道德家们》的另一位对话者承认他过去的审美感极其肤浅,从来没有寻找美本身,只是知觉美的外在表现。现在他终于懂得,应该探究隐匿在从未体验过的深处的美。柏拉图主义者启发和引导他从事物的表面进入事物的本质,结论是:“美的、漂亮的、好看的都决不在物质(材料)上面,而在艺术和构图设计上面;决不能在物体本身,而在形式或是赋予形式的力量。”[10]这个结论表明,精神和形式是第一性的,物质和材料是第二性的。在徽章、钱币、镶嵌品、雕塑和其他制作精良的艺术品中,人们可以发现美和赞叹美的表现。然而,美不属于金属,而是艺术赋予了它们美。“真正美的不是被美化者而是美化者”。“被美化者仅仅在有美化者时才美,失去了美化者它就不再美”。物体不是美的出现和消逝的原因,它不具有美的本原,因为它不能控制和调节自己,又不能有意图。只有理性能够赋予物体以形式,物体有了形式就是美的,所以,理性才是物体美的本原。

《道德家们》直接肯定了美和善的同一。在善之外没有真正的审美快感,在美之外没有真正的道德愉悦。美和善虽然分属不同的领域,然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的理想来自古希腊。夏夫兹博里谈到内在的精神美在外在的感性美中的表现,为此,他区分了三种等级的美。第一种是“死形式”,实际上就是物体美。“它们由人或自然赋予一种形状,但是它们本身没有赋予形式的能力,没有行动,也没有智力”。例如金属石头,人造的宫殿、雕塑、马车和庄园,以及人的血肉之躯。第二类是“赋予形式的形式,它们有智力,行动和作为”。这实际上是精神领域的美,例如高尚的行为和禀性。第二类的美高于第一类的美,由于第二类的美,“死形式获得光彩和美的力量”。第三类的美是最高的美,它是一切物体美和精神美的原因,是产生“造型原则”的根源。这就是第一性的美。它“不仅包括通常称之为形式的那些形式,而且包括创造形式的形式”。“任何一种属于第二等的美,或者任何一种由第二类美派生出来的美,都无例外地、全部地、自始至终地溯源到这最高的和绝对的一类美……例如,建筑,音乐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要溯源到这一类美。”[11]夏夫兹博里的这些论述使人想起柏拉图的《会饮篇》和《斐利布斯篇》,他利用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论证精神美和道德美高于美的其他表现。

艺术创作就是从物体到认识物体的“构图设计”的过程。用夏夫兹博里自己的话来说,艺术家模仿自然的创造者,自己也成为“尤皮特[12]以后的第二造物主”。这里强调了艺术的创造因素。从审美和伦理的统一出发,夏夫兹博里重视艺术的道德功能。艺术如果失去了道德意义,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他把审美教育当作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的手段。

夏夫兹博里对英国美学家如荷迦兹以及狄德罗、赫尔德、席勒都产生了影响。然而,他的观点却受到他的同时代人、在英国行医的荷兰医生孟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1670—1733)的嘲笑。孟德维尔继承了霍布斯和洛克的传统,在抨击性的著作《蜜蜂的寓言》中指出,和谐只是表面现象,生活的基础是残酷斗争,人的行为的全部动因根植于利己主义。贝克莱(G.Berkeley,1685—1753)则对两者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们忽略了宗教道德这个惟一的真理。在这场争论中,哈奇生为他的老师夏夫兹博里作了狂热的辩护。

二 哈 奇 生

哈奇生(Francis Hutcheson,1694—1747)是英国美学家和道德家,曾任格拉斯哥大学教授。他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了夏夫兹博里的思想。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1726年在伦敦出版的《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它收集了哈奇生在1725年出版的两本著作,一本是《论美》,研究美、秩序、和谐和合目的性问题;另一本是《论道德》,研究善和恶的问题。在《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的前言中哈奇生写道:把夏夫兹博里勋爵的著作介绍给全世界,完全是多此一举。因为历史会高度评价这些著作,如果人们还有一点思维能力的话。哈奇生没有他的老师的那种诗意想象力,他的文风枯燥,然而却具有准确和明晰的特点。

哈奇生审美分析的出发点是所谓“内在感官”或道德感。人除了外在五官外,还有内在感官,它作为辨别美丑善恶的天生能力,仿佛是人的第六感官。哈奇生和夏夫兹博里一样,主张美感和道德感是一致的、相通的。如果夏夫兹博里还承认内在感官需要经过教育以求完善,那么,哈奇生则更加强调了它的天赋性。在他看来,内在感官不取决于习俗、教育,也不取决于对利益的期待,它是从审美对象那里直接获得快感的能力。

洛克及其支持者们认为对美和秩序的喜爱是习俗、教育或者对利益的期待的结果。他们对哈奇生的驳难是:如果内在感官是天生的,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审美趣味?哈奇生从两个方面为自己的观点作辩护。第一,大家都承认我们的外部感官是天生的,它们的感觉所产生的快感和不快感事实上先于习俗、教育或对利益的期待,虽然习俗、教育或对利益的期待能够增强或减弱这些快感和不快感。既然外在感官的感觉有那么多的差异性,内在感官的感觉、即审美趣味也可以具有这种差异性。

第二,审美趣味的差异性来自于“观念联想”。“观念联想使原本不能引起我们快感的事物,变得令人愉快和喜爱的。同样,观念偶然的外在联系能够对本身不含有任何不愉快因素的形式产生厌恶。这也是对某些动物的形状和某些其他形式表现出许多没有根据的厌恶的原因。例如,许多人的某些观念联想到猪、各种蛇和某些昆虫,就对它们产生厌恶。虽然它们实际上还是相当美的。除了和这些动物相联系的偶然联想外,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这种讨厌。”[13]又如,茂密树林的美、荫凉和静谧使它成为喜爱孤独、沉思的人、特别是宗教人士的栖身之地。外在的事物是和人的精神状态结合在一起的。由于联想,美的自然形式和道德性质之间形成某种关系,从而审美现象获得道德意义。哈奇生试图通过联想心理学揭示审美和伦理之间的联系。不过,哈奇生也陷入自我矛盾中。一方面他主张美感的差异性与习俗、教育和对利益的期待无关,另一方面他又指出联想在美感中的重要作用,而联想显然取决于习俗、教育和对利益的期待。

哈奇生的内在感官理论强调了美感的直接性和直觉性、美感不涉功利以及美感中联想的作用,强调了审美行为不同于认识行为和意志行为,这对后人研究美感的特征、本质和审美心理因素有启迪作用,美感不涉利害和美感的直觉性的观点对康德产生明显影响。不过,美感的直觉性和直接性并不像哈奇生所认为的那样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在人的外在感官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美感有差异性,哈奇生更强调美感的普遍性和共通性,因为存在着美的客观基础。这就是寓多样性于一致性。“大家都喜欢一致性,而不是这种性质的缺乏,虽然大家不总是能够评价它的优点。而随着人的能力以及他接受和比较更复杂的观念的本领的增长,人们就更能够欣赏一致性及其在自然和艺术作品中最复杂的表现。”[14]那么,一致性作为宇宙的审美性质是怎样产生的呢?哈奇生的回答是:这是先天预定的。这是自然神论者的典型答案。宇宙是预定的,而且是按照美的方式预定的。美的根源就是宇宙的结构,它由先天的内在感官直接知觉,在知觉过程中我们获得特殊的快感。这就是哈奇生美学的全部逻辑。

哈奇生把美分为绝对美和相对美。绝对美是我们不把对象和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在对象本身中所见到的美。例如自然物、人造物和科学理论、公理、定理的美。相对美是对象作为模仿物的美,主要指模仿性艺术的美。无论绝对美还是相对美,其基础都是寓多样性于一致性。和绝对美不同,相对美的一致性指摹本和蓝本的一致性。于是,逼真是艺术的一个根本原则。即使蓝本不美,逼真的摹本仍然可能是美的。由于相似性,比喻、寓意、隐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是美的。哈奇生从联想心理学的观点解释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