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象辞》与周公立德

《象辞》与周公立德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在《彖辞》思想的指导下,姬昌领导周族逐步积累了推翻殷商王朝的力量。为了使纣王不对周族的征伐产生顾虑,文王令所辖诸侯殷勤地对待商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周公以“明道”著称于世,武王也以“维道以为宝”评介周公。武王率周族歼灭殷商后,为安定社稷、安抚民众问计于周公。周公侃侃而谈,大力宣扬五德之教——“五德既明,民乃知常”。

正是在《彖辞》思想的指导下,姬昌领导周族逐步积累了推翻殷商王朝的力量。周族的连年征战并未能使殷纣王恢复以往对周族应有的警觉,反而愈发放手周族征伐,其中固然有纣王迷信和愚昧的一面,当然更有周族在彖辞思想指导下麻痹纣王、暗中积德,循序推进兴周灭商事业的作用。

为了使纣王不对周族的征伐产生顾虑,文王令所辖诸侯殷勤地对待商王。当众诸侯对纣王听信谗言、任用小人欺凌人民高度不满而诉诸文王时,文王作了《程典》一文,规劝众诸侯“衷心”对待商王,并在文中大力宣传“德”教。《逸周书·程典》载:

维三月既生魄,文王令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商王用宗谗,震怒无疆。诸侯不娱,逆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曰:“助余体民,无小不敬!如毛在躬,拔之痛,无不省。政失患作,作而无备,死亡不诫,诫在往事。备必慎备,思地思地,慎制思制,慎人思人。慎德德开,开乃无患。慎德必躬恕,恕以明德,德当天而慎下。下为上贷,力竞以让,让德乃行。慎下必翼上。上中立而下比争,省和而顺,慎同。携乃争,和乃比。比事无政,无政无选。无选民乃顽,顽乃害上。故选官以明训,顽民乃顺。慎守其教,小大有度,以备灾寇。协其三族,固其四援;明其五候,习其武诫;依其山川,通其舟车,利其守务。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士之子不知义,不可以长幼。工不族居,不足以给官;族不乡别,不可以入惠。为上不明,为下不顺,无丑。轻其行,多其愚,不习。慎地必为之图,以举其物。物其善恶,度其高下,利其陂沟。爱其农时,修其等列,务其土实。差其施赋,设得其宜,宜协其务,务应其趣。慎用必爱,工攻其材,商通其财,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时。生穑省用,不滥其度。津不行火,薮林不伐。牛羊不尽齿不屠。土劝不极美,美不害用。用乃思慎,□备不敬,不意多□。用寡立亲,用胜怀远,远格而迩安。于安思危,于始思终,于迩思备,于远思近,与老思行。不备,无违严戒。”[1]

通俗地讲:春三月既生魄,西伯侯姬昌(在“三分天下有其二”之时)严令六州诸侯殷勤侍奉纣王。纣王听信谗言,屡屡愤怒地斥责西伯侯姬昌。六州诸侯气愤不平,纷纷违逆西伯侯姬昌的“奉商”之命。文王作《程典》一文,力劝众臣“勤奉殷商”。文中说:“你们要体谅我的爱民之心,不要因小失大。民众与我实为一体,犹如皮毛,毛伤皮痛,你们一定要体察。政策一旦有失误,必导致民怨载道,生出祸乱。祸乱既出,又没有防备,则近于死亡而不知戒惧啊!防备之道在于谨慎。必首先考虑地之所出,方能粮草充足。完善制度,方事事有则。知人善任,才能扬长避短。谨慎修德,才有上下同心,才能不出祸患。谨慎修德,躬亲为民,才能表明君德。君德当合乎天道、顺应民意。君臣体恤民众,民众才会以礼相让,道德才能弘扬天下。只有体恤民众,才能得到民众的尊重和支持。君臣无为,民众必结党相争,认真体察民情、顺应民意,才能导致民众归心。民众结党,必为失政所致。一旦失政,民众愚顽,最终会为君王带来祸患。所以一定要选择优秀的大臣,彰显君德,使民众明礼尊上。一定要谨慎教化民众,所做大事小事合乎法度,以绝后患。使三族和谐,四援巩固;内政昭彰,部伍有素。城池坚固,财货充足,城防牢固。士大夫不可学商人唯利是图;士不可不知礼仪,长幼无序;工不族居不可重用;族不别居不可以给予补助。上不明德,下不顺教,则廉耻尽丧。轻侮而行,愚蠢自多。谨慎利用农田,方有农耕之利,五谷之丰。顺应地力,合乎农时,量化地租,务求高产。别劳役之征,合理征税。安排劳役,应用其所长。谨慎遵循万物之规律,使工(匠)从事其所长,使商人阜通财货。天下百物如鸟兽鱼鳖皆顺其时。节俭使用万物,不涸泽而渔,不砍伐幼林,不屠宰弱龄牛羊。田不尽其力,否则田必荒废。谨言慎行,切忌不敬,书不尽言。节用济亲,由亲至远,远方归附,自身安宁。居安思危,有始有终,思虑周全,思近怀远,思行不怠。如此,也不敢说思虑周全!与诸位共勉。”

当文王在《彖辞》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周族逐步积累了推翻殷商王朝的力量之时,文王也走进了暮年。在生命弥留之际,文王召来太子发,把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遗产——“德”传于未来的接班人。《艺文类聚》卷十二引《周书》曰:

文王在镐。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不为泰靡,童牛不服,童马不驰。士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以成万材。万材已成,牧以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谓大仁。”[2]

通俗地讲:文王预感即将不久于世,召来太子发并谆谆告诫:“呜呼,我已经老了,我把我的保民与守邦之道告诉你,希望子孙代代相传。我厚积仁德、广施恩惠,不因天下太平而奢靡,不用小牛、不骑童马。士用其所长,万物顺依其天性;时播五谷,适时收获,以成就天下万材之成长。万材长成,使其造福于人,以利天下。天下以之为利,也从不敢以德而居,这就是天地间最大的仁德。”

文王去世后,次子姬发(武王)继承了王位,继续致力于推翻殷商王朝、建立周王朝的事业。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姬旦(周公)作为太宰,全力辅佐武王。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夷定天下”。

周公以“明道”著称于世,武王也以“维道以为宝”评介周公。武王率周族歼灭殷商后,为安定社稷、安抚民众问计于周公。周公侃侃而谈,大力宣扬五德之教——“五德既明,民乃知常”。武王为之动容,即令工匠铭铸于金石,藏之于府,以供观阅。《逸周书·大聚》载:

维武王胜殷,抚国绥民,乃观于殷政,告周公曰:“呜呼,殷政总总,若风草,有所积,有所虚,和此如何?”周公曰:“闻之文考,来远宾,廉近者。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营邑制,命之曰大聚。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宾大夫免列以选;赦刑以宽,复亡解辱;削赦□重皆有数,此谓行风。乃令县鄙商旅曰:能来三室者,与之一室之禄。辟开修道,五里有郊,十里有井,二十里有舍。远旅来至,关人易资,舍有委。市有五均,早暮如一,送行逆来,振乏救穷。老弱疾病,孤子寡独,惟政所先。民有欲畜,发令。以国为邑,以邑为乡,以乡为闾,祸灾相恤,资丧比服。五户为伍,以首为长;十夫为什,以年为长。合闾立教,以威为长。合旅同亲,以敬为长。饮食相约,兴弹相庸。耦耕□耘,男女有婚,坟墓相连,民乃有亲。六畜有群,室屋既完,民乃归之。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恤死,立大葬以正同。(立)君子以修礼乐,立小人以教用兵。立乡射以习容。春和猎耕耘,以习迁行。教茅与树艺比长,立职与田畴皆通。立祭祀,与岁谷登下厚薄。!"#$%若其凶土陋民,贱食贵货,是不知政。山林薮泽,以因其□,工匠役工,以攻其材,商贾趣市,以合其用。外商资贵而来,贵物益贱。资贱物,出贵物,以通其器。夫然,则关夷市平,财无郁废,商不乏资,百工不失其时,无愚不教,□无穷乏则。!"&若有不言,乃政其凶。陂沟道路、藂苴丘坟,不可树谷者树之材木。春发枯槁,夏发叶荣,秋发实蔬,冬发薪蒸,以匡穷困。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则生无乏用,使无传尸。!"’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且以并农力执,成男女之功。夫然,则有生而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人不失其事,天不失其时,以成万财。万材既成,放此为人。!"(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分地薄敛农民归之。水性归下,农民归利。王若欲求天下民,先设其利而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而民自来。!")五德既明,民乃知常。”武王再拜曰:“呜呼,允哉!天民侧侧,余知其极有宜。”乃召昆吾冶而铭之金版,藏府而朔之。[3]

通俗地讲:武王在推翻殷商王朝后,为恢复国家安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全面地吸取殷商为政的经验和教训,特地向周公请教。他说:“呜呼!纵观殷商政治,政策法令多如牛毛,有贯彻落实的,有束之高阁的。现今如何取舍才能使政令和谐呢?”周公说:“听先辈所言,为政的首要目的在于使远者前来归附,近者安居乐业。择地而居,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兴建城郭,繁荣城邑。先规劝四郊之民迁入城邑,再从各地选贤赴任。量刑从宽,赦免原罪。宽、赦有度,此谓行风。诏令天下:‘率三户来居的,奖励一份粮田。’兴修道路,间隔五里设郊亭,间隔十里打水井,间隔二十里建客栈。远方客人前来以货易货,均应提供便利。市场交易,早暮如一,童叟无欺。迎来送往,振乏救穷。救济老弱疾病,保障鳏寡孤独者的生活,是为政首先要考虑的。鼓励民众生产畜牧,为其提供帮助。国、邑、乡、闾,同舟共济。五户为一伍,以能者为长;十夫为一什,以德者为长。建立闾堂,推行教化,以威者为长;十夫十合,至于五百,则以敬者为长。男女聚会、饮食相约,互勉互励,利于耕作。通力合作,男耕女织,共组一家;坟墓相连,悲欢同享,民始有情;六畜成群,屋室既成,民众有归。官府设立医院,聚百药以防疾病灾害,备百草以防五味不调。立‘勤人’以扶养孤幼,立‘正长’以教育孤幼,立‘职丧’以安抚死者(及其家人),立‘大葬’以继承先人遗志。立‘君子’(文德之士)修礼备乐,‘立小人’(技勇之士)以教用兵,立‘乡射’以修整仪容。春日耕耘,兼以修武。衣食之艺并重,田桑之属相连。立‘祭祀’,丰年有储欠年有备,此谓德教。若土地荒芜,陋民不教,则五谷不丰、奇货横行,这是不知政。山川林泽,因地制宜,能工巧匠,各取所用,商贾交易,以利天下。商因利而至,价因商而平。贱买贵卖,以通有无。如此,百货云集,财不匮乏,商不缺资,百工因时而作,愚昧因教而化,则无困穷匮乏之说,此谓和德。如此尚致田野荒芜,即为政之凶兆。坡、沟、道、路多草木荆棘,不宜五谷,宜植树造林以成木材。春日隔年枯槁籽自发,夏日勃勃生机叶多荣,秋日收获果实,冬日储藏干果,以备穷困之需。妥善安排民力,相互学习技艺。因地制宜,以成民资。则生者不乏其用,死者殓棺而无憾,此谓仁德。我曾闻大禹颁布禁令,春天山林禁止砍伐,以使草木顺利生长。夏天川泽禁止入网捕鱼,以使鱼鳖顺利生长。鼓励农桑,以成男耕女织之功。如此,则生而有时,万物不失本性,民众术有专攻,天下不失其时,以成万物之功用。万物成材,造福民众,此谓正德。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盛而鸟兽归之,任用贤能则人才归之,商市繁荣则商贾归之,田租合理则农民归之。水向下流,民则趋利。大王如果想使天下民众归心,应先为其谋其利,民众自当前来归附。就像冬日里的日晒之所,夏日里的阴凉之处,不用招呼民众自会前来,此谓归德。五德昭彰,民众自顺。”武王听罢,起身再拜说:“哎呀!讲得太好了!天民自有其道,我知道建立政权的法则了。”于是命昆吾(掌冶世官)将周公所言铭铸于金石之上,藏于王府之中。

推翻殷商二年后,天下尚未安定,武王却久病不愈,群臣惊恐。周公设坛祭天,自以为人质,上告于祖先太王、王季、文王,以代武王生病之身。《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成王在周公去世后,发现了周公代武王死的金属匣子。他心情沉痛地说:“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之礼亦宜之。”

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未能担当天子之任,故由周公摄政。管叔和其他弟兄传出流言:“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辩驳说:“我之所以摄政,是因为成王年幼,无力统治天下,一旦天下大乱,将无法告慰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他们为天下操劳很久,到今天才有了江山社稷。”周公之言并没有能打动叛乱者的心。管叔、蔡叔、武庚等仍率众叛乱。周公不禁喟然长叹:“哎呀!我不分昼夜,恭敬勤勉辅助大王,今殷商余孽犹广传谣言。我无时无刻不循规蹈矩,以辅佐大王承受先祖遗命啊!(看来)不以《易》无以安天下了!”

周公又一次将周王朝的兴衰与《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培养自身的高尚德操和对年幼的成王进行良好的教育,使自身的行为和操守首先能更好地符合《彖辞》的思想,使后继者拥有高尚的德行而成为仁义之君,并正确地履行天子的使命,周公遂赋予卦中各爻以人性化的意蕴,《象辞》乃成。

周公根据远古图符知识体系的精神,和前人对河图生数图的研究得出的“叁天两地图”,认识到在古人眼中,天之生数(即阳数)总数为九,地之生数(即阴数)总数为六。因而常以“九天”来形容宇宙。周公就在卦爻中,以“九”代表天之生数整体,以“六”代表地之生数整体,来表达万物“阴阳”变化必须遵循天地衍生的精神。故而,周公在《象辞》中以“九”代表卦之阳爻,以“六”代表卦之阴爻。

正是在《象辞》思想的指导下,周公树立起了高尚的道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东征,诛杀武庚,管叔自杀,流放蔡叔、霍叔,天下又一次回归太平。

周公赋予《象辞》的培养高尚德操的思想放射出万丈光芒,不仅担负起教化子孙的功能,使后世帝王多立德,以成就周朝八百年江山;也使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窥知其立德思想的真谛。《左传》载,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侯派韩宣子聘鲁,到太史处观书,见到《易象》和《鲁春秋》两书,赞叹道:“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所以王也。”今天,我们将《象辞》直译成现代语言,以彰显周公立德的思想,并期望此举能有利于国民道德和文化素质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