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性哲学的书籍排行榜

人性哲学的书籍排行榜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在具有内在的本质。他们质疑目前哲学界研究的问题的预设。罗蒂认为,近来在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倾向,反本质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倾向。相比之下,罗蒂主张,哲学家应当少关注自然意义上的“时间”,多关注人类历史意义上的“时代”。哲学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浪漫主义的情怀。在物理世界,罗蒂承认现实意义上的真,否认本质意义上的真。

实在具有内在的本质。真理与实在相符合。追求真理是哲学家的首要美德。上述三个命题构成了一幅有关哲学和哲学家的经典图画。罗蒂试图丢弃这幅经典图画,全面地重新描绘有关哲学和哲学家的自我形象,完成其哲学思想的“实用主义转向”[49]

最出色的思想家喜欢消解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他们质疑目前哲学界研究的问题的预设。[50]

罗蒂认为,“形而上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思想游乐场。”[51]他想要同时完成对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改造,提出了一套既是后形而上学的又是后分析的哲学见解。它集中体现在一组否定性哲学命题中,它们分别是:“没有实体或本质的世界”,“没有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没有永恒的时间”,“没有原则的伦理学”,[52]“没有心灵的自我”、“没有方法的科学”和“没有人性的人类”。[53]

[命题1]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本体论:没有实体或本质的世界。这是一种反本质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见解。罗蒂认为,近来在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之间有一个共同的学术倾向,反本质主义和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解构主义、整体论、过程哲学、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维特根斯坦主义、反实在论和解释学都有这个倾向。这个倾向的著名口号是:“每一事物都是社会建构”,“所有意识都是一项语言学事务”。[54]前者与福柯的工作有关,后者与塞拉斯的工作有关。罗蒂认为,虽然前者是典型大陆哲学,后者是典型分析哲学,但是其实质是一样的。两者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即我们无法置身于语言之外,我们无法不用中介而直接把握语言之外的现实。所有事实都是语言事实。所有活动都是建构活动。所有知识都是与我们当下社会愿望相吻合的被描述的知识。

形而上学家关于实在本性的争吵,之所以看起来滑稽可笑,是因为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可以随意拾取他们最喜爱的某些事物,并宣称它们具有存在论上的特许地位。[55]

罗蒂主张放弃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区分,放弃本质和现象的区分,主张以对日常事物的关注,取代对大写实在的关注。“常识以为被找到或被发现的许多事物其实是被制作或被发明出来的。”[56]真理与其说是发现的,不如说是发明的。民主社会便是一项人类的发明而不是发现。法律也是如此。民主与大写的知识真理无关,法律与事物的本质、人的本质无关。哲学是对人类自我创造的支持,而不是对人类新发现的支持。[57]

[命题2]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时间[时代]观:没有永恒的时间。

只有当哲学家们放弃去获得永恒知识的希望之后,他们才会关注未来的形象。哲学开始于躲进某个不变世界的企图。最初的哲学家们断定,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当哲学家们开始严肃地对待时间之后,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之未来的希望才逐渐地取代了他们对于另一个世界之知识的渴望。[58]

罗蒂强调一种黑格尔式的时间观和时代观:哲学是“在思想上得到了把握的时代”。“哲学家从来无法从永恒层面看清事物”[59]。哲学不是对时代的超越,而是对时代的把握。“无限正在丧失其魅力”[60]。因此,哲学要改变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策略:放弃对永恒事物的探讨,关注人类能力所及的事物,关注人类能够成就的事物。抑制哲学的好高骛远性,让哲学变得较为平庸、折衷而务实。

关切事物的终极性和本质性,是哲学家的通病。相比之下,罗蒂主张,哲学家应当少关注自然意义上的“时间”,多关注人类历史意义上的“时代”。“我们已经逐渐地用为我们自己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建构出一个乌托邦民主社会,取代了站在时间和历史之外来观看我们自身的企图。”[61]罗蒂认为,放弃永恒的时间观,并不意味着放弃人类的理想。哲学并没有因此而丧失浪漫主义的情怀。

实用主义的要义是,拒绝真理符合理论,拒绝“真信念是实在的精确表象”观念。浪漫主义的要义是,断言“想象力先于理性”,断言理性只能沿着想象力开辟的道路前进。这两个运动都反对如下观念:存在着人类必须与之打交道的某个非人类之物。[62]

在对时间和时代的理解上,诗人的工作优越于哲学家的工作。自然主义哲学家或科学家的理性理解应当让位于诗人浪漫主义的更富于想象力的理解。

[命题3]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认识论:没有与实在相符合的真理,或者,没有镜子的哲学。罗蒂最初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系统阐发了这一见解,并始终贯穿于其所有哲学讨论中。罗蒂主张一种不与“实在”符合的真理观。“没有与现实符合的真理”是一种典型的反基础主义真理观。这种真理观取消了在真理问题上的等级划分,取消了某一类“特许的”真理的神圣性、绝对性、终极性和最后性。

我们希望用18世纪人们处理上帝的态度来处理自然、理性和真理。[63]

罗蒂不仅主张各种知识见解、科学真理在纵向上的不可通约性,比如,亚里士多德和牛顿可能面对着极其不同的真理世界和知识世界,他们两人之间的知识见解是不可比较的或不可通约的,而且主张各种知识见解、科学真理在横向上的不可比性和不可通约性,即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比性和不可通约性。罗蒂试图把这种见解普遍化,不仅哲学研究是一项无根据的约定俗成的研究活动,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如此的研究活动。

这种知识观和真理观的必然结果是相对主义。它导致人们以一种新眼光来看待人类的不同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因此,罗蒂赞成沃尔泽在《厚重与稀薄》一书中提出的见解:

我们不应该把特定社会的习惯和制度看做围绕某个普遍道德理性共同核心的事物,看做围绕跨文化道德法则的意外派生物。相反,我们应该把厚重的习惯和制度看做在先的事物,看做发出了道德忠诚命令的事物。能够从各种厚重的道德中被抽象出来的稀薄的道德并不是由称作“理性”的某个普遍分享的人类官能的戒律所构成。正如不同生物物种相应器官之间的相似性是偶然的那样,这些厚重的道德之间的这些稀薄的相似性是偶然的。[64]

这等于否定了康德普遍主义道德理论的形而上学基础,也否定了罗尔斯建构主义正义论的哲学基础。

[命题4]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主体论:没有核心自我的主体或没有内心的自我。在物理世界,罗蒂承认现实意义上的真,否认本质意义上的真。在人的世界,他承认人的存在性和当下性,否认人的内在性和本质性。罗蒂提出了“不知道他们有心的”“对跖人”(the antipodeans)概念。[65]罗蒂最近又进一步提出了哲学上的“傻瓜”或“僵尸”(zombie)概念。

我们都知道疼痛像什么,但是傻瓜【僵尸】不知道(尽管他们诚实地声称他们知道)。维特根斯坦将会说,如果哲学家不把“疼痛”当做一个事物的名称,它的在场或不在场无关于在环境和行为方面的所有可能差异,那么“疼痛”一词不具有一个含义。[66]

人更像是生物进化意义上的或然后果,而不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目的结果。作为前者,人与其他生命形式只存在程度的差别,并且在生物进化意义上是连续的、渐进的。在后者意义上,虽然人已经在其特殊的文明史中渐渐摆脱了野蛮的本性,但是,并没有完全与野蛮一刀两断。在人类文明进步问题上,罗蒂特别推崇沃尔泽的观点:人类文明之初的道德既是厚重而完备的,也是具体而丰富的。反而到了晚近,人类的道德变得日益稀薄和抽象起来。

人不具有先天的内心,没有“核心自我”[67],但有具象的与肉身紧密相连的心灵。人的自我感的丧失,查尔斯·泰勒称之为现代的“认同危机”:

一种严重的无方向感的形式,人们常用不知他们是谁来表达它,但也可以被看做是对他们站在何处的极端的不确定性。[68]

这是人类生存根基的丧失,人类生活确定性和方向感的迷失,一种“痛苦的和可怕的经验”[69]。罗蒂却认为,那是人类获得解放的标志:“实践上没有差别的事物,哲学上也不应当有差别。”[70]摆脱柏拉图和康德,摆脱绝对真理和绝对命令,不是向内寻找人的本质、心灵的本质、自我的本质,而是从过去历史的反省中吸取人作为人、作为自我的教训。寻求一种新的自我形象的可能性,也就是想象一种新人类生活的可能性。

对人的先天内心的寻求,最终往往落实为康德意义上的理性。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等人都没有摆脱康德的影响。相比之下,罗蒂认为,理性不仅可以社会化,而且可以自然化。所谓理性的自然化,就是不高看自我,不高看理性,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人性差异,承认人的自我的相对性。这里的差异性和相对性,只是程度差异,而非本质区分。[71]我们不能诉诸人性、理性、自我等理论来反驳我们的政治对手。罗蒂没有一味地排斥人性、理性、自我等问题的概念探索。他只是给那种探索一个评判标准:那些探索是否更有益于民主政治。如果是,就值得做,如果不是,就不值得做。[72]

[命题5]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方法论:没有方法的科学。罗蒂的这一命题最初发表在《方法、社会科学和社会希望》一文中,是其第一部分的标题,[73]后在“没有方法的实用主义”一文中得到进一步论证。[74]罗蒂主张,在后哲学文化中,人们将不关注必然事物,而关注各种可能性和偶然性,他们将不再去探问事物背后的真理。他们没有特别的问题需要解决,没有任何特别的方法可以运用,也没有特别的学科标准可以遵循。没有集体的自我形象可以作为专业。“哲学是对我们人类迄今发明的各种谈话方式的利弊的比较研究。”[75]在后哲学文化中,人们的背后不存在任何永恒的东西,后哲学文化导向一种彻底的历史主义。以往大写哲学对最终词汇的追求是后哲学文化可以成功抑制的欲望。这样,

除了我们自己放在那里的东西以外,在我们内部没有更深刻的东西;除了我们在建立一个规范过程中建立的标准以外,没有任何别的标准;除了祈求这样的标准的合理性准则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准则;除了服从我们自己约定的证明以外,没有任何严格证明。[76]

[命题6]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价值论:没有原则的伦理学。在伦理学领域,罗蒂进一步提出了没有原则的伦理学见解,把所有人类活动都看做人类创新自我的努力。罗蒂认为,不存在至上的原则,不存在无条件的情景。一切都是有条件的,一切都是情景化和语境化的。所以,道德和禁忌,正常和反常,正确和错误,诸如此类的区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

纵使存在原则,那个原则也是动态的而不是不变的。法律和道德产生于人类争端久拖不决的地方。但法律和道德都不是绝对的。尼采、弗洛伊德和福柯对理性、权力、道德和禁忌的解构,对我们理解法律和道德的相对性、原则的相对性起着重要作用。在伦理学方面,我们只能用希望取代知识,我们获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希望。法律和道德所体现的都是人类的希望,而不是人类的知识。

在后形而上学和后分析哲学的文化中,人们感到自己是孤独的有限的与某种超越的东西失去了任何联系的。实用主义反对把科学作为代替上帝的榜样。一方面,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不一定需要哲学的论证和辅助。另一方面,自然科学不一定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典范。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是一种平行关系。哲学起不到对其他学科的指导作用。自然科学也起不到对其他科学的模范作用。诸学科的平行关系只是表明了它们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各学科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不确定性、新的可能性和潜力。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性或潜力实际上表现为每一门学科发展的诗意之维。这种诗意之维也就是学术发展的创新之维。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命题7]后形而上学的和后分析的人性论:没有人性的人类。罗蒂认为,人类有两个基本的渴望。一个是追求客观性的渴望,一个是追求团结的渴望。第一个渴望使人不断地想要摆脱人在自然中的局限性,使人对人性的思考同人对某个非人类事物比如上帝、事物本质、真理等联结起来。这是一个人不断地融入世界的过程。于是,事物的客观性成为人性的基础。第二个渴望则使人不断地摆脱人在人类当中的局限性,使人对人性的思考同人对另一个人或其他人的关系联结起来。这是人不断地突破“小我”融入“大我”的过程,不断扩大“我们”的边界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的“协同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客观性的知识形式就是真理。历史上,客观性曾经是团结的基础。然而,人类对客观性的追求是永远不会穷尽的,人类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已经达到了对客观性的把握。随着黑格尔历史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开始影响人们对客观性问题的思考,人类的团结问题从客观性那里再也找不到坚实的哲学基础。相应地,人类对人性问题的思考也开始陷入困境。罗蒂于是指出:

自黑格尔以降,历史主义的思想家……否认有所谓“人性”或“自我的最深处”这种东西。[77]

长期以来,人们在思考人性问题时,总是喜欢把它同某个先天秩序联系起来,从先天秩序假说推论出人性假说。神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等都是如此。从柏拉图开始,哲学家把人的幸福同人对自然秩序的揭示联系起来。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能够把握事物的自然秩序,透过表象切入实在,如此努力能够给人自身带来幸福。这是动物无法获得的幸福。幸福在于认识到,宇宙的固有本质是与我们在一起的。客观性知识或真理的获得是幸福的前提。这个认识导致了尼采轻蔑地称作“形而上学安慰”的东西。法国革命和其他社会革命的最大后果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典章制度在一夜之间得到了根本变革,这种变革无法从人与自然秩序的特殊关系中得到解释。基于自然秩序或超自然秩序的人性理论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新人类和新人性在与原有自然秩序的完全脱离中获得自我成长,客观性知识或真理不再是幸福的基础。进入20世纪,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等人否认存在着独立于人类语言和人类历史的某个秩序,反对从自然秩序中获得有关人性的解释依据,实际上否定从人类之外去获得有关人性的证明。不仅在自然领域,而且在社会领域,20世纪哲学运动都否定了如此自然秩序的存在。一旦我们抛弃把真理当做自然秩序的精确表象,进而把这种非表象论的真理观同我们对人性的看法联系起来,那么我们便会得出一种否定以往人性理论的哲学,一种视人性为偶然的哲学。

我们的本质什么都不是……最近两个世纪以来,认为在整个文化层面下潜伏着人性的观念,认为人性知识将提供有价值的道德和政治指导的观念,已经陷入了应得的不名誉之中。[78]

追随于黑格尔、达尔文、尼采之后,罗蒂主张,在“何谓人类”的问题上,“我们正在满意地把我们自己看做存在多久便塑造自身多久的动物物种。”[79]罗蒂主张放弃人性问题的哲学探讨和自然科学探讨,他赞成奥特加的如下说法:“自然科学理论在解释严格的人性要素方面却无能为力。”[80]他主张把注意力放到如何成就“新人类”的可能性上,而不是“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等问题上,希望用杜威的“人能够成为什么?”的问题取代康德的“人是什么?”的问题。“to be”和“to become”的区别,体现了其对人性的反本质主义哲学思考。[81]

没有人性的人类,仍然是人类。没有人性的人类,具有更多的可塑性或可变性。罗蒂否定先天人性,只承认经验论意义上的人性,“以经验为基础的人性论”[82],在动物和人类之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演化链,实际上割断了人类与一个超人类事物如上帝、实在、真理等之间的联系。罗蒂只从人的自然、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来说明人类,而反对从超出人类自身之外的某个至高点,如“上帝之眼”来观察和评价人类。实用主义是一种协同性哲学,一种团结哲学,“而不是一种绝望哲学”。[83]实用主义的人类是没有人性的人类,却可以是更有希望的人类。这是一种彻底的人本主义和历史主义人性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