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走一走·看一看

走一走·看一看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不走近看,不知道她有多美”

——寻美苏州实践活动

苏州,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两千五百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十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观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方与西方的对接。

——2004年“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评选组委会

苏州美,美在她的湖光山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苏州美,美在她的风雅精致、人文意蕴、千年故事;苏州美,美在她的自强不息、生机活力和包容和谐。

自然美:太湖之滨,鱼米之乡,得山水精华,似人间天堂。

人文美:东吴胜地,文化璀璨,《红楼梦》里的一二等风流地。

都市美:园区新区比翼飞,改革开放排头兵,现代化大都市。

我们有幸自己的人生能与这样一个充满故事和传奇的美丽城市产生交集,应该走进这个城市,细细品味这个城市,感受她的文化底蕴和勃勃生机,欣赏她的美。

“寻美苏州”活动过程记录和成果展示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参观地点推荐:

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苏州革命博物馆、苏州烈士陵园、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

历史名人教育基地:孙武苑、范仲淹纪念馆、叶圣陶纪念馆、苏州名人馆、苏州籍两院院士风采展示馆。

历史文化教育基地:苏州市博物馆、拙政园、盘门景区、北寺塔、寒山寺、石路山塘街、平江路历史街区、桃花坞大街、胥门老城墙、木渎古镇、斜塘老街、苏州市方志馆、苏州园林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昆曲博物馆、中国评弹博物馆、苏州刺绣博物馆、苏州美术馆、苏州中医药博物馆、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苏州市碑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苏州商会博物馆。

自然风光和改革发展教育基地:太湖湖滨湿地公园、穹窿山、天平山、东山西山、苏州市规划展示馆、苏州高新区规划展示馆、苏州工业园规划展示馆、吴江科技馆、苏州工业园区博览中心、苏州市吴中区东吴文化中心(在建)、吴中区旺山生态村。

附:

社会调查报告写作要求

一、写作格式

(1)标题:一般采取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调查报告”;可以用双标题,正题为新闻式标题,副题为公文式标题。

(2)前言:写出社会调查的参加者、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社会调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过渡到正文。

(3)正文:可包括调查内容、调查资料、调查结果、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4)参考文献:应注明作者、著作(文章)、出版单位、出版日期。

二、版式要求

(1)正文章节采用三级标题排序。一级标题用“一、二、三”排序;二级标题以“(一)(二)(三)”排序;三级标题以“1.2.3.”排序。

(2)字体要求:主标题3号字,宋体,居中,加黑;副标题小4号宋体,居中;论文内各标题4号宋体、加黑;正文宋体小4号字;参考文献宋体小4号字。

(3)调查报告字数要求1000字以上。

(4)要求注明系部、班级、姓名、小组成员。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苏州漫步

陆文夫

我喜爱苏州,特别喜爱它那恬静的小巷。这倒不是因为“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而是因为在小巷中往往最容易看到生活的巨变,城市的新生,由此而产生一种自豪和喜悦。

苏州的小巷是饶有风味的。它整洁幽深,曲折多变。巷中都用弹石铺路,春天没有灰沙,夏日阵雨刚过,便能穿布鞋而不湿脚。巷子的两边都是高高的院墙,墙上爬满了常春藤、紫藤;间或有缀满花朵的树枝从墙上探出头来。在庭院的深处,这里、那里传出织机的响声,那沙沙沙沙的是织绸缎;那吱呀嘁嚓的是织章绒。我见过苏州的绸缎和弹绒,像蓝天上嵌着彩云,像朝阳、像晚霞、像薄暮升起的轻烟。你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举世闻名的丝织品,是在万户杂住的小巷里诞生的。

小巷子里,大门常开。在敞开的大门里,常常可以看到母女二人伏在一张绷架上,在安静地绣花。她们把一根极细的丝线劈成八根,用几百种针法绣出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绣出齐白石的活虾;绣出徐悲鸿的奔马,泼墨、水印、神态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十六年前我也曾见过“苏绣”,见过苏州的“绣女”。科夜沉寂的小巷里,常见她们傍着微弱的灯光,从深夜绣到天明,赶到顾绣庄去换钱,然后排到米店门口,任人用粉笔在肩上编起号码,指一点平价米。

今天,我们不仅能在小巷中,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看到“苏绣”;在国际的展览会上,还能看到苏州姑娘在那里表演刺绣。伦敦的居民曾经要求看一看刺绣姑娘的手,看看她的手上有什么秘密,为什么绣出的花儿能迷惑住蝴蝶!谁知道唯一的秘密就是这双手的勤劳,就是我们的社会对勤劳双手的尊重。

解放前,在苏州一座残破的古庙里,住着一个白发垢面、患着严重眼疾的乞妇,她就是有名的“绣女”沈静芬。她把青春全献给了“苏绣”,她会几百种巧妙的针法,她年轻时为闺阁千金描绣了无数的游龙飞凤,替顾绣庄赚来了大批利润。到头来落得个破庙容身,乞求度日。“苏绣”的技术跟着她被人践踏,像破庙一样在风雨中凋零!

如今,在一座小巧的园林里、花径上、在曲桥旁,人们又见到了刺绣工场的顾问沈静芬。她的头发还是斑白的,可是眼疾消失了,面色红润了,精神抖擞了,她正指导着一群活泼年轻的姑娘,种花、绘画、刺绣,把传统的技艺推向新的高峰:寄语信纸敦的居民,苏州姑娘手上的秘密,可以到这里寻找。

秋天,全城弥漫着桂花的香气。嗅着花香信步向前,便会被引入一座座古老的园林。园林像天女散下的鲜花,分布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有记载的就有一百多个,至于那些凿一池,架一山,中筑一二小亭者就不可数计。《吴风录》记载:“虽闾阎下刻(注)亦饰小山盆鸟以玩”,这说明苏州园林的普遍,在这样普遍的基础上,历代的巧匠名师留下了大批精湛的杰作。

在所有的园林当中,我最爱“留园”。它像所有的艺术杰作一样,带着深深的含蓄。入口处一条朴实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台亭榭便隐约可见。等到穿过“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凉台上时,只见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错,“可亭”的六角高耸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桥横卧在山涧上。远望迂回曲折,仿佛深不见底。到这里,便感到人在画中,但又不见画的全貌。

登上爬山的游廊,走进“闻木樨香轩”,园中部的景物便全都呈现在眼前。东西是楼阁参差,古木奇石掩映着亭台水榭,南面是廊台、花墙,小巧的“明瑟楼”凌驾于一切建筑之上,楼前是满池清水,倒映着南面的全部景色,造成了园外的奇景。池塘当中,有一个小岛,叫“小蓬莱”,这里的桥、亭都和水面相平。登上“小蓬莱”好像站在湖心水底,而觉得四面皆山。过了“小蓬莱”到达“曲溪楼”的底层时,中部的景物都已一览无余,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曲溪楼”旁还有许多砖框、漏窗,它像取景框一样,把园中的景色浓缩起来,使人处处凌虚,移步换影。抬头西望,深秋时,鲜红的枫叶漫铺在高下起伏的云墙上,叫人留恋不已。回味无穷。

解放前的“留园”竟成了国民党军队的马厩。树木砍伐,楼阁倒塌,到处是残垣败壁、碎石乱砖。今天的“留园”处处金碧辉煌,富丽万千。回头看“留园”的外面,只见虎丘道上,运河的两旁,到处耸立着高大的烟囱。解放后兴建起来的工厂,在日夜吐着浓烟,把安详的蓝天抹上浓重的笔墨。那里机器在轰鸣,金属在碰撞,生活在沸腾。从全城各处的小巷里,古老的花园里,日夜有经过充分休息的人,一路淡笑着走向那沸腾的地方。

陆文夫,当代作家。生于1928年。江苏省泰兴人。曾在靖江的夹港、泰兴城内、张家桥等地读私塾、小学和初中。1948年苏州中学高中毕业后,到苏北解放区参加革命。1949年后,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工业组长。1956年后曾在江苏省文联创作组从事专业创作,后来下放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以及短篇小说《小巷深处》。197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献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苏州名人简介

商周春秋战国

1.泰伯,又称太伯,姬姓。商朝晚期周族人。太王古公亶父长子。约公元前12世纪,贤让幼弟季历(周文王父)继位,与二弟仲雍从陕西岐山周原率部分族人奔吴地,奉立为君,建“句吴”国,以蕃离(又称梅里,今江苏无锡东南)为都城,史称至德。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2.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姬姓。商朝晚期周族人。太王古公亶父次子,泰伯弟。约公元前12世纪,随兄泰伯从陕西岐山周原率部分族人奔吴地,建“句吴”国。泰伯卒后继立为君。卒葬今江苏常熟虞山。后人尊为吴国及吴姓始祖。

3.言偃(公元前506—公元前443),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吴国人。孔子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被誉为“南方夫子”。孔子称赞:“吾门有偃,吾道其南。”卒葬今江苏常熟虞山。后世配祀孔庙十哲中第九人。

4.干将,春秋时吴国人。善铸剑,与欧治子同师。奉吴王阖闾命,干将与妻莫邪铸成二剑分别名为“干将”“莫邪”。后用以泛称宝剑。曾与欧治子为楚王铸宝剑三把,分别名为“龙渊”“泰阿”“工布”。代表了春秋时期冶金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5.阖闾(?—公元前496),名光,吴王诸樊子。公元前514年用专诸刺杀吴王僚即位。自梅里迁都于阖闾大城(今江苏苏州)。以楚人伍子胥为行人,齐人孙武为将军,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506年,攻克楚国郢都。后与越国交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重伤而逝。

6.夫差(?—公元前473),吴王阖闾子。公元前496年即吴王位。攻破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迫越臣服。公元前486年,开邗沟,连接长江和淮水,北进中原,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打败齐国。公元前482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盟会诸侯成为霸主。后越灭吴国而自杀。

7.伍子胥(?—公元前484),名员,字子胥,楚国太师伍奢次子。吴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奔吴。助阖闾夺取王位,被任为行人,规划建设阖闾大城新都(今江苏苏州),改革图强,举荐孙武为将,攻楚、伐越、败齐,以功封于申,又称申胥。后因谏诤吴王夫差与越国议和并停止伐齐,被赐死。

8.孙武(公元前535—?),即孙子,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人。因伍子胥荐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任为将军。主张改革图强。率吴军攻克楚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国威大盛。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9.朱买臣(?—公元前115),字翁子,西汉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家贫而好学有才,为严助荐于汉武帝,拜中大夫,出任会稽太守,击破东越有功,晋主爵都尉。后为丞相长史。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告发廷尉张汤不法事,己亦被杀。擅辞赋,皆佚。

10.陆康(130—199),字季宁,东汉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仕郡,以义烈称,举为茂才。任高成县令,迁武陵、桂阳、乐安等郡太守,所在称贤。上疏谏阻灵帝苛敛被免官归籍。复拜庐江太守,平定黄穰起事。献帝即位加忠义将军。袁术割据称帝,围攻庐江,坚守二年,城陷后病逝。

11.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建安五年(200),继兄孙策为讨逆将军,任会稽太守,屯居吴(今苏州),统领江东六郡。十三年,与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形成。二十四年,夺荆州,擒杀刘备大将关羽。黄武元年(222),于彝陵之战大败蜀军,称吴王。黄龙元年(229)称帝,国号吴。卒谥大皇帝,史称吴大帝。

12.皇侃(488—545),又名儡,南朝梁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武帝天监中曾任国子助教、员外散骑侍郎。精通经学,尤明《三礼》学和《孝经》《论语》,建立了南朝玄学化的经学理论体系。著有《论语义疏》等。

隋唐五代宋元

13.张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母为陆柬之侄女。初仕常熟尉,官至金吾卫长史,世称“张长史”。擅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工书,以草书最为知名,尊为“草圣”,列为神品,与李白诗、裴文剑舞并称“三绝”。传世书迹有《郎官石柱记》《肚痛帖》《草书古诗四帖》等。

14.鉴真(688—763),俗姓淳于,唐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天宝十二年(753),应日本礼请,由苏州黄泗浦(今属张家港)第六次东渡成功。在奈良建大招提寺,后封为大僧都,统领僧尼,建立了正规的戒律制度,积极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

15.杨惠之,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约活跃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初与吴道子同学绘画,师法张僧繇,后专攻雕塑,继承了“影塑”与“浮塑”的技巧,创制出“壁塑”的新形式,誉为“塑圣”,与“画圣”吴道子齐名。著有《塑诀》,已佚。

16.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唐襄州(治今湖北襄阳,一说邓州南阳)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安史之乱时避于苏州等地。大历时历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工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清迥自然。代表作《枫桥夜泊》,为历代咏姑苏诗中传世名篇。有《张祠部诗集》。

17.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唐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寓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贞元十五年(799)进士。仕终国子司业。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诗长于乐府,亦多近体诗,艺术成就很高,五律对晚唐影响较大。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18.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宝历元年(825),任苏州刺史,修筑阊门至虎丘河堤(又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与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刘禹锡合称“故苏三贤”。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善文学,诗坛与元稹并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等。

19.陆龟蒙(?—881),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唐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甫里(今甪直镇)。卒后追赠右补阙。诗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究心农作,小品文写闲情逸致,自成一家,有《小品录》,另有《甫里先生文集》等。

20.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志以天下为己任。景祐元年(1034),迁知苏州,创建郡学、义庄。后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击西夏。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卒谥文正。工诗词散文。《岳阳楼记》为历代传诵名篇。有《范文正公集》。

21.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范仲淹荐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庆历四年(1044),因支持新政被贬,居苏州修筑沧浪亭。后复官为湖州长史,未及赴任病逝。工诗词散文,与欧阳修、梅尧臣齐名,时称“欧苏”或“苏梅”。有《苏舜钦集》。

22.朱长文(1039—1098),字伯原,自号灊溪隐夫,人称乐圃先生,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元祐元年(1086),荐为苏州州学教授。后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通文史经学,精研书学理论,著《吴郡图经续记》及编纂《墨池编》等。《乐圃集》百卷毁于兵火,遗文编为《吴郡乐圃朱先生余稿》。

23.绍隆(1077—1136),宋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少入佛慧院,精研律藏,参访名师。后赴夹山(今属湖南),随侍高僧圜悟并嗣其法。绍兴元年(1131),到苏州虎丘云岩禅寺讲经,成禅宗临济宗之“虎丘派”之祖。东南“五山十刹”,虎丘遂居其一。门人编有《虎丘绍隆和尚语录》。

24.叶梦得(1077—1148),字少蕴,号石林居士,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圣四年(1097)进士。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晚年隐居湖州。博学善诗文,尤工于词,著述丰富。有《石林燕语》《建康集》《石林词》等。

25.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宋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使金,不辱使命。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卒谥文穆。通文史,善诗词,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称“中兴四大诗人”。著有《吴郡志》《石湖集》等。

26.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元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至元年间,浙西廉访使徐琰辟为掾吏,后隐居,入道教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通音乐,尤精画山水,与王蒙、倪瓒、吴镇合称“元四家”,独创“浅绛山水”一派,对明清山水画影响至大。著有《写山水诀》《大痴道人集》等。

27.葛乾孙(1305—1353),字可久,元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世代业医,精通医理,治疾多奇验,名重南北,尤精治劳损吐血诸症,为我国医学史上首位治疗痨病专家。著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十药神书》等。《十药神书》创立了十首良方,从止血方到善后调理方颇有系统,富于治效。

28.沈万三,本名富,又名秀,字仲荣,元至顺间(1330—1331)随父沈祐自湖州路吴兴县南浔(今属浙江)迁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江苏昆山周庄东垞)。垦殖经商,大力开展海外贸易,成江南首富。明太祖朱元璋命出资助筑都城南京城墙,后因自请犒军罪为乱民,洪武六年(1373),被籍没家产流徙云南。卒后迁葬周庄。

29.高启(1336—l374),字季迪,号青丘子,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擢户部右侍郎,不就,退隐青丘。因为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撰《上梁文》,受诬被腰斩。诗文皆工,尤长于诗。有《高太史全集》等。

30.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因“靖难之役”战功为明成祖赐郑姓,改名和。从永乐三年(1405)自太仓刘家港首航起,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31.蒯祥(1397—1464),字廷瑞,苏州吴县香山(今江苏苏州胥口)人。苏州香山帮匠人鼻祖。永乐间,召建北京大内,升任营缮所丞,后擢工部左侍郎。在规划设计和建造承天门(今天安门)及三大殿和裕陵等工程中,将江南建筑艺术巧妙运用,世称“蒯鲁班”。

32.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博学多才,长于文学,工诗词,尤善书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自成一家笔法,为“吴门画派”领袖,与其门生文徵明、唐寅及仇英合称“明四家”。著有《石田集》《耕石斋石田诗钞》《石田文钞》等。

33.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又署枝山老樵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历官广东兴宁知县、南京应天府通判,有“祝京兆”之称。嘉靖初归籍。家学渊源,能诗文,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号称“吴中四才子”。书法尤精狂草和楷书,与文徵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著有《祝氏集略》《怀星堂集》等。

34.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桃花庵主,别号六如居士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1498)解元。工诗文书法,与徐祯卿、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自署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画初师周臣,后师法沈周,擅人物、山水、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

35.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徵明,号衡山,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54岁时以岁贡生诣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诗文书画人称“四绝”,与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画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继沈周成为吴门派领袖。书法尤擅行书和小楷,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门三家”。

36.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又字昌国,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后授大理寺左寺副。正德间宦官刘瑾专权,被贬国子监博士。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并称“吴中四才子”。诗风熔炼精警,誉为“吴中诗人之冠”,又号称“文雄”,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37.陈淳(1483—1544),字道复,以字行,改字复甫,号白阳山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凡经学、词章、书画无不精妙。书工行草。山水笔迹放纵,意境幽雅,擅写意花卉,画风疏爽俊逸,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为明中期水墨写意花卉画创出新格调的代表人物。著有《陈白阳集》。

38.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以诸生贡太学,后坐谪戍边,放归后卒。人品高旷,博学多才,诗文卓有声誉。尤以书法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楷书大巧若拙,意态古雅,风韵遒逸,为时所趋。又善山水,工篆刻,与文彭齐名。著有《雅宜山人集》。

39.郑若曾(1503—1570),字伯鲁,号开阳,苏州昆山人。世代为医,妇科最为著名。嘉靖贡生。善言兵事,绘《万里海防图》,总督胡宗宪聘为幕僚,辅佐平倭事宜,订立五十条海防策略,首次提出了完整的海防思想。著有《日本图纂》《筹海图编》《江南经略》《黄河图议》等。另有《郑开阳杂著》。

40.仇英(约1506—约1555),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苏州太仓人,移居吴县(今江苏苏州)。出身漆工,喜绘画,受文徵明、唐寅器重,又从师周臣。作品题材广泛,擅画人物、青绿山水、车船、楼阁,尤长于临摹,工笔、写意、白描俱佳。其工笔仕女为明代工笔之杰。画风自成一格,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并称“明四家”。

41.归有光(1506—1571),宇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人称震川先生,苏州昆山人。嘉靖四十年(1561)进士。隆庆四年(1570),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修《世宗实录》,卒于任。博学多识,为“唐宋派”古文大家,散文誉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文集》《文章指南》《三吴水利录》等。

42.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苏州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官清正,文名天下,与李攀龙等称“后七子”,为领袖。著述甚丰。文学和戏曲艺术,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卮言》等,史学有《弇山堂别集》,另有《尺牍清裁》等。

43.张凤翼(1527—1613),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与弟燕翼、献翼并有才名,时号“三张”。擅诗文翰墨,喜度曲。著有《文选纂注》《处实堂前集》《处实堂后集》等,另有传奇《阳春六集》等。

44.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榜眼。万历十二年(1584),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二十一年,入阁为首辅,次年改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政戒虚浮,力请罢止江南织造等,核减云南贡金和赈济河南饥荒。三十五年病休归籍。卒赠太保,谥文肃。有《王文肃集》等。

45.王稺登(1535—1612),字百谷,号玉遮山人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常州武进,先祖本姓乌,永乐时徙居苏州,改姓王。嘉靖诸生。嘉靖末入太学,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袁炜门生。万历时曾与屠隆、王世贞等组织南屏社。曾拜文徵明为师,书法精于篆、隶,为吴门派末期代表人物。诗文秀逸清新,近“公安派”,继文徵明后主吴中文坛30余年。有《王百谷全集》。

46.申时行(1535—1614),榜姓徐,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状元。善翰墨,为张居正赏识,万历六年(1578)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累官吏部尚书,十一年,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政务宽大。卒谥文定。著有《赐闲堂集》。

47.沈璟(1553—1610),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苏州吴江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光禄寺丞。潜研词曲,考订音律,有所建树。传奇创作中主张“合律依腔”“僻好本色”,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成昆曲正宗,为“吴江派”领袖。著有《属玉堂传奇》。

48.赵宦光(1559—1629),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子,苏州太仓人。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后裔。监生。中年与妻陆卿子偕隐苏州寒山,以高士名冠吴中。营筑寒山胜,开创了吴郡寒山摩崖石刻群。富藏书,善文学,精通文字学,工书,开“草篆”先河。著有《篆学指南》《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

49.陆子冈,一作子刚,原籍太仓,迁居苏州。嘉靖、万历间(1522—1619)琢玉工匠。选料精严,玉雕享称“吴中绝技”。作品多形制仿汉,取法于宋,形成空、飘、细的艺术特色,均用图章式印款。所制玉器称“子冈玉”,时人与唐寅仕女画相提并论。苏州玉器业将其供奉为祖师。

50.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号龙子犹等,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贡生。官至福建寿宁知县。明亡,刊行《中兴伟略》宣传抗清,忧愤而逝。编订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注重戏曲、民歌、笔记故事等通俗文学的创作、编集工作,著述丰富。诗文有《七乐斋诗稿》等。

51.计成(1582—1642),字无否,号否道人,苏州吴江人。能诗,善画山水,好游历风景名胜,后定居镇江,转事造园,闻名遐迩,代表作有仪征寤园、南京石巢园、扬州影园等。崇祯七年(1634),写成中国及世界最早和最系统的造园名著《园冶》,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52.杨廷枢(1595—1647),字维斗,号复庵,苏州吴县(今江苏州)人。崇祯三年(1630)解元。文名震天下,从游之士颇多,为复社领袖之一。南明福王时授主事,因抨击权臣马士英、阮大钺罢归。从事反清活动被捕就义。门生私谥忠文先生。乾隆时追谥忠节。著有《古柏轩诗集》《全吴纪略》等,编有《同文录》等。

53.智旭(1599—1655),俗姓钟,字蕅益,自号八不道人,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崇儒学,17岁后倾向佛门,32岁宗天台,后于浙江安吉灵峰寺圆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开创灵峰派,净土宗奉为第九祖,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著有《灵峰宗论》《阿弥陀经要解》等。遗文编为《灵峰蕅益大师宗论》。

54.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苏州太仓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与同乡张采合称“娄东二张”。天启六年(1626),撰《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崇祯二年(1629),与张采创建复社,为领袖,以爱国救世相砥砺,为明末最大最有影响的文人社团。精诗词散文,擅时论。著有《七录斋集》等。

55.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崇祯时曾任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时官礼部尚书。清顺治二年(1645),授内秘书院学士兼礼部右侍郎,旋称病归籍。曾因江阴黄毓祺起义案牵连入狱。筑绛云楼藏书颇富。诗文有盛名,奉为“东南文宗”和虞山诗派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学集》等。

56.李玉(约1591—1671),字玄玉,一作元玉,号苏门啸侣、一笠庵主人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明崇祯举人。入清不仕,是明末清初创作最多、影响较大的戏曲作家之一,以“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最为有名。精于曲律之学,与朱佐朝编定《北词广正谱》,为北曲曲谱最完备的著作。

57.施道渊(1616—1678),字亮生(一作谅生),号铁竹道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为朝真观道士,后移住穹窿山茅君故宫,为穹窿山道派创始人,并续添天师正一滴血派谱系后十字,使这两派成为清代苏州道教诸派之正宗,名著东南。顺治十五年(1658),赐额上真观,赐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太傅金之俊延请主苏州玄妙观事,修复诸殿,疗民病苦,尤多救济。著有《玉留堂语录》,辑有《斋天》等书。

58.金圣叹(1608—1661),本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清顺治末因苏州抗粮哭庙案被杀。有才学,善诗文,喜文学批评。对“六才子书”之《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西厢》后两种批改,颇有识见,而《水浒》成最通行之本。著述甚多,有《金圣叹全集》。

59.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改字宁人,自署蒋山傭,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诸生。加入复社,与同乡归庄相友,号为“归奇顾怪”。参加昆山、嘉定抗清斗争,南明唐王授兵部主事。入清不仕。奔走南北,气节自励。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行己有恥”“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强调经世致用,是清代朴学开山之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著有《日知录》等,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等。

60.张璐(1617—约1699),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出身仕宦之家,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太湖洞庭。研究伤寒及温病、杂病诊治,重视辨证,擅长温补,为明清时期温补学派医家,亦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张氏医通》等。

61.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爱,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号蘼芜君、河东君,浙江嘉兴人。流寓吴江,曾为侍婢,后为“秦淮八艳”之一。以诗词名噪江浙。明崇祯十四年(1641),与常熟钱谦益结缡。明亡,劝钱谦益自尽殉节,已以身殉未遂。曾资助慰劳抗清义军,颇具气节。工诗词赋,善画,精通音律。有《柳如是集》。

62.朱柏庐(1627—1698),名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诸生。居乡教授学生,潜心治学,以程朱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其《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多警句箴言,被尊为修身治家之经,为古代家教名篇。另著有《四书讲义》《毋欺录》《耻耕堂诗文集》等。

63.彭定求(1645—1719),字勤止,一字南畇,号咏真山人、守纲道人,学者称南畇先生,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十五年(1676)状元。晋翰林院侍讲。通经学,工诗文,曾主编《全唐诗》。为名道施道渊弟子,又尝师事汤斌。理学宗陆王,重良知之说,兼采程朱理学,独树一帜。著有《阳明释毁录》等,辑刻《道藏辑要》。

64.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工诗画、散文。乾隆四十二年(1777),随父到浙江绍兴求学。后在苏州从事酒业,曾以卖画为生。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勇于反抗封建礼教。嘉庆十三年(1808),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结构精巧,诗情画意,称为“逸品”。

65.黄丕烈(1763—1825),字绍武,号尧圃,又号复翁,江苏长洲(今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官至主事。辞官后潜心著述,校刻典籍。藏书著称于世。所刻《周礼》等书收入《士礼居黄氏丛书》,所附《札记》《校录》学术价值尤高。其《士礼居藏书题跋》等,开拓了古籍版本校勘和目录学研究的新途径、新领域。另著有《仪礼校正》等。

66.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道光三年(1823),任江苏按察使,十二年至十六年任江苏巡抚,吏治、漕务、农业、水利、救灾等政绩突出。后任湖广、两广、陕甘、云贵总督。严禁鸦片,抵抗侵略,是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卒谥文忠。有《林文忠公政书》等。

67.朱骏声(1788—1858),字元芑,号允倩,江苏元和(今苏州)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曾师事钱大昕。咸丰元年(185l),赏国子监博士衔。博习经史,擅长诗赋词章。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研究汉许慎《说文解字》,博大精深,与段玉裁、桂馥、王筠并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另有《传经堂文集》。

68.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又号邓尉山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1840)榜眼。官至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曾师事林则徐。先后主讲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学问博洽,重经世致用。主张改革时政,“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为近代维新思想先驱。纂修《苏州府志》。著有《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等。

69.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威丰间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同治间任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主讲。后在苏州建宅曲园。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治经、子、小学,为一时朴学之宗。经学崇汉,章太炎、吴昌硕等出其门下。所撰各书辑入《春在堂全书》。

70.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子。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官刑、工、户部尚书,充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同治、光绪两帝师傅。中日甲午战争时主战,支持光绪帝亲政,变法图存。追谥文恭。能诗文,擅书画,有《翁同龢集》等。

71.徐小香(1832—1882),原名馨,字心一,号蝶仙,艺名小香,一作小湘,又号岫云主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咸丰年间始与程长庚合作,使“三庆班”成为四大徽班之首。擅长昆、京剧,剧目极多,是京剧小生创始人,被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

72.任兰生(1837—1888),字畹香,号南云,江苏震泽(今属吴江)人。监生。咸丰八年(1858)投军。光绪五年(1879)任安徽凤颍六泗道,八年署安徽按察使,十一年因劾革职回籍。十三年开复原衔,于皖北督办赈抚灾民,卒于任,赠内阁学士。所在兴善举,行惠政,于同里镇所筑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

73.俞菊笙(1839—1914),原名光耀,学名玉生,号润仙,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北京。出科后曾主持春台班多年,创始以武生挑班唱大轴,擅演《挑滑车》等。首创勾脸武生戏,对丰富和发展京剧武打戏特别是长靠武生戏表演有重要贡献,风格勇猛矫健,世称“俞派”,为清末武生三大流派之首。

74.赵元益(1840—1902),字静涵,江苏新阳(今昆山)人。附贡。通晓中医。同治八年(1869),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为翻译,先后与英国人傅兰雅、金楷理等合译《儒门医学》《光学》《西药大成》和《法律医学》等书数十种。光绪间与董康等创立上海“译书公会”,与吴仲韬创立“医学善会”,主持上海格致书院。多方购藏江南流散古籍,多宋刊元本,善本辑入《高斋丛刊》。

75.王谢长达(1848—1934),女,字铭才,清末“苏州三才子”之一王颂蔚妻。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苏州发起成立放足会,任总理。三十一年,创办振华女校,任校长。添设简易师范科,培养小学师资。辛亥革命期间,任女子北伐队苏属队长。民国初发起成立苏州女子公益团,任德行部长,卓有声誉。

76.柏乐文(1858—1927),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医师。生于乔治亚州加图萨。入艾默里大学,后转入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系和纽约大学布莱维医学院。光绪八年(1882)到苏州,十年任博习医院院长。引进西医最新技术和医疗方法,主张禁烟,重视公共卫生及疾病的预防,并创办医科学堂,后兼任东吴大学教务长,筹建医学院。对西医在苏州、苏南地区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77.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宦,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少有绣名。光绪三十年(1904),进献所绣佛像等为慈禧太后祝寿,获赐“寿”字,遂易名。同年,派赴日本考察研究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任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1914年,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自创“仿真绣”,开拓一代新风。著有《雪宦绣谱》。

中华民国

78.印光(1861—1941),法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俗姓赵,陕西郃阳人。莲宗第十三祖。幼习儒。21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归心净土宗。后到苏州报国寺。曾创办南京念佛放生道场、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支持抗战救国,保持民族气节,激发僧众民族尊严和爱国赤诚。有《印光法师文钞》。

79.姚承祖(1866—1938),字汉亭,号养性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出身营造世家,在苏州开设姚开泰建筑处。1912年任苏州鲁班协会会长。代表作有木渎严家花园、怡园藕香榭等。曾开办梓义小学、墅峰小学,免费招收建筑工匠子弟,后任教于苏州工业专科学校。著有《营造法原》,被誉为“中国南方建筑之宝典”。另有《姚承祖营造原图》。

80.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今属杭州)人。早年师从俞樾。投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起光复会,加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1917年随孙中山南下,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次年退隐上海,后迁居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号召抗日救亡。博学多识,被尊为国学大师。有《章太炎全集》等。

81.王季烈(1873—1952),字晋余,号君九,别号螾庐,江苏长洲(今苏州)人。王颂蔚、王谢长达子。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历任京师译学馆监督、学部专门司司长等。作有传奇杂剧,有译著,尤精通曲律,悉心研究昆曲,与吴梅、俞宗海合称“近代三曲家”。著有《螾庐曲稿》《度曲要旨》,编有《集成曲谱》等。

82.陈去病(1874—1933),原名庆林,字巢南,一字佩忍,别字病倩,号垂虹亭长,江苏吴江人。清末加入同盟会,与柳亚子等创办南社,投身民主革命。民国初,参加讨袁“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后任南京东南大学教授、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著有《明遗民录》《五石脂》等,另有《浩歌堂诗钞》等。

83.赵石(1874—1933),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别署泥道人,江苏常熟人。仅读三年私塾,在药铺习业。晚习治印,被吴昌硕赏识,为收藏家沈石友所刻端砚砚铭,拓成《沈氏砚林》,艺林视为珍品。书法长于颜体,善刻碑。治印自成一家,称为“赵派”,弟子邓散木得其嫡传。自钤《拜缶庐印存》,著有《泥道人诗草》。

84.金松岑(1874—1947),原名懋基,又名天翮,号壮游,笔名天放楼主人等,江苏吴江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参加中国教育会并成立同里支部。资助邹容《革命军》出版,译有《自由血》等,鼓吹民主革命,颇有影响,与陈去病、柳亚子并称为“吴江三杰”。辛亥革命后曾当选为江苏省议员,后致力于教育、诗文创作和学术研究。著有《天放楼诗文集》等。

85.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别署癯安等,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清光绪秀才。南社成员。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堂、存古学堂执教,后为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等校教授。文学多所成就,戏曲创作、研究尤为突出,被誉为“曲学大师”,与王季烈、俞宗海合称“近代三曲家”。著有《中国戏曲概论》《霜厓曲录》等,另有《吴梅戏曲论文集》。

86.杨永清(1891—1956),字惠庆,原籍浙江镇海,生于江苏无锡。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毕业于东吴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清华大学深造,选送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任研究员,先后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曾任留美中国学生会会长。1927年夏,任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校长,为中国教会大学中首位华人校长,至1952年退休。著有《学道爱人》。

87.俞庆棠(1897—1949),女,字凤岐,江苏太仓人。1919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深造,将民众教育当作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手段。1928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联合全国社教人员成立中国教育社,民众教育由江苏推广到全国,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著有《民众教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

88.郑辟疆(1880—1969),江苏吴江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毕业于杭州蚕学馆。1918—1949年任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担任苏州蚕桑学校(后改专科)校长和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后改专科,升工学院)校长、院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蚕学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蚕学会理事长等。教育提倡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致力于蚕丝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成绩卓著。编纂有《制丝学》等我国蚕丝教育最早且有系统的教科书,校释古籍《蚕桑辑要》等。

89.柳亚子(1887—1958),原名慰高,号安如,江苏吴江人。清光绪秀才。参加同盟会,主编《复报》,宣统元年(1909),与陈去病等创建南社,投身民主革命。民国时曾任国民党第二届中央监察委员、上海市通志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常委,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有《柳亚子文集》。

90.顾颉刚(1893—1980),江苏吴县(今苏州)人。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曾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和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的开创者。著有《古史辨》等。

91.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中学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生。曾任上海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系主任、图书馆馆长等。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兼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处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首任会长等。致力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文学批评史及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92.颜文樑(1893—1988),江苏苏州人。早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图画室学习西洋画。1922年,与胡粹中等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赴法留学并考察欧洲艺术,曾任苏州美专校长兼中央大学艺术系代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副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作品构思精巧,艺术风格独特,对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的研究也卓有建树。著有《美术实用透视学》等,有《颜文梁画册》等。

93.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笔名叶、圣陶等,江苏苏州人。叶昌炽孙。清光绪末入苏州第一中学堂,曾任小学教师。“五四”运动时期加入北京大学“新潮社”,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举起现实主义文学旗帜。后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有《叶圣陶文集》等。

94.周瘦鹃(1895—1968),原名祖福,后改名国贤,号瘦鹃,江苏苏州人。早年就读于上海民立中学并留校任教,开始文学创作活动,是20世纪初中国通俗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和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之一。曾主编《礼拜六》周刊,成为当时鸳鸯蝴蝶派的主要阵地。1931年定居苏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文物古迹保管委员会、市政建设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及江苏省文联委员等。善园艺盆景制作,誉为园艺大师。著有《园艺杂谈》等。

95.宗白华(1897—1986),原名之魁,字伯华,江苏常熟人。1916年入同济大学医科预科。自修文学、哲学,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赴德留学,曾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教授,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蜇)”之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有《宗白华全集》《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等。

96.钱昌照(1899—1988),江苏常熟鹿苑镇(今属张家港)人。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牛津大学。曾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后方兴办百余工矿企业,发展战时生产。抗战胜利后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反对内战,于1947年春辞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计划局副局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为首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有《钱昌照诗词100首》。

97.李强(1905—1996),原名曾培洪,字幼范,江苏常熟人。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经济专家。上海东华大学土木科肄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常熟县委书记。1929年自制出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后任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领导制造了大功率发射机和定向天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兼广播事业局局长、对外贸易部部长等,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98.谢孝思(1905—2008),字仲谋,贵州贵阳人。1927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科。后在贵阳师专、“国立”艺专、正则艺专等校任教。1946年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苏州,后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苏州市文教、文化局局长,园林修整委员会、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文联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江苏省美协副主席、苏州美术教育学会会长等。善书画,于文物保护、园林修复等卓有贡献。主持编撰《苏州园林品赏录》等,有《谢孝思画集》。

99.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江苏常熟人。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副院长、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为第三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是我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两弹元勋之一。著有《中微子与负质子》等。

100.吴作人(1908—1997),祖籍安徽泾县,生于江苏苏州。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后就读于上海艺术大学、南国艺术学院及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1930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获金奖和桂冠生荣誉。曾任成都省立艺专教授、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兼教务主任、北平美术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院长、名誉院长。曾任中国美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兼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等。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专攻国画,自成一家,誉为大师。有《吴作人画集》《吴作人文选》等。

101.钱仲联(1908—2003),原名萼孙,号梦苕,江苏常熟人。1926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任教于大夏大学、无锡国专、南京中央大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大学教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诗学研究会理事长等。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鲍参军集注》等,主编《清诗纪事》等。

102.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1928年入东吴大学预科,后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研究生,获伦敦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曾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当选为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是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著译浩繁,有《费孝通文集》。

103.金山(1911—1982),原名赵默,字缄可,祖籍湖南沅陵,随父辈迁居江苏吴县(今苏州)。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上海主演影片《夜半歌声》等。抗战时期,主演《屈原》等进步戏剧,任中国艺术剧社总干事。1946年,编导、拍摄了影片《松花江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兼任电视剧艺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主演和导演话剧、电影数十部,撰有戏剧、电影表演和导演艺术论著。

104.吴健雄(1912—1997),女,美籍华人,原籍江苏太仓。核物理学家袁家骝夫人。1934年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1944年参加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后任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5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首任女性会长,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勋章。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最先开展对放射性气体氙的研究,是关于β衰变的研究权威,对原子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05.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家。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中共党员。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等。中国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06.陶金(1916—1986),原名秉钧,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36年加入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和明星影片公司,主演《黄浦江边》等,后转入业余剧协实验剧团。抗战爆发后,从事宣传抗日的话剧演出。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加入昆仑等影片公司,先后主演《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经典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等执导《护士日记》等故事片和《十五贯》等戏曲影片。曾任中国影协广东分会副主席、民盟广东省委副主委和全国政协委员。

107.胡绳(1918—2000),原名项志逖,笔名胡绳等,祖籍浙江,生于江苏苏州。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北京大学肄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鄂北日报》《读书月报》主编,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曾任中国历史学会、中共党史研究会、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学识渊博,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等。

108.杨嘉墀(1919—2006),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后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检测学的奠基者。先后主持火箭和核试验用仪器与控制系统开发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著有《自动检测》等。

109.王安(1920—1990),美籍华人,原籍江苏昆山。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当年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磁性脉冲控制”和“磁性存储器”。1951年创办王安实验室,1958年成立王安电脑公司,主要发明为纸孔排字机、台式对数计算器、以荧光屏为基础的文字处理系统,对促进世界计算机工业的发展并为小型电脑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10.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1949年毕业于苏北盐城华中大学,任新华社苏州支社采访员、《新苏州报》记者。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小巷深处》成名,次年调江苏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78年返苏州,主编《苏州杂志》。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会席、苏州市文联副主席等。在小说、散文、文艺评论等方面成就突出。著有《荣誉》《二遇周泰》等短篇小说集,作品具有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有“小巷文学”和“苏州文学”之誉,在当代文坛独具风骨。另著有文论集《小说门外谈》等。

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苏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和“强富美高”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3.63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1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1338.6亿元,增长7.6%,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5.8%。四大主体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完成税收961.4亿元,增长11.3%,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1.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8.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9.5%,比“十一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发展格局。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9%,比“十一五”末提高9.3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6.7万户,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新增私营企业6.5万户,增长18.7%;个体工商户9.7万户,增长15.2%,全年新增企业注册资本3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48.4%。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69.2%和23.9%。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全年粮食总产108.22万吨,比上年下降2.0%,其中夏粮产量36.43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71.79万吨,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0.84万吨,比上年下降5.2%;禽蛋产量4.34万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26.47万吨,下降0.8%。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5.33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8.5%。年末设施农(渔)业面积46.8千公顷,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70.6千公顷。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达1800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提质。年末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组织4535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61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77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8.1%。全市167个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718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55亿元,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540亿元,增长1.3%;股份制工业产值10711亿元,下降1.5%。大型工业企业产值1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中小微工业企业产值13869亿元,比上年下降2.4%。百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主导行业稳定发展。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纺织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1%,其中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6%的电子信息产业值9946亿元,比上年增长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引领增长。全市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4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新先导产业。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机器人及精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较快增长,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值比上年增长9.5%、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4%、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7.6%。

企业效益稳定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86亿元,其中利润15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6%,比上年扩大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1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8.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建筑业低稳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56亿元,比上年下降7.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42亿元,下降7.5%。竣工产值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竣工率为84%。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8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8%,其中新开工面积2780万平方米,下降29.9。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24家,实现利税150亿元,比上年下降2.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2.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2%。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430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4.4亿元,比上年下降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6亿元,下降1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04.2亿元,下降4.5%,其中工业投资2200.5亿元,下降4.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16.3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3.9%。

从结构看,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9.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40.5亿元和6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13.3%。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0.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分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721.6亿元,比上年下降0.7%;外商投资1118.5亿元,下降4.8%;民间投资3284.4亿元,下降1.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3.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15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4%;商品房施工面积1128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竣工面积165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13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40.9万平方米,增长34.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4.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887.2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37.6亿元,增长11.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1%;日用品零售额下降5.2%;汽车零售额增长1.0%;通信器材零售额增长1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9.0%;金银珠宝零售额下降12.5%;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增长3.6%。

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89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82个,实现成交额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著名)商业街17条。新型商业模式迅猛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0%。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6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末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家,其中国家级2家。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5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出口18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实现进出口15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2123.6亿美元,下降2.9%;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693.9亿美元,下降0.8%。主体市场中,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2.9%,对日本出口下降8.1%,对欧盟出口下降1.9%,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932.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51.4%,保持稳定。对新加坡、越南、印度和巴勒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实现进出口64.8亿美元、46.5亿美元、46.4亿美元和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4.5%、7.9%和26.3%。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加工贸易出口97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贸易出口531.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为29.3%。机电产品出口14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占全市出口的7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54.7%。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9.3亿美元,离岸执行额62.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4.0%。全市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25亿美元。

使用外资层次提升。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0.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6.7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38.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33.8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48.2%。新引进和培育各类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5家,累计超过200家。1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有投资企业400多家。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三产业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12.6亿美元,占61.5%;民营企业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17.7亿美元,占86.4%。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8.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9.2%。“一带一路”战略带动效应显现,全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额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

开发区经济转型提速。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升至14家;常熟、吴江、吴中三家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全市综保区(保税港区)数量增至8家;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贸易功能区通过验收,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张家港保税区获批开展国家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公路总里程1323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2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3.8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3.98亿人公里,公别比上年下降2.7%和2.9%。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34亿吨,货物周转量209.0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4.3%。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742.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铁路货物发送量66.78万吨,货物到达量110.07万吨。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5.4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2亿吨,比上年增长15.5%;集装箱运量510.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7.8%。

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拥有汽车268.6万辆,其中私家汽车229.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13.8%。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0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电信业务收入186.32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全年发送快递5.63亿件,增长52.6%,实现快递业务收入88.54亿元,增长40.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11万户,其中4G用户72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402.7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5.45万户。

八、金融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659亿元,比年初增加2040亿元,比年初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200亿元,比年初增加1946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633亿元,比年初增加1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403亿元,比年初增加1403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91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7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期货市场交易额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

保险业健康平衡运行。新增保险机构1家,年末保险机构75家,各类分支机构894家。全年保费收入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财产险收入159.6亿元,增长11.5%;人身险收入208.7亿元,增长23.8%。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5%和3469元/人。

金融创新持续深入。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41家,总数达759家。金融总资产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新增上市公司8家,累计达100家,募集资金累计118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19家,募集资金208亿元。新增新三板企业158家,累计挂牌企业229家。全年新增债券融资685.7亿元,同比多增52.7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8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12家,累计3478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累计58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家,累计328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0家,累计57家;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8家,其中国家级15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89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分别为31家和58家,孵化面积超47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

专利成果再创佳绩。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98704件和622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43241件和10488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39.6%提高至43.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4件,比上年增加8.9件。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2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8万人,高技能人才49.2万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5万人,比上年增长8.7%。新增国家“千人计划”30人,累计达187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07人,居全国城市首位。

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外来工子弟学校)744所,在校学生123.47万人,毕业生24.81万人,专任教师7.9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1所,独立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48万人,毕业生5.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6万人,毕业生1.34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含民办)731所,在园幼儿30.0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1个、文化站9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0个。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全市形成了以8个国家级、15个省级和5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体的产业空间格局,全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4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启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和“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5个。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29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5万人、注册护士2.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5.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新院和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投入使用,苏州科技城医院基本建成。

体育事业

年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35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16平方米。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建成开放,全市建成健身步道1118公里。五卅路市民健身中心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和保龄球馆建成对外开放。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8.88亿元。成功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等比赛。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1.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4.08万人。户籍人口667.01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9.94‰,比上年下降1.75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3.02‰,比上年下降1.95个千分点。

就业总量保持平稳,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新增就业17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6%。全年免费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基地235家,孵化面积超过52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68.41万人,比上年增加5.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9.9万人,比上年增加16.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6万人。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38.99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18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4.5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79.43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8.3元。全市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73.7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53.1万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219.6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34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4014张,日间照料中心613个,助餐点737个,助浴点18个。年末全市2.1万户、共计3.6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29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21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427套,基本建成28275套,为124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万元,比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收入中位数人均4.47万元,农村居民收入中位数人均2.18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00元调整至750元。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4%,烟酒类价格上涨1.5%,衣着类价格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5.6%。

食品安全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5.25万批次,每千人抽检率达到4.95批次,动态合格率为98.83%。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903起。实施餐饮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推行餐饮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和量化分级制度,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量化分级率达100%。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中环快速路主线全线通车。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等工程加快建设。沪通铁路苏州段建设有序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平稳推进。1000千伏特高压淮上线工程和智能电网应用先行区、示范区加快建设。23项“智慧苏州”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千兆苏州”全光网顺利建成。苏州市入选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公用事业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1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工业用电量1074.2亿千瓦时,增长2.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3%。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2座,总供水能力697.5万立方米/日。新建、改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4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35.75万吨/日,年末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7.99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万立方米。市区管道天然气总量7.75亿立方米。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8条,其中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线路9条,年末营运线路332条,线路总长达到7078.2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6.15亿人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8辆。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803辆。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70.5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729.9万列公里,线网客流问题13784.2万人次。全市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4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镇村公交开通率均保持100%。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全市环保投入57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实施9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按AQI标准统计)比例为68.2%。市区PM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1%。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66.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68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9.56%。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9平方米。全市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0个。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76%。苏州市和昆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179个。整治燃煤小锅炉1730台。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16家。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37家,累计达393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十二五”收官之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提升、新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仍有不足,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新旧产业处在接续关键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新的一年中,全市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突出位置,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积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努力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注:本公报数据为预计数或快报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