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

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界普遍肯定,荀子天论的一个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其中“天”的主要内涵为自然之天。这样,上述“意志之天”岂不是“一以贯之”,哪里存在早年观点和晚年观点的变化呢?这样,带有意志性之天作为荀子的一个方便说法,或荀子受点影响,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78]基于此,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的矛盾问题,原是不成为问题的。

学界普遍肯定,荀子天论的一个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其中“天”的主要内涵为自然之天。高晨阳先生还注意到,荀子所说的“天”也带有意志性的特征。例如:

“人有此三行,虽有大过,天其不遂乎!”(《修身》)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荣辱》)

“天非私曾、蹇、孝己而外众人也。……天非私齐鲁之民而外秦人也。”(《性恶》)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

可以肯定,上述语境中的“天”都是意志之天。它与自然之天是根本对立的。由于自然之天是荀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它与意志之天是不相容或不可并存的,因此,高晨阳指出:“这是荀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内在矛盾。对于这种矛盾现象,我们可以设想为是荀子早年观点和晚年观点的变化所引起的,但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之。因此,我们只能从荀子哲学的现存形态和现有资料出发,承认荀子思想中意志之天这个事实。”[77]

实际上,这个设想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不仅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而且,从以上引文的出处诸如《修身》、《荣辱》、《性恶》和《大略》等篇章看来,可以反证所谓“早年和晚年观点的变化所引起”这一设想是不成立的。这是因为,如果对《修身》等四篇权且划分,那么,《修身》和《荣辱》大致可以认为是荀子早期作品,《大略》则属于晚年作品,而《性恶》则介乎两者之间。这样,上述“意志之天”岂不是“一以贯之”,哪里存在早年观点和晚年观点的变化呢?我们可以承认,在《荀子》某些语境中的“天”是“意志之天”这个“事实”,但不必把它上升为“荀子哲学体系的一个内在矛盾”。这可从两个方面去解释:其一,这些“意志之天”实际上只是荀子的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也反映了当时人关于“天”的一般思想和习惯用法,但并不表明荀子本人的思想实质;其二,从《荀子》中的意志之天只是个别存在而言,至多表明这是荀子所受的时代印痕或影响而已。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天论》)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

这两段话表明,在荀子时代,一般人的思想意识还是笼罩于所谓天灾地怪和神道鬼事的氛围之中。这样,带有意志性之天作为荀子的一个方便说法,或荀子受点影响,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如此,也不宜把“意志之天”与荀子天论之所以为荀子天论的本质特征相提并论。而荀子天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破除了先秦思想中那种迷信的、有意志的天命观。[78]基于此,所谓“意志之天”与“自然之天”的矛盾问题,原是不成为问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