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

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李贺终生不得志,卒年27岁。诗人元稹少年得志,以明经擢第一,亦工吟咏,欲结交李贺。诗集编成,召其笔砚之交李贺的表弟托以搜访所遗,李贺的表弟答应了。可见,少年之士,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自然才华丰盛,前途似锦。尽管戴震学识渊博,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却屡试不第。乾隆四十年,戴震以53岁的高龄,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智慧品读

古语云:“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信乎,浓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意思是说:桃李的花朵虽然鲜艳,但怎么比得上苍松翠柏的坚贞不屈;梨杏果实虽然甘甜,但怎么能比得上黄橙绿橘蕴含的芬芳?确实如此,浓烈却消逝得快还不如清淡而维持得长久,少年得志还不如大器晚成。

唐朝诗人李贺(790—816),字长吉,福州人。他是郑王后裔,出身于没落宗室,官终奉礼郎。李贺终生不得志,卒年27岁。

李贺善为诗歌,韩愈看重他,使之声名日高。诗人元稹少年得志,以明经擢第一,亦工吟咏,欲结交李贺。一日,元稹诚意登门,拜访李贺,李贺览其名帖竟不容入,令仆人答道:“明经乃第,何事来见我?”元稹惭愤而退。后李贺应举,应试者忌其才,遂以其祖讳对李贺大加非议,贺自视清高,竟不赴考,导致终身遗憾。

韩愈惜其才学,着《讳辩》讲了几句公道话。唐礼部侍郎李潘曾经编缀李贺诗作,并为其诗集作序。诗集编成,召其笔砚之交李贺的表弟托以搜访所遗,李贺的表弟答应了。

然而好几年李潘没有得到任何音讯,非常气愤,就叫来李贺的表弟质问他,李贺的表弟说:“我与李贺少时同处,他傲慢无礼,我真想找个机会报复他呢!所得歌诗,兼旧有者,一起扔到厕所里去了。”李潘大怒,把那个人赶了出去。

所以,李贺作品很少传世,其原因在于他恃才傲物,性格乖僻。可见,少年之士,少无礼之举,多浑厚之气,自然才华丰盛,前途似锦。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成名要趁早”。可是过早的成名未必是件好事,诗鬼李贺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个人很早就表现出惊人的才华本来是一件好事,如果善加利用,虚心受教,很有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但如果恃才傲物,就会阻碍自己前进的脚步,同时,耀眼的锋芒也容易遭人嫉妒,给自己带来灾祸,好事也能变成坏事。

戴震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擅长考据、训诂、音训,是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据记载,戴震十岁才开始说话,年少之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上不起学,只能随父亲出外做些小买卖。在做小商贩的行途中,他一有机会就拿起书本,抓紧一切时间来学习。往往出门做一回生意,就要背诵数页书。

戴震虽然生活艰苦,但一直勤奋读书。后来他随父亲做生意客居南丰,就一边教书,一边研究学问。

20岁时,他拜师于当时的著名学者江永。40岁时,才参加乡试并中举。尽管戴震学识渊博,但在之后的十多年间,却屡试不第。戴震50岁时,曾主讲于浙东金华书院,被钱大昕称为天下奇才,举荐给尚书秦蕙田协助修《五经通考》。后会试不第,应直隶总督方观承之聘,修《直隶河渠志》。

乾隆三十八年,由纪昀等人引荐,戴震奉诏入四库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四十年,戴震以53岁的高龄,奉命与当年贡士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在四库馆中,戴震做出不少成绩,如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代张淳的《仪礼识误》三卷,把宋代李如圭的《仪礼集释》订为三十卷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德经》中说,最方正的事物是无棱角的,最大而又贵重的事物是晚成的,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的,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象。

过早成名未必是好事,岁寒而后知松柏之苍劲,真正能做成大学问、成就大事业的人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的,所以真正的大才往往成就较晚。戴震的一生可谓成就卓越,他就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人生百年屈指可数,每个人都不愿虚度自己的光阴,想在有生之年成就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可能比较幸运,天资聪颖,少年得志,但是恃才傲物或者不知进取的话,最终也只能默默无闻。相反,谦虚求教、勤奋努力,即便是那些资质一般的人也能取得非凡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