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维也纳学派”施利克

领导“维也纳学派”施利克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对施利克的理论研究来说影响重大的事件。后来的“维也纳学派”便是从这个社团中诞生的,而施利克在加入这个社团后成为了维也纳学派的领军人物。按照施利克的设想,作为基础研究的认识论必须与特殊科学研究相携而行。“二战”前,随着纳粹主义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兴起,维也纳学派中许多成员去往美国和英国,但施利克仍留在维也纳大学。

马克斯·普朗克

施利克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维也纳学派”领导者,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为当代经验哲学提供了方法和奠定了基础。

1882年,摩里兹·施利克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富人家庭。在柏林求学其间,曾是马克斯·普朗克的学生。1904年,施利克以《光在不均匀层的发射》为题获得博士学位。1908年,他发表了一本关于幸福论的名为《生活智慧》的小册子。此后,他以一篇名为《现代逻辑学对于真理的看法》的论文,取得了在大学担任教授的资格。在相继发表了一些有关美学领域的论文后,施利克开始转向知识论、科学哲学和科学的基础问题的研究。1915年,他还曾发表了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施利克在当时的年轻的科学哲学家群体中迅速突起,成为佼佼者。

1922年,施利克成为维也纳大学感应科学哲学的教授。也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对施利克的理论研究来说影响重大的事件。其中一件是通过别人的介绍,他得以与一个叫做“恩斯特·马赫社团”有所接触,这个社团的成员主要为哲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经常定期聚会讨论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话题。后来的“维也纳学派”便是从这个社团中诞生的,而施利克在加入这个社团后成为了维也纳学派的领军人物。

另外一件事是这一年,另一位年轻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发表了他的《逻辑哲学论》,这部简明而异常美妙的论文提出了象征主义的一个关于逻辑理论和语言的“图像理论”。施利克和他的同伴们深深地被这部论文所打动,他们几乎每次聚会都要就论文中的观点和问题进行讨论,施利克本人更期望能与维特根斯坦见上一面进行畅谈。

终于,这个机会在1924年来到了。施利克与维特根斯坦接触后,在他的社团中对后者更是极尽褒扬之词。此后,维特根斯坦与施利克之间的讨论一直持续下去没有中断。但后来维特根斯坦认为社团中的另一位成员使用了他本人尚未成熟的思想,因此在1932年中断了与维也纳学派的联系。

在施利克同维特根斯坦的交往中,除了证实原则外,维特根斯坦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似是而非的假问题”,以及“哲学的任务在于澄清我们语言的问题”这两个思想对施利克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施利克所谓的“哲学的转机”之关键。

施利克在其早期著作中曾经主张,澄清命题的逻辑意义乃是一般哲学的任务。他主张哲学的关键在于研究逻辑结构和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进行两分法。也是在这一时期,施利克将创立一种作为科学基础研究的认识论,并在科学发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知识分析方法,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按照施利克的设想,作为基础研究的认识论必须与特殊科学研究相携而行。他通过知识分析方法,对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新康德派理论和胡塞尔的现象学进行了批评。他认为,不可能有康德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并指出“在我们的科学的命题系统里,根本就没有先天综合命题或一般先天的材料,因此我们也根本不会有获得这种命题的所谓特殊的认识能力”。

学海拾贝

“二战”前,随着纳粹主义在德国和奥地利的兴起,维也纳学派中许多成员去往美国和英国,但施利克仍留在维也纳大学。1935年,他受访时表示对德国时局的厌恶。1936年6月22日,他在大学讲课期间被曾经的一名学生开枪打死,不久后逝世。

施利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