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理势合一”的历史观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夫之按“依人建极”的原则,把人类史研究的课题提到新的地位。他写下了《春秋世论》《读通鉴论》等史论著作,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哲学。在肯定历史进化的基础上,王夫之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理和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

王夫之按“依人建极”的原则,把人类史研究的课题提到新的地位。他写下了《春秋世论》《读通鉴论》等史论著作,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历史哲学

王夫之首先肯定历史是进化的,是一个由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他指出,三代以前,“衣裳未正,五品未清,婚姻未别,丧祭未修,狉狉獉獉(未开化),人之异于禽兽无几也”(《读通鉴论》卷二十)。三代以前,人类处在同禽兽差不多的野蛮时代。到了三代,“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于今川广之土司,吸龁其部民,使鹄面鸩形,衣百结而食草木”(《读通鉴论》卷二十)。到了周代,“大封同姓”,扩大了疆域,社会才“渐有合一之势”。到了秦代,郡县制取代诸侯分封制,中国才实现了“统一于大同,然后风教日趋于画一,而生民之困亦以少衰”。在王夫之看来,周秦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发展到唐代,远不是茹毛饮血的三代以前相比拟的了。“聊修仁义之文,而天下已帖然受治……不待尧舜汤武也。”(《读通鉴论》卷二十)历史的发展,是由野蛮到文明的不断进化的过程。因此,王夫之批评历史复古主义者是“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读通鉴论》卷二十)。他们之所以美化古代,崇拜先王,不过是“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而已。

在肯定历史进化的基础上,王夫之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也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理势合一”的历史观。他所说的“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凡言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从高趋卑,从大包小,不容违阻之谓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他所说的“理”,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势既然而不得不然则即此为理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九)两者的关系是,“言理势者,犹言理之势也”,“势因理成”,“迨已得理,则自然成势”(《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理是势的基础,势是理的表现。理和势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所以他说:“理势不可以两截沟分。”(《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王夫之进一步论证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这是“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读通鉴论》卷一)。为什么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呢?在他看来,世官世禄制人才“无择”,“势所必滥也”;可是“士有顽而农有秀,秀不能终屈于顽,而相乘以兴,又势所必激也”(《读通鉴论》卷一)。

王夫之肯定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性,但他并不否认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相反,他认为历史的发展,正是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而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测有如是夫!”(《读通鉴论》卷一)王夫之所说的“天”,不是意志之天,而是理势的合名。他说:“势字精微,理字广大,合而名之曰天。”(《读四书大全说》卷九)王夫之认为,秦王从建立万世一姓天下的私心出发,废除诸侯分封制,设置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某个历史人物的动机——偶然性来实现的。王夫之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人的主观动机(私心)背后,发现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仍然是抽象的,不能从社会内部揭示出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同时,他所看到的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还只是个别的历史人物,而不是人民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