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家“出世无我”的幸福思想

佛家“出世无我”的幸福思想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0多年来,佛家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洗涤,在国人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事实上,作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家文化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智慧。“佛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其人文价值有着更为宽广的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佛教幸福观的精髓已经成为人生的精神食粮之一。……当代大众有益的、值得亲近的幸福法门。”

第五章 佛家“出世无我”的幸福思想——以《心经》为理论基础

佛(释)家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西汉年间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两家文化经由一定时期的冲突、碰撞与磨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最终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文化沃土之中,并与儒道文化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2000多年来,佛家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洗涤,在国人心中已是根深蒂固。王建光曾高度赞扬,佛家文化“是一种高深的哲学……其思想影响中华文化实不下于儒家。事实上华人多数为佛教徒,并且一些文人骚客之作品,多数受佛经之影响。于是,释家之思想也就成了中华文化思想主流之一”[1]。也正是因为它的追随者之多、影响力之大,佛家文化曾一度被视为“邪教文化”“精神鸦片”。事实上,佛家文化与儒道两家文化一样,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其中蕴涵着迷惘困顿的世俗之人需要的智慧,直指过去、现在和未来。国内外学者及佛门高僧曾或明或暗倡言此论,有“佛学大家”之称的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指出:“佛教的思维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其初衷当然是为了挣脱和解决人类千百年为之不满、为之困惑的那种不自由的现实状况。……佛教和它的思想观念,成为了人类因为追求自由解放而不断探索和创造的积极行动。”又说:“佛教关注的不是物质生活和物质需求,而是心灵深层的抚慰和平衡。”[2]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3]皈依了佛教并在尼泊尔修行的法国人马蒂厄指出,佛教“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将佛陀引向觉醒(Eveil)的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这条路的目的乃是达到人们所说的‘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或者用专业的话说是‘佛陀的境界’”[4]。徐松石牧师也指出:“释迦并不叫人拜神,只是叫人修心断欲,心求正觉,直至妄心息灭,达到涅槃境界。”[5]凡此等等。

不论是学界时贤,抑或是佛门大师,这些论说无疑有力地驳斥了佛教文化是“消极文化”“邪教文化”“精神鸦片”的荒谬说辞。事实上,作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佛家文化是人类不可多得的智慧。它是一种洞悉人生不幸之根源,阐释如何获得幸福人生的智慧或理论。诚如南京大学教授圣凯所说,佛教是一门生命的幸福以及实现幸福的学问,是一种幸福观的教育。“使众生幸福是佛出世的本怀。”耕耘先生如是说。“佛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其人文价值有着更为宽广的应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佛教幸福观的精髓已经成为人生的精神食粮之一。……当代大众有益的、值得亲近的幸福法门。”[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