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走上街头“救国”到回归象牙塔“救心”

从走上街头“救国”到回归象牙塔“救心”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是感应于国势的危亡,在西方新思想的启蒙下,新式学校在校生的一种爱国主义和反抗主义的群体活动。学生运动冷静之后,是回归象牙塔的“救心”,考察近代学生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对我们当代思政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反思意义。

闫 磊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

摘 要: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是感应于国势的危亡,在西方新思想的启蒙下,新式学校在校生的一种爱国主义和反抗主义的群体活动。近代学生运动在政治上的诉求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改革思想相一致,学生运动不仅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思潮的传播,更改变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格局。各种政治派别以学生为基础而兴起,进而推动学生运动,影响时局。学生运动的规模和影响在五四时期达到顶峰,尔后逐渐式微,在1947年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中又形成一次高峰。学生运动冷静之后,是回归象牙塔的“救心”,考察近代学生运动与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对我们当代思政课程的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反思意义。

关键词: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社会思潮;思政课程;改革

近代学生运动,从广义上讲,可以追溯到晚清年间的公车上书,以康梁为首的全国举子联名上书朝廷参政议政,开启了近代中国大规模学生干预政治的集体运动的先幕。但直到1905年科举制废除,新式学堂产生之后,受近代思想浸染的“新式”学生才开始大量出现,区别于之前读四书五经走科举仕途的传统读书学生。科举制的废除,打破了之前读书人上升社会的途径,大量新式学堂的建立迅速催生了大批知识分子,由于没有固定成文的就业制度,处于新旧社会转换期的中国社会又不能完全吸收新式学生,所以,新式学堂的在校生往往对政治更敏感,趋新俱进,通过参与政治运动或加入政党来解决自己的前途问题。近代中国的民族危亡为学生运动提供了合理性的依据,成为学生运动的催化剂。应对时局,从西方,日本传来的主义学说纷纷乍现中国社会,为学生竞先追捧。学生以新思想为号召形成学生运动,进而引起社会群众运动来影响时局,各派政党也通过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来扩大势力,通过推动学生运动来宣传主义学说,夺取解决时代课题的话语权。纵观近代中国学生运动,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新思想通过新式学生这个载体得到实践,新式学生又在新思想的引导下进一步深入参与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四位一体产生的影响值得在任何时期被予以关注。本文拟概述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的大致特征,对当前思政课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