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轼王安石官场对立

苏轼王安石官场对立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安石理论思维的辩证色彩很突出,在很多方面超出了同时代的理学家。他说,五行之所以称为“行”,是因为他们有变化的功能。“新故相除”的思想,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思想基础之一。王安石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内部均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叫做“耦”。王安石用“耦”表明每一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在此基础上王安石猜测到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

王安石理论思维的辩证色彩很突出,在很多方面超出了同时代的理学家。其辩证思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承认世界万物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②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成为变化的原动力;③认为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关于物质世界不断变化的特性,王安石在多篇著作中作了说明。他说,五行之所以称为“行”,是因为他们有变化的功能。“五行也者,成变化而行鬼神,往来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是故谓之行。”(《洪范传》)在他看来,物质世界的一草一木都是不间断地变化着,一切皆动,一切皆变,因为“尚变者天道也”(《临川集》卷六十三)。变化乃是道的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变化不止。“阴阳代谢,四时往来,日月盈虚,与时偕行,故不召而自来。”(《老子注》)仅仅承认宇宙的变化运动,还不足以反映王安石辩证思维的特色。同时代的思想家,很少有不承认事物运动变化的。王安石在这方面所作的突破,是把新旧更替、新取代旧作为变化的基本形式:“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字说》)。他对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总是热情地加以讴歌。“新故相除”的思想,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思想基础之一。

为什么“天道尚变”?为什么万事万物总是“新故相除”?王安石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每一事物内部均有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叫做“耦”。“耦”原指两人并肩而耕的意思,《论语·微子》有“长沮、桀溺耦而耕”,引申为两人一组之意。王安石用“耦”表明每一事物内部的两个对立面。他说:有时他更明确地指出,世界万物都“有对”。他说:“有之于无,难之于易,长之于短,高之于下,音之于声,前之于后,皆不免有所对。”(《老子注》)他不仅看到了万物的矛盾现象,而且发现,正是那种普遍存在的矛盾与对立,成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盖五行之为物……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故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意皆在是矣。耦之中又有耦焉,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洪范传》)

王安石还认识到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轻重、躁静、有无、善恶、春夏与秋冬等双方都以对方作为存在的依据,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他指出:他对于事物内部矛盾结构的认识,无疑达到了一定深度。

善者恶之对也,有善必有恶。(《老子注》)

盖有无者,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也,故非有则无以见无,而非无则无以出有。(同上)

无春夏之荣华,无秋冬之凋落。(同上)

轻者必以重为依,躁者必以静为主。(同上)

王安石把对立双方相互作用的关系概括为相生与相克。相生所以相继,相克所以相治。相生相继,指事物在发展中的生长与延续;相克相治,指对立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此基础上王安石猜测到了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规律。他在解释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时指出:“风之行乎太虚,可谓弱矣;然无一物不在所鼓舞,无一形不在所披拂。……反非所以为动,然有所谓动者,动于反也;弱非所以为强,然有所谓强者,盖弱则能强也。”风在天空中吹拂时,它是柔弱的,但大地上任何一个物体都会受到它的推动。在这里,它转化为强。水更是柔弱的,但在围城攻坚的时候,它却是刚强之物。王安石关于对立双方相互转化的思想比老子更深入一步,他所说的转化,不是神秘莫测的互换、对调,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所必然发生的转变。风和水之所以能从弱者转化为强者,就在于有物让它吹,有坚让它攻,只有在这些场合下,它们才能成为强者;离开这些条件,在空虚中飘拂的风,在深渊里沉积的水,都永远变不成强者。

王安石不仅从哲学角度阐明了“变”的思想,还把“变”的观念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去,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大胆进行社会改革,他不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位改革家。

王安石虽然强调了万事万物在运动中变化,但又认为:“静为动之主,动而不知反于静,则失其主矣”(《老子注》)。“静”成为“动”的最终主宰,它是绝对的,永恒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