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亲近自然吸收正能量,打造灵魂的私密空间

亲近自然吸收正能量,打造灵魂的私密空间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原 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接近自然,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说到养自然之心,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现代人学习。虽然与他平日勤学苦练不无关系,但他人生境界的高远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

原 文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

意 译

人向大地取法,学习它的朴实厚德,地向天空取法,学习它的高明宽广,天向道取法,学习它的本源创生,道则向自然取法,遵从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人生智慧

道家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想使自己达到一个大境界,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放到天地间,去体悟自我的渺小与天地的广大,这样人的心境自然也就随之变得高远广阔了。

人本是自然之子,想要修心养性首先要养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心灵就像一轮秋月挂于高天,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可是,人心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越来越复杂,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你的心空就会充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就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要如何让心中的那轮明月保持清辉不变?回到自然去!多接近自然,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响而痛苦抉择,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说到养自然之心,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现代人学习。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乡附近当了一个小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见之”,还要送些厚礼给他。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个理由辞去了县令,回乡归隐后,回归自然。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等著名作品,表达了他的理想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可谓冠绝天下,后世尊他为“书圣”。王羲之的字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他的行书字帖《兰亭集序》被宋代米芾称为“天下行书第一”。他的字为什么写得那么好?虽然与他平日勤学苦练不无关系,但他人生境界的高远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他的闻名天下的书法《兰亭集序》历来被人称重,其实《兰亭集序》不仅书法飘逸神俊,文字境界也不逊色。文章写道: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意思是:“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大家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这是何等舒畅的情怀,这又是何等开阔的生命境界!王羲之秉持这样的生命境界,把周围的山春草木和天、气、惠风、宇宙及万物品类全部都融合到自己的那400个字中去,如何能不成就人间的神品呢?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人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实际上活得很累,一些荣华富贵,一些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官职而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要这样难为自己?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