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学而优则仕”与儒家倡导的“举贤才”思想紧密相联,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任人唯贤”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我国封建政权选人用人的根本性原则。由此看来,“学而优则仕”在当时得到了不同学派的普遍认可。

——《论语·子张》

释义:

为官做事,有闲暇就要去学习;学有所成,才可以为官做事。

点题:

这句话一直被视为儒家经典名言而流传至今。但对这句话的理解,历来有分歧。大致有三:一是认为子夏阐释的是“仕”与“学”的关系,优秀的官员应该多学习,学识好的人才有资格做官。二是认为子夏阐释的是“优”与“仕”的关系,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三是认为子夏阐释的是“学理”与“事事”的关系,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有空闲余暇便去学习,学习有空闲余暇,便去从事具体实践活动。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子夏确实是在阐发理论上的“学”与实践中的“仕”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链接:

《论语·子张》——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朱熹《四书集注·论语集注》——

优,有余力也。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

延伸悦读:

“学”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概念,在儒家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论语》以“学而”开篇,并非随意为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但其所谓“学”,并非今天所理解的仅限于通过读书而获取文化知识这样狭窄,儒家所谓的“学”,有着更宽广的内涵:既有饮食起居,也有为人之道。在儒家看来,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学者,但求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为政做官,而在于通过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参与到改造社会的实践之中。正如《礼记·大学》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学而优则仕”与儒家倡导的“举贤才”思想紧密相联,这一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任人唯贤”的理念深入人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成为我国封建政权选人用人的根本性原则。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主张“任人唯贤”的,并非儒家一派。在墨家、法家中同样提出了类似主张。如墨子明确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婴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的主张;而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则认为:“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以功伐决智行,不以参伍审罪过,而听左右近习之言,则无能之士在廷,而愚污之吏处官矣”。由此看来,“学而优则仕”在当时得到了不同学派的普遍认可。

儒家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它教育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终身学习,必须树立“读书不必为官、为官务必读书”的理念。其次,它教育我们必须学会学以致用,必须树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知行合一”的理念。最后,它告诉我们做官、做事首先要做人的道理,必须树立“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广开才路”的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