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灵与良知密不可分

心灵与良知密不可分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一位朋友产生了一些领悟,来向王阳明请教。或许出于这一原因,王阳明便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称为本心,也就是人生在世所必须遵循的人之根本。王阳明认为,人类之所以存在,其根本便是良知,而良知也正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尤其是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之中的天地万物之总纲。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学说,打破了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

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唯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

——《传习录》

一天,王阳明在与弟子朱本思聊天时,朱本思问老师:“人先有虚明灵觉,而后才有良知。那么草木瓦石之类的事物是否也有良知呢?”

对于朱本思的这一问题,王阳明回答说:“人的良知也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如果草木瓦石没有人的良知,也就不可能成为草木瓦石了。何止是草木瓦石如此。天地如果没有人的良知,也就不可能成为天地了。天地万物与人原本是一体的,其最精妙的开窍处是人心的一点灵明;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本一体。因此,五谷禽兽皆可养人,药石之类皆可治病。只因同为一气,所以能够相通。”

王阳明到了晚年,领悟到了致良知的观点,并且将此作为心学的主旨传予弟子。

有一位朋友产生了一些领悟,来向王阳明请教。听了此人的叙述后,王阳明说:“早在滁州的那段时间,我发现弟子们非常乐于在知识见闻方面进行辩论,这些对于做学问是没有实质性帮助的。于是,我便开始教他们静坐。最初的时候,弟子们在静坐时,领悟到了一些良知的境界,这在短时间内是非常有效的。然而,时间久了,一些人喜欢静而讨厌动,随即便陷入到枯槁死灰的弊端之中,抑或致力于玄妙的见解,这些见解总是耸人听闻。由于这些原因,最近我只说‘致良知’了,因为只有明白了良知,不管是通过静坐去体悟,还是通过某些事情去磨炼,良知的本体是没有动静之分的,这是做学问的关键。我对于这些话,自滁州开始,一直到现在都不断琢磨,只有‘致良知’三个字是没有弊病的。这犹如医生一样,必须经历多次折肱,方能了解人之病理。”

在王阳明的一生中,无论是他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还是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抑或晚年提出来的“致良知”,这不同的说法,只能说明王阳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己的学说做出的总结不同而已。

那么,何为良知呢?对于这一问题,王阳明给予了确切的答案:在面对世间万物、各类世事时,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会对所面对的事物加以善与恶的区分,正是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分,才导致了良知的存在。我们都知道,王阳明的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由于有了这些困难与挫折的经历,才让王阳明深刻体验到了圣人的根本。在他看来,每个人都具有良知,而这种良知也是天生存在的,是永远也不会从人们身上消失的,它与后天的学习、努力不存在任何关系。或许出于这一原因,王阳明便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称为本心,也就是人生在世所必须遵循的人之根本。

王阳明认为,人类之所以存在,其根本便是良知,而良知也正是世间万物的生命本源,尤其是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之中的天地万物之总纲。无论何时,不管面对任何事情,人们都应当严格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行事,即便这样做会遭遇困扰,也依然要保持本质,不为所动,按照良知行事。否则,一旦内心的良知因为外界事物的困扰而被掩盖了其本质,就很难顺利、圆满地完成某件事情。

在此基础上,致良知的问题便出现了。王阳明指出良知是人类所具有的本体,致良知是应当努力下的功夫,而这一功夫则需要每个人自觉地去发现它的存在,更要通过现实生活将其反映出来,以达到良知本身的回归。也正是因为王阳明意识到良知乃为人的根本,而致良知与知行合一都是实现良知的方法,因此,他晚年时期与弟子交谈时,特别强调良知。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学说,打破了宋朝时期的儒家思想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其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