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时间:2023-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是乐无求,还是忧不足,是廉与贪的一个分水岭。“知足者常乐”多数情况不是指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切莫对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

——朱光潜

(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欲望的满足不是满足,而是一种自我放逐,欲望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如果我们为欲望所左右,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备受煎熬,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滋味?一个人应当知足,应当安分,不要妄求多取。能够像古圣贤那样对待生活豁然大度,就能身心处于一种快乐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常保持心态平衡的意思。

古人有云:“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尚虞不足。”又说:“廉者足而无忧,贪者忧而不足。”这两句话说得非常精辟,概括出了廉者与贪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

一切为官清正的干部,常常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们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个人除了国家按规定给予的待遇以外,别无他求,安于过普通人的生活。这样,他也就胸怀坦荡,开朗乐观,“足而无忧”矣。

反之,那些贪官以及社会上的蛀虫,则是另一种心态。这类人的共同特点,就是私欲无限膨胀,物质欲望越来越高,老是处于“尚虞不足”之中,于是,他们就整天琢磨着如何侵吞国家和人民的财物,如何运用手中的权力攫取不义之财。固然,大把大把的钞票装进了腰包,但他们却不免心怀鬼胎,心中七上八下,害怕一旦东窗事发,被人揪住尾巴,落得个人财两空。这种人,当然不可能有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他们有没有“乐”的时候呢?有,捞钱的罪恶勾当一旦得手,钱包塞得鼓鼓的,沉醉于灯红酒绿,挥霍无度,整日里过着“上午坐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搂着裙子转”的日子,岂能一时不乐。不过,这种“乐”只能是短暂的,虚无的,一旦东窗事发,等待他们的必然是自我毁灭的下场。铁窗生涯常常能使入狱贪官变得醒悟。原来他们在单位工作的时候,曾为许多琐事而烦恼,现在失去了自由,他们才感到原来有的烦恼日子多美好。人生不少烦恼,多由一个贪字引起;人间诸多祸患,也多由一个贪字招致,利字右边是把刀,贪恋和追求金钱,就会撞在刀口上。

廉洁奉公,“权为民所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不以权力谋取私利,这是一切领导干部乃至所有公职人员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一辈子这样清清白白地为人或为官,做到“廉者常乐”,其实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到老年退休下来,静夜扣心自问,一生无愧于国家和人民,心上没有一点疙瘩,岂不乐哉!

人生往往如此: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凡人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于是烦恼无穷无尽。倒不如尽量放下,烦恼自然会渐渐减少。话虽如此,但真正能放下的又有几人?

许多人都无法避免贪得无厌的毛病,正因为贪多,反而不容易得到。结果患得患失,徒增压力、痛苦、沮丧、不安,一无所获,真是越想要越得不到。

有个孩子把手伸进瓶子里掏糖果。他想多拿一些,于是抓了一大把,结果手被瓶口卡住,怎么也拿不出来。他急得直哭。

佛陀对他说:“看,你既不愿放下糖果,又不能把手拿出来,还是知足一点吧!少拿一些,这样拳头就小了,手就可以轻易地拿出来了。”

在生活中,要学会“得到”需要聪明的头脑,但要学会“放下”却需要勇气与智慧。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断占有,却很少有人懂得如何放下。于是占有金钱的为钱所累,得到感情的为情所累……

是乐无求,还是忧不足,是廉与贪的一个分水岭。领导干部若不知足,官阶一级一级地向上望,自然官欲膨胀。官欲膨胀,难免以私害公;以私害公,难免不廉不正;不廉不正,难免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而要做到知足,就意味着淡泊名利,这种淡泊名利并不是要人们持有消极的心态,也不是要人们放弃追求,更不是安于现状的停滞不前,而是积极向上地对待人生的得失福祸,宠辱不惊地看待荣誉得失,寻找自己生活事业的最佳角度,在和谐中求得发展。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面对难填的欲壑,我们应尽量享受已有的。这样生活就会是真实的,富有质感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知足者常乐”。这是人们常用于说服别人及自己,求得心理平衡的道理,修身养性的原则之一。《老子》也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大则忧国忧民,感时忧愤;小则忧家忧己,往往都是忧多于喜。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想归想,未必都能一一满足,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你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在这里比较法很管用,即和过去比,和自己比,而不要和高于自己、强于自己的他人比。如果你总觉得你的收获不如付出的多,那你就应该和付出比你更多、获得比你还少的人比,这样你心里就舒服了。当自己的学业经历多年长进不大时,你应该想想从前的你还没有现在这么有知识,进步不大毕竟有了进步。

“知足者常乐”多数情况不是指物质条件的获得、物欲的满足,不要无限制地追求那些不现实的,得不到的东西。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人啊,把你的生活限制于你的能力,你就不会再痛苦了”。一切理想都植根于现实这块肥沃的土壤中。人不可物欲太强烈,有了星星,还想要月亮,有了月亮,还想要太阳,乃至于恨不得把整个宇宙都抱在怀里。不知足就必然贪心,人一贪心就容易生出许多恶行,不顾廉耻,甚至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巧取豪夺,最终不但挖了社会墙脚,损害他人,也害了自己。

“知足者常乐”这个原则在你忧愁烦恼之时,会让你找到心理平衡,克服种种不切实际的欲望。安于现状,知足常乐,但切莫对美好的生活失去信心。

坎坷人生,喜忧参半,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也许正因为这样,生活才有滋味,活得才带劲。工农商学兵,五界十三行,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各有各的忧喜。学生为学校是否理想而忧喜;工人为产品积压而忧愁;农民为今年粮食收购不打“白条”而欣喜;文艺家为艺术的低谷而忧虑;教育者为桃李满天下而欣慰;炒金者为股票行情不定而揪心;家庭主妇因蔬菜涨价而叫苦不迭;平民为生计而奔波;总理为国事而操心……忧喜无时无刻不在搅扰着人们,“上帝”最公平,他把忧喜分给了每一个人,只是忧喜的内容和大小不同而已。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确实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民意也认为不公。这时候,千万不可激动,更不能一时冲动,干出无法收拾的傻事来。比如评级长薪,凭你的贡献,你的民意测验,这次的美事理所当然属于你,但因为只有一个名额,有关方面出于平衡关系或其他考虑,就把名额给了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千万要想得开,不能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即使从养生之道出发也不必肝火太盛,潇洒地想,一次长薪不就几块钱吗?不能为几块钱闹气让人看低了自己的人格,看小了自己的风度,自己宽自己的心,自己找乐。

人一生要为自己活着,不图虚名、不重钱财,如此岂不快活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