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建制的重要性

科学建制的重要性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默顿认为,阻碍科学发展的不利文化条件主要有两类。科学是一项诚实的事业。在科学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从无形学院到有形学院的转变。依默顿的说法,无形学院是一群群地域上分散的科学家,他们彼此之间的认识互动,比与更大的科学家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之间的认识互动更加频繁。科学建制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位置。

科恩说:“一个特定的(科学的或非科学的)共同体如何选择它的成员?这个团体的社会化过程及其不同阶段是怎样的?这个团体把什么看做它的集体目标;它能容忍什么样的个人或集体偏差,又怎样控制不容许的偏离?对科学的更完整的理解,还有赖于其他种类的问题的答案,但是没有哪一个领域有比这儿更多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知识像语言一样,本质上是一个团体的共同财产,舍此什么也不是。为了理解它,我们必须认清那些创造和使用它的团体的特征。”[2]默顿则说:“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实质。”[3]

1.科学的诞生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

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科学的持续发展只会发生在具有某种秩序的社会中,它受一组特定的隐含性预设和制度因素的制约。……要保持科学的连续性,就需要那些对科学研究事业有兴趣和能力的人的积极参与。但是对科学的这种支持只能靠适宜的文化条件的保证。”[4]在这里,默顿接受了马克斯·韦伯的一个观点,即对科学真理的价值的信仰不是来自自然界,而是来自一定的文化,实际上是来自一定的社会制度。

(1)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不利于科学开展的社会文化条件,比如,人文价值体系、经济价值体系、政治价值体系、宗教价值体系等等。默顿认为,阻碍科学发展的不利文化条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文化条件断定,科学的结构或方法不利于满足重要的人类价值需要。第二类文化条件断定,科学精神与现有制度或国家政策不兼容。他指出:“现代科学有一个基本的假定:科学命题‘不受个人因素影响’,也不受群体因素影响。但是在一个完全政治化的社会里,这个假定就受到了怀疑。例如有一位纳粹理论家指出:‘应认识到政治的普遍意义’。科学发现被当作仅仅是种族、阶级或国家的表现。……集权主义导致了与现代西方科学的传统假设的冲突。”[5]

第一,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文化条件。

第二,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外部制度支持。但是,大多数外部制度都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一种外部制度要想保障科学的顺利发展,必须具备特殊的性质或条件,其最关键的一点是保障科学的自主性。

第三,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制度,但这是一个民间的制度,它不能由政治来主导,不能由国家或政府来主导。

第四,科学通过自己的力量、自己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但是它必须摆脱对外部制度或外部因素的依赖。科学的合法性不是因为得到了政府、企业、特殊社会力量的支持,而是因为它导致了知识的进步。

(2)当科学家像康德那样“遥望浩翰灿烂的星空”,透过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发现隐藏其后的真理,从而“给自然界立法”的时候,他们是在一套严格的制度之下进行的。“大约从500年前开始,社会逐渐地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现体制化了。从那时起,那些制度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效,小股的科学理解和技术发明变成了大股洪流。”[6]1660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是近代科学开始建制化的标志,它提倡科学研究团体的独立自治,强调作为学会会员,科学家应当摆脱社会利益的干扰,科学家必须保持客观、中立、超脱的立场。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科学研究是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并能够纠正自身错误的”系统。科学是一项诚实的事业。科学的诚实不是取决于科学家个人的品德,而是取决于科学研究制度的约束。

(3)现代科学制度的诞生既是科学革命的结果,也是科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制度的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从无形学院到有形学院的转变。依默顿的说法,无形学院是一群群地域上分散的科学家,他们彼此之间的认识互动,比与更大的科学家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之间的认识互动更加频繁。“开始时,一个正在出现的无形学院的成员们认为他们自己是重要的参照个体,并且认为自己这个集体是一个参照群体,这个参照个体和参照群体的观点对他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其认识的实践标准被他们看做是有约束力的。随着这个探索领域在研究人员数量上的增加和在认识方面的分化,对于专门化的科学家之间逐渐确定的非正式交流,似乎会出现另一种结构性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式,就是在一度是无形的、现在通过出版网络成长为完全有形的学院之中,发展出无形学院。”[7]与之相应地,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知识认同走向制度认同的重要心理转变。

2.科学建制的含义

“科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的革命特征,就是科学共同体的兴起,各种科学组织和机构的建立就是一个例子。”[8]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建制”[9],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遵循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科学活动受到在其他任何领域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严格管制。默顿把这些行为规范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精神、谦恭。[10]科学工作者在学习新知识、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和内化这些规范,使之成为科学家的基本操守。于是,科学工作者成为“天生诚实的人”,科研工作则是诚实者的工作。科学工作者在某些方面显然比知识界的其他人在道德上更受人尊敬。

(1)科学建制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指的是科学不再是少数人的业余活动,而是职业科学家的有组织活动,包括科学被整合到政府部门中,成为公共部门的重要分支,担负起创造和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承担必要的责任。科学建制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确立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它促成了科学技术组织的存在、发展与更新。

(2)科学建制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学术组织的发展,如学会的建立、学术刊物的创建、学术互动机制的确立;二是学术纲领或范式的建立或重建。志同道合的科学家组成协会或研究会,产生了科学共同体,科学院创办起来了,官方的科学杂志产生了,科学家们有了发表其研究成果的地方。“他们会聚一堂,一起做实验,他们去参观别处所进行的实验工作和对实验的检验,听其成员所做的有关科学工作的报告,了解其他科学组织或其他的国家正在从事的事业。”[11]

(3)科学建制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认知认同”阶段,二是“职业认同”阶段。在前一阶段,拟体制化的学术或科学领域里的学者要争取赢得已获得社会认同的相邻学科或学术圈里学者的承认,要让他们承认自己所从事的研究的学术性和学术价值;在后一阶段,要赢得社会的承认,这意味着社会愿意对拟体制化的学术给予资助,从而使该领域的职业化研究成为可能。

(4)科学建制涉及内、外两个方面,内在方面指信念、范式、纲领的建立与重构,外在方面则是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成立科学社团和科学院,出版学术杂志,以发表最新研究成果,为保护发现的优先权建立档案系统,对富有革命性的进展给予奖励,通过这些科学建制建设,使持续的科学活动得以开展起来。

(5)科学自主性的获得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它涉及“同行承认”问题。“随着科学研究复杂性的日益提高,长期的严格训练对于证实甚至理解新的科学发现是必要的。现代科学家必须承认对高深莫测的尊重。其结果是科学家与外行之间的鸿沟逐渐增大。”[12]结果导致科学与普通群众关系的疏远。科学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指向内部,越来越成为相对于科学专业共同体而言的科学。

(6)科学建制的一般进程。欧洲自17世纪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现代科学产生以后,又经历了两百年左右的时间才在欧洲社会里实现大规模的体制化。走上科学建制发展之路以后,新的科学知识迅速产生,引发了连续的科学革命。17世纪以后产生的科学知识在人类科学知识总库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比例。到了19世纪初,那些历史悠久的科学组织和机构已经无法再容纳大量增加的富有活力的科学家,于是产生了许多地方科学组织和专业的科学杂志。科学专业人员和科学机构数量的剧增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7)在科学建制过程中,科学家的出身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17—18世纪,科学家们大都是业余爱好者。也就是说,他们并非依靠科学实践来谋生,他们或者是一些富有的无须为生计操劳的人,或者是在一些完全不同的行业(如医疗、商业贸易、船舶建造等等)中谋生的人。到了19世纪,科学家们逐渐开始从中层甚至中下层的社会产生,因而,在科学本身的实践过程中,19世纪的科学家们不得不为他们所从事的科学活动寻求支持。”[13]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成为大规模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专业科学家取代了自学成才者。科学对现代社会已产生无与伦比的深刻影响,并事实上形成一种文化霸权,使其他传统知识体系被边缘化。游离在“正统”科研体系外的研究人员,其研究成果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

(8)在科学建制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工业实验室和以开发新产品为目的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大规模的应用,以及对现有产品制造业进行的改造和各种标准的建立。“以科学为基础,需要不同的研究机构通力合作的技术进步,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与生俱有的一个特征。”[14]因此,在科学建制进程中,科学技术与产业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院士制度是近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并伴随着实践的积累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从世界范围内来讲,院士制度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到如今,几乎所有科技发达国家都设立了院士制度。虽然各国对院士的名称各不相同,可世界各国科学院、工程院都把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作为自己的建院宗旨,也都对其所在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方面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两院院士是各学科最顶尖的人才,在自主创新、咨询建议、学科建设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工作,在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激励人才成长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院士”是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性称号,是对科技工作者科学成就的褒奖,也是对他们坚持的科学道德的肯定。院士制度体现了全社会对科学、知识、人才的尊重。

3.科学建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1)科学建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在于,在工业中诞生了以配备有科学家的工业实验室为特征的企业技术创新制度,科学技术最终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有力因素。20世纪末科学使社会生产力以空前速度发展,采用课题组和大型科研机构进行科学研究可在短期获得成果,且直接应用率很高。科研选题更加科学并具可操作性,研究方向更明确。这些大大提高了科研效率,容易导致科学的新突破,并易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科学建制加速科学发展。在科学成为社会职业后,科学家不再用为生计担忧,科学研究经费也由社会和政府来承担,各种现代化实验室得以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建制不断完善,科研力量得到合理配置和使用。科学家不再像以前那样孤军奋战,而是与其他科学家进行充分交流与合作,大大提高了科学研究效率。

(3)科学建制与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使科学研究后继有人。科学不再是科学家们的业余爱好和生活消遣,而是一项职业化的集体活动,科学研究是科学家谋生的手段,现代科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大大激发了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科学事业,从而促进了科学的更加繁荣。

(4)院士制度至少发挥了三大作用:将每个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遴选出来成为这个学科的带头人,推动了这一学科的继续发展;院士不仅在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为经济、社会、国防等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而且对国家的很多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咨询意见;院士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5)科学建制的局限性。第一,由于科学建制导致科学的高度专业化,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人们的知识面会变得越来越窄,科学家们只专注自己的领域,而对科学的整体缺少了解,缺乏宏观把握,间接影响了专业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二,科学研究会出现注重短期利益,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的趋势。基础理论研究是科技发展的必要条件,追求利益的科研活动,使一些科研成果淘汰周期缩短,利用率低,对科研实际价值小,不利于形成好的学术研究机制。第三,科学建制难以完全抑制学术腐败。科学建制使科学成为一种职业。科学家像其他职业一样被划分成不同阶层,有了高低之分。科学工作者把科学研究视为谋生手段,提高在学术界的声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关系到日后的研究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在利益驱使下,学术腐败问题随之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