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荀子

朴素的唯物主义观荀子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留给后世的思想遗产主要保存在他的《荀子》一书中,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荀子朴素的哲学观。荀子在“性恶论”中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都是后天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荀子在重视社会人事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除此之外,荀子还对自然界的一些罕见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

荀子

荀子名况,也叫孙卿。据说,他曾到齐国著名的学术胜地稷下讲学,后来又做过楚国的兰陵令,晚年在兰陵著书。荀子留给后世的思想遗产主要保存在他的《荀子》一书中,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读到荀子朴素的哲学观。

在哲学世界里,对人自身和世界本质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人虽然是世界中的一部分,但人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其他自然物。在荀子看来,人与其他物或物类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在于人是有组织的“群”。他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为?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人何以为群?曰:分。分何以能为?曰:义。”

这段话里的“分”即是指人类社会里一定的等级区分和职业分工,而所谓的“义”即是指道德规范乃至相关的政治制度等。这是荀子将人放在历史和社会角色中所给出的人的定位,与此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和强调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改造作用。由圣人、君主等制定出来的“礼义”“法度”等人为的东西,在荀子看来,正是人改造社会的结果,同时这些也成为约束人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不仅如此,荀子还大力反对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论”,并且提出了与孟子根本对立的“性恶论”。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有“善”,那是人为的结果。荀子在“性恶论”中提出,道德规范、礼仪制度等都是后天才有的,这种思想有唯物主义的因素,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黑格尔就曾认为,主张性恶比主张性善要深刻得多。

荀子在重视社会人事的基础上,吸收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建立起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荀子反对传统的“天命”决定人事和“君权神授”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样,“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按照荀子的观点,人事的吉凶和社会的治乱,完全决定于统治者的治理措施是否恰当,它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必然联系。

除此之外,荀子还对自然界的一些罕见现象作了唯物主义的说明。一般人对陨石、日食、月食及风灾水祸等自然现象常抱有一种畏惧的心理,唯心主义者于是借此来宣扬“天命”意志,将这些说成是上天的警告等。荀子则自问自答道:“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用自然界本身的变化来说明陨石坠落等罕见的自然现象,认为这里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没有任何神秘性。他认为,因为这些现象少见,感到奇怪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这些现象说成是上天的警告,并由此产生恐惧,那就错了。

荀子的上述论述,虽然还不能科学地解释那些自然界发生的特殊现象,但他反对把那些自然界的特殊现象看成是“天”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天”对人事的干预等“天命论”思想,而把它看成是自然界天地、阴阳等本身变化的结果,这正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学海拾贝

史料记载,战国时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秦国重臣李斯都出自荀子门下,荀子也因为他的这两位名徒而被认为是法家代表人物。历代以来都有学者对荀子属于儒家学者而提出质疑。《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是通过李斯的实践体现出来的。

《纂图互注荀子》书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