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尔多斯向中国西部文化强市跨进

鄂尔多斯向中国西部文化强市跨进

时间:2022-09-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鄂尔多斯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多民族文化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围绕“一个目标”,即把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文化强市。建设“三个基地”,即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

鄂尔多斯文化

享有“煤海之都”美誉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崭新的历史起点上,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文化工作高度重视,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鄂尔多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城乡统筹、集约发展”“转型升级、富民强市”发展战略,用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式,全面落实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踏着新一轮文化建设的矫健步伐,步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快车道,正在向中国西部文化强市跨进。

一、科学谋划,把鄂尔多斯文化推向全新发展阶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在鄂尔多斯成为每一届领导的共识。

鄂尔多斯是一块引人瞩目的古老土地。这里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神奇的文化。鄂尔多斯文化是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多民族文化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现代文化成为鄂尔多斯地域文化构成的主要元素。在鄂尔多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北方游牧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鄂尔多斯既有以“河套人”(鄂尔多斯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也有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以秦直道为代表的中原文化,更引人注目的是以成吉思汗陵为代表的蒙古族祭祀文化。

为夯实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鄂尔多斯市积极应对挑战,寻找对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充分体现文化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文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中华文化为基点,以鄂尔多斯民族文化为特色,以地域多元文化为内容,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和演出,强化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政策法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创新发展”的理念推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创鄂尔多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让鄂尔多斯文化走在时代前列,走向世界。

“十二五”期间,鄂尔多斯文化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经过5年的全面建设,拓宽鄂尔多斯文化发展领域,提升鄂尔多斯文化品位和档次,建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文化设施先进、文化服务优良、文化产品丰富、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特色鲜明、文化遗产保护良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的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中国西部文化强市。

二、科学决策,全力打造中国西部文化强市

今后5年,鄂尔多斯文化建设确立“一个目标”,实施“两大战略”,建设“三个基地”,体现“四个特点”,推进“五项工程”,采取“六项措施”。围绕“一个目标”,即把鄂尔多斯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文化强市。“十二五”时期,全市城乡文化网络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生动活跃,人均占有各项文化指数达到全国一流水准;舞台精品层出不穷,舞台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先进行列;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带动全市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5%以上;文化市场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市8个旗区中至少有6个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旗、区)行列,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文化强市。

实施“两大战略”,即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人才·品牌”战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实现文化结构创新、内容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文化的科技含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全市文化建设的结构和布局更加均衡,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更加统一;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人才选用、人才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促使人才脱颖而出,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提炼文化元素,创新文化形象,融入现代理念,进行时尚包装,打造一批地区民族文化品牌,使鄂尔多斯文化以更加美好的形象走向世界,赢得效益。

建设“三个基地”,即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基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基地,提升鄂尔多斯文化品位,扩大影响,走向世界,同时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汇集鄂尔多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多民族的文化艺术营养。

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基地,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要走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为主体、企业为载体、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规模化经营、政策扶持、多元化发展的路子;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造著名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从规模、内容、形式、效益上实现新的突破。

建设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建设以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为核心的祭祀文化保护区,全面展示鄂尔多斯传统祭祀;建设以鄂尔多斯婚礼、鄂尔多斯民歌为主要内容的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艺术之乡,充分展示鄂尔多斯礼仪文化、服饰文化和歌舞文化;建立鄂尔多斯民俗文化博物馆,举办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鄂尔多斯国际民歌节、鄂尔多斯民间文化艺术节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经过5年的努力,使鄂尔多斯成为蒙古族民俗文化保护基地。

体现“四个特点”,即体现民族特点、地域特点、时代特点和效益特点。鄂尔多斯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以蒙古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鄂尔多斯文化体现了文化内容的原始性、文化内涵的深刻性、文化形式的独特性和文化传承的唯一性,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民族文化。在文化建设中注重继承民族优秀文化,让鄂尔多斯文化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文化苑林中呈现出亮丽的光彩。文化产业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使鄂尔多斯文化不仅成为人民群众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推进“五项文化工程”,即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文化市场管理工程和文化产业发展工程。通过大力实施五项文化工程,完善和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艺术创作演出,繁荣文化艺术活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完成“十二五”时期各项文化建设具体任务,推动鄂尔多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通过建设,使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均衡,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设施和服务均达到国内同级一流水平;各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都建有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每个嘎查村、社区都建有建筑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室,鼓励发展农牧区家庭文化户。同时,要把国家和自治区部署的“农村书屋工程(草原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任务纳入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任务;加强艺术表演团体建设,制定规划、落实经费,力求生产出更多的精品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每两年举办全市专业、业余文艺汇演或调演,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文艺团队都要创作演出1至2台高质量的舞台艺术作品,全市力争有艺术作品获全国奖项,并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全市各类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的建立,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十二五”期间,全市博物馆数达到30个以上。争取建立国家级“鄂尔多斯文化生态保护区”,争取成吉思汗祭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完善、拓宽、管理、规范文化市场以及出版市场,使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精心培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广告会展、动漫等文化产业。积极推动成陵旅游区、响沙湾旅游区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区、秦直道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使鄂尔多斯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有力地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采取“六项措施”。一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繁荣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二是科学编制鄂尔多斯文化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鄂尔多斯文化发展的方向、任务和目标,强化文化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三是推进文化政策法规建设,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进程。四是设立“两项资金”,即鄂尔多斯文化事业发展资金和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五是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和宣传,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到干部实绩考核体系中。六是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