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包』礼金窝案

『红包』礼金窝案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近年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涉及“红包”礼金收受贿赂的不在少数。严防“红包”礼金现象由民俗民风演变为普遍性的腐败问题。多管齐下,着力营造拒收拒送“红包”礼金的社会氛围。三是完善对无法拒收“红包”礼金的处理机制。严格执纪,努力形成查处“红包”礼金问题的高压态势。

◎王景喜

广东省纪委严肃查处乐昌市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维员等人收送“红包”礼金、买官卖官、套骗公款等违纪违法腐败窝案,其中乐昌市一些乡镇、街道和市直单位干部逢年过节竞相收送“红包”礼金,涉及班子成员27人,乡科级干部45人,涉案干部收受“红包”礼金达450多万元。案件进行查处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纵观近年查处的一系列大案要案,涉及“红包”礼金收受贿赂的不在少数。

“红包”最初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人情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情感载体,收送“红包”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之一,主要限于亲友、老少之间表达祝福之意。现实生活中,人情交往、请客送礼成为维护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可谓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社会基础。然而,如果“红包”礼金问题与重人情的社会风气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发生在党员领导干部和利益集团之间,打着收送“红包”的幌子行贿赂之实,无疑已从性质上发生了变异。

剖析收送“红包”者的心理,收者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心态:“人情来往”,认为收送“红包”礼金是礼尚往来,心安理得;“小事一桩”,认为收送“红包”礼金不是原则性错误,无需上纲上线,顶多算是违纪问题,收得再多也只是党内处分;“弥补心理”,认为为别人出力办事,收点礼作为酬劳很正常;“无奈之说”,对“红包”礼金问题的危害和后果很清楚,但担心拒收或上交后被周围人看作“异己”,视为“不遵守游戏规则”;“侥幸心理”,认为收“红包”礼金是普遍现象,法难责众,受处理的人极少,重罚更少,没发现就赚大了。

送“红包”者,不外乎这样几种心态:“从众”,特别是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喜庆等活动中,认为大家都在送,不送面子上过不去;“赌博”,主要表现在重大经济利益的争取和职位升迁上,瞄准关键人物,重金开路;“投资”,选定担任或可能担任重要岗位领导的人,进行所谓的“感情投资”,最终达到某种目的,等等。如上述发生在乐昌市主要领导干部之间的“红包”案件,属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不收敛不收手的典型案件,当引以为戒。

近年来,广东各级党委政府对“红包”现象的治理从来都没有放松过。2011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廉政准则〉深入开展治理收送“红包”问题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严格的治理措施和要求。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格执行禁止收送“红包”纪律规定的通知》,坚决制止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收送“红包”(包括现金、电子红包、有价证券和会员卡、商业预付卡等各种支付凭证)歪风。整治收送“红包”现象,有关部门正在不断发力。

常抓不懈,做到对整治“红包”下狠心、出重拳、用猛药。把治理“红包”礼金问题作为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的重要内容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部署落实,专项治理,全力推进。严防“红包”礼金现象由民俗民风演变为普遍性的腐败问题。设置纪律的“高压线”,严肃执纪,如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制度。

多管齐下,着力营造拒收拒送“红包”礼金的社会氛围。首先是各级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成员,要以身作则,令行禁止。其次,新闻媒体要依纪依法依规进行监督,通过对案件的通报和剖析,大力宣传收送“红包”礼金的危害性,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抵制收送“红包”礼金的自觉性。三是完善对无法拒收“红包”礼金的处理机制。据了解,省纪委设立了35581个廉政账户,有关省直单位及各地级以上市也设立了廉政账户并向社会公开,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红包”礼金上交廉政账户的政策,督促党员干部及时上交“红包”礼金。另外,要规范财务管理,加大对“小金库”治理力度,有效切断用公款送“红包”礼金的财源;严格“三公”经费指标控制和支出公开,较好地堵住巧立名目乱开支接待经费、套取现金送礼的漏洞等,从根本上治理收送“红包”礼金问题。

严格执纪,努力形成查处“红包”礼金问题的高压态势。通过建立直查快办机制,对“踩红线”“闯雷区”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追究领导责任,并点名通报曝光顶风违纪的典型案例,起到处理一起、警示一片、挽救一批的作用。

(作者系广东省纪委宣传部副部长)

2014年12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