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廖平和今文经学

廖平和今文经学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廖平是今文经学家,今文经学是讲“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的。这样,他便想从今文经学中汲取可资运用的东西进而议政。在今文经学中,有所谓“三统”、“三世”之说。西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和东汉班固等纂集的今文经学政治学提要《白虎通·瑞贽·论三正之义》均有发挥。通过1888年《上清帝第一书》的政治实践,康有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类公理》的“大同境界”,也还只是虚渺的臆想。

1889年,康有为离开北京。这年年底,回到广州。次年春,移居徽州会馆。这时,他晤见了廖平。廖平是今文经学家,今文经学是讲“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的。康有为鉴于“外患日深”而上书不达,又受了廖平的启示,觉察到陆王心学虽“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学的“灵活”;佛教哲学虽讲“慈悲普及”,但“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这样,他便想从今文经学中汲取可资运用的东西进而议政。在他的撰著中,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今文内容。

在今文经学中,有所谓“三统”、“三世”之说。“三统”(也叫“三正”)说在西汉时的《尚书大传》即有记载:

夏以孟春月为正,殷以季冬月为正,周以仲冬月为正。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不以二月后为正者,万物不齐,莫适所统,故必以三微之月也。

西汉武帝时,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和东汉班固等纂集的今文经学政治学提要《白虎通·瑞贽·论三正之义》均有发挥。

大体说来,“三统”说的涵义是: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统”,“统”是受之于天的,旧王朝违背天命,便由另一新王朝“承应天命”来代替,新王朝就必须“改正朔,易服色”。他们把朝代的交替,归之于“黑统”、“白统”、“赤统”三个“统”的循环,得到哪一“统”而为天子的,其“礼乐征伐”就得按照哪一个“统”的定制去办理。以夏、商、周三代而言,夏是“黑统”(也叫“人统”),商是“白统”(也叫“地统”),周是“赤统”(也叫“天统”)。也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各有因革损益,不是不变的。那么,“三统”说的实质,实际是一种历史循环论。但这种历史循环论,却为西汉皇帝信奉,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其较为久远的影响;它的“改革损益”、“因时制宜”,也正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理论依据。

“三世”说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13]董仲舒《春秋繁露·楚庄王》加以发挥:

《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见也;襄、成、宣、文,君子之所闻也;僖、闵、庄、桓、隐,君子之所传闻也。所见六十一年,所闻八十五年,所传闻九十六年。于所见微其辞,于所闻痛其祸,于所传闻杀其恩,与情俱也。

他将春秋时代的历史,分为“所见”、“所闻”、“所传闻”三等,认为孔子“笔削”《春秋》,或者“微其辞”,或者“痛其祸”,或者“杀其恩”,是以时代的远近而异其“书法”的。东汉时,何休解释《公羊传》,又予推阐,说:

于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用心尚!觕,故内其国而外诸夏,先详内而后治外,录大略小,内小恶书,外小恶不书;大国有大夫,小国略称人,内离会书,外离会不书是也。于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书外离会,小国有大夫……

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用心尤深而详,故崇仁义,讥二名。……所以三世者,礼为父母三年,为祖父母期,为曾祖父母齐衰三月。立爱自亲始,故《春秋》据哀录隐,上治祖祢。[14]

何休以“传闻世”为“衰乱”,“所闻世”为“升平”,所见世为“太平”。这样,便有了“衰乱”(康有为叫做“乱世”)、“升平”、“太平”的三世名词。假如以古代为衰乱、近代为升平、现代为太平的话,那么,社会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乱世之后进以升平,升平之后进以太平,“愈改而愈进也”。所以,“三世”说的实质,实际是一种历史进化论。他和“三统”说相结合,就成为要救国,要“太平”,就要“因革”“改制”;只有“因革”“改制”,才能进步,才能达到“太平”的愿望。

康有为正是汲取了今文经学“变”的哲学,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基本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样,康有为就一改过去的尊周公、崇《周礼》为尊孔子、崇《公羊》,并在此后的讲学和著作中,以古文经籍为伪经,以古文经学为刘歆“饰经佐篡,身为新臣”的新莽一朝之学。从而扫除变法维新的绊脚石,并尊孔子为教主,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

通过1888年《上清帝第一书》的政治实践,康有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人类公理》的“大同境界”,也还只是虚渺的臆想。于是他再从儒家今文学说中汲取力量,推演“三统”,比迹“三世”。这样,他的著作中,就有了新的内容。他说:“古今递嬗,事变日新,故《春秋》立三统之法以贻后王,汉儒笃守《春秋》,知所尊矣。”[15]“吾孔子既作《春秋》以明三统,又作《易》以言变通。”[16]依附今文“三统”说以强调变通,并准备撰《三世演孔图》。[17]又刊行《新学伪经考》以反击封建顽固势力,揭!“孔子改制”以宣扬变法维新。之前他所孕育的“大同境界”,至此渗透了今文学说,内容大为充实。

【注释】

[1]《教学通议》,手稿,康氏家属旧藏;今归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载《戊戌变法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见翁万戈辑:《翁同龢文献丛编》之一《新政变法》,台湾艺文印书馆影行,1998年版。

[3]《翁文恭公日记》“光绪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

[4]康有为:《与潘文勤书》,光绪十四年,见《万木草堂遗稿》卷四。

[5]康有为:《与潘文勤书》,光绪十四年,见《万木草堂遗稿》卷四。

[6]康有为:《与徐荫轩尚书书》,光绪十四年,见《康有为政论集》,第50—51页。

[7]康有为:《上祁子和总宪书》,光绪十四年,抄稿。

[8]康有为:《与潘文勤书》,光绪十四年,见《万木草堂遗稿》卷四。

[9]康有为:《与徐荫轩书》后康有为亲笔注语,见《康有为政论集》,第51页。

[10]康有为:《己丑上书不达出都》,光绪十五年,见《康有为政论集》,第75页。

[11]康有为:《感事》,光绪十五年,《康有为政论集》,第62页。

[12]康有为:《与黄中弢编修书》,光绪十四年,抄稿。

[13]按:《春秋公羊传》“异辞”凡三见,除上引外,桓公二年:“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传》文:“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传》文:“《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14]何休:《公羊解诂》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下。

[15]康有为:《长兴学记》第十七至十八叶,万木草堂刊本。

[16]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见《康有为政论集》,第149页。

[17]《康有为自编年谱》“光绪十九年癸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