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吉普赛人与潜层意识

吉普赛人与潜层意识

时间:2022-09-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整体活动机制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人的有机心理系统结构的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内涵要比个人潜意识丰富、深刻得多,它是由无数同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的沉淀物。潜意识层次的审美意愿并不表现为主体自觉的审美追求,只是潜在的起作用。

早在几百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大地上生存繁衍,在六七千年前人们已经从事农业耕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人们构筑起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大系统。从家庭到社会、从经济体制到政治结构,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大臣,从社会生活到意识形态,种种因素在这个大系统中,酿就了人们的社会心态。

我们的美感愉悦包含了潜意识所掌握的千百代人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为了物种生存和延续的斗争旨在选择安排最完善的、最通用和最有益的东西。长睫毛为美,因为它可以最好地保护眼睛。浓密的眉毛为美,因为它可以把额头上流下来的汗引向一边。这一点,只要你曾经在干活中累得满头大汗就知道了。美感经验中的深层结构,或者说是一种隐层次经验、潜在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即使在浅层的形式美感中也往往积淀着某种社会经验。

潜意识是与意识相对的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人心理活动的一个特殊层面,指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心理本能和经验记忆。它们由于长期受到某种抑制而一直表现为潜伏状态,但是常在暗中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也常有一种不自觉的表现,影响着人的行为。潜意识又译为无意识,但是从“潜”、“无”的汉字意思来讲,表述为潜意识更为准确。为行文方便统一,以下统称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整体活动机制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这样三个部分构成,人的有机心理系统结构的上层为意识,中层为前意识,底层为潜意识。潜意识属于被压抑着的本能和冲动,是人最原始的心理经验,由于长期遭受压抑而被抛弃于意识领域之外。前意识处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起着沟通两者的作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改造,他把潜意识进一步区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认为人格结构应包括意识、个人潜意识(即情结)、集体潜意识(即原型)三个部分。个人潜意识含有一种个人特性,但它不完全是来自于个人被遗忘的经验记忆,也并非后天获得,深层的原因是来源于先天就存在着的集体潜意识。个体心理结构中积淀着社会群体的内容,变成了潜意识的东西。集体潜意识的内涵又主要表现为原型,它是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建构起来的并积淀于个体潜意识深处的族类经验,它以继承和遗传的方式不断传递下来,形成于人类的集体行为之中。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的内涵要比个人潜意识丰富、深刻得多,它是由无数同类型的经验在心理上残存下的沉淀物。这种心理积淀形成了族类之间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就我们目前对于潜意识的认识,大体上包括着这样一些心理内容:潜意识是一种受到社会性制约的人的心理本能,其中也包括被弗洛伊德夸大了的性欲本能。潜意识还包括个人被遗忘了的经验记忆,例如童年时代的经历记忆,从前的某种欲念幻想,一贯向往而又未能如愿的内心情愫,等等。这种经验记忆由于长期受到内心的压抑或由于某种原因而被遗忘了,在心底潜藏下来,平时已经记不起来了,变为一种潜在的内心情绪。潜意识还表现为一种个人熟练经验的内心积累,如熟练的专业技巧,艺术的创作经验。心理经验有时可使人在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就完成了某件事,如《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还包括个体心中所积淀的集体潜意识。这个集体心理模式并非一定就是像荣格所说的共同的族类经验,一定要追溯到古老的原型象征物,它更多地是人类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积淀,一种共同的文化—心理模式下所形成的某些特定的具体经验,其中包括语言、情感、观念、行为规范中的深层结构或隐层次等内容。这些集体经验积淀于个体心中,给予个体以有力的影响,使个体潜意识除了具有个人的特点外,还使潜意识的内涵显得更加复杂深刻,每个人同时作为某种文化人格的象征作用于集体潜意识中。

因此,审美既有个人体验的性质,又同时带有群体认同的性质。社会理性积淀于感性个体之中,感性里又蕴含着超感性的内容。因为种种原因被意识掩盖了的潜意识中往往储存着某种深藏的意欲,隐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或是一个不易为人们觉察的侧面。

潜意识层次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成过程中,主体对对象有着有意识的审视、考辨和分析,其中也包括清醒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维,但大多是以直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象外在感性形式对内在意味进行整体性的直观把握。主体对对象的这种直觉式的领略和感悟中常常夹杂着潜意识、非自觉的成分。

潜意识属于人的意识层面以下的深层结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特殊层面,通常是指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内容,在这个领域内,储存和积淀着某种深藏的意欲和超本能的理性内涵,往往隐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构成了人的本质的另一个不为人们觉察的侧面。“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在暗中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潜意识代表了一种被遗忘了的心理本能和经验记忆,它们由于长期受到某种压抑而一直呈潜伏状态。潜意识可用一句话概括,即人生内容的心理化。

人们心中朦胧意识到的可又说不出来的内心深层体验是产生审美意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潜意识层次的审美追求常常表现为一种莫名的心理情感状态,它们具有某种深邃神秘的、不可把握但又似乎熟悉的东西,引起人们深远的遐想、回忆,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愉快。潜意识层次的审美意愿并不表现为主体自觉的审美追求,只是潜在的起作用。在审美意象的创造中表现为没有明确意识到,或是意识到了又说不大清楚的那种复杂难言的内心情绪。

潜意识的东西常常以不期然而然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借助于审美直觉的唤醒,可以使人的心智性灵突然顿启。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在审美意象独特的形象中传达出某种更深刻、更普遍的东西。由于潜意识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对于艺术和审美来说,这种内心的深层体验一旦被唤醒,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心理能量。这对于创作来说,是产生绝妙的艺术构思和使作品具有无穷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体情察物,在某一感觉点上找到了深藏其中的生命价值及传达媒介。我们在一些作品中体验到作者所构筑的象征意象,所揭示的人性和对灵魂的剖视等等,往往是源自作者某种潜意识心理经验的外现,把人生内容心理化的这种本能体验释放出来,从而达到更深刻的真实性。

我们以描写吉普赛人的作品为例,作一具体分析。

吉普赛又译作“吉卜赛”,本书所引作品原文多为吉普赛,故以下统称“吉普赛”。

关于吉普赛人的作品有萨拉萨蒂创作的《吉普赛之歌》,梅里美的小说《卡门》以及由此改编的歌剧,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印度电影《大篷车》,以及泰戈尔的散文《吉普赛人》,普希金的叙事诗《茨冈》,柴可夫斯基的《吉普赛女郎之歌》歌曲,等等。问题在于,为什么艺术家们都热衷于吉普赛题材?我们不是流浪者,甚至没有一丝一毫的吉普赛人的生活体验,乐曲凭什么打动了我们?可以说,这里包含了诸多的潜意识。

首先,我们需要对吉普赛人的情况有个基本了解,进入吉普赛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情感世界,然后再推而广之,寻求出人类人性中共同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