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神通的解读

关于神通的解读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关于神通的解读实行心性之学的实践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产生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智慧和特殊的勇气。对于神通现象的有无,总计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神通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另一种则认为关于神通的说法是荒诞的,神通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神通的有无,佛学家南怀瑾这样说:佛法原尚平实,极言心性之理,空有之义,为学之道,皆至矣尽矣!

一、关于神通的解读

实行心性之学的实践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产生特殊的感情、特殊的智慧和特殊的勇气。心思向内用功,除了可收获上述三个成果之外,还可以收获神通和养生两个成果。

神通一词,能给人以神秘感。可是什么是神通呢?这里所说的神通,不是如“孙悟空神通广大”之类的神通,而是指人可能有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的表现。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表现,通常叫特异功能,在基督教经典中,叫做“异能” 。张中行在《禅外说禅》中这样说:

这里说的是近于世俗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于迷信的两种获得:出家修行可以获得神通,在家布施可以获得福报。

神通,一般说有五种:一是神境智证通,即能变化外界,往来自由;二是天眼智证通,即能照见一切;三是天耳智证通,即能听闻一切;四是他心智证通,即能知他人所想;五是宿命智证通,即能知过去未来。

这是关于神通的一种说法,接下来再引述另一种关于神通的说法:

印度教的神通,可以分成以下六大类:

神足通(在一切场合都能自由行动) ;

天耳通(能听闻和分辨一切声音) ;

他心通(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心灵倾向) ;

宿命通(知道前世的情景) ;

天眼通(预知来世的情景) ;

漏尽通(消解迷惑的根源,证实四圣谛的理:苦集灭道,悟到轮回的本相)。

上述后三者,又称为“三明” 。明和通同义,但明的智慧意义较强,专指通过精神集中而得到的明察作用。这是基本的神通。

(柳田圣山:《禅与中国》)

柳田圣山提到,以上说法引自《沙门果经》。关于神通,他还说:

可以说,前三者主要是现实的能力,后三者覆盖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具有极强的超现实性。另外,最后的“漏尽通” ,有别于其他五通的是,被认为是只有佛陀才能达到最高的觉悟……现实的神通,如果离开觉悟,就有可能导向怪诞咒术的危险。无论哪种宗教的神通,都是同样的……

(同上书)

柳田认为佛经所说的神通有现实与超现实两种性质之分。超现实的神通之中,有一种只有佛陀释迦牟尼才能获得而别人却难于获得的神通。这种说法带有神秘色彩。

对于神通现象的有无,总计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神通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另一种则认为关于神通的说法是荒诞的,神通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神通的有无,佛学家南怀瑾这样说:

佛法原尚平实,极言心性之理,空有之义,为学之道,皆至矣尽矣!唯佛经记述,大部分掺杂神通说,而烘托之,言之凿凿,直同演义小说之神话然。卫道者力持其说为实,毁之者力辟其说为诞。不独佛经若此,凡宗教之学,莫不皆有其神秘性。

(《禅海蠡测》)

据说,释迦牟尼佛本人虽然有神通,但是他却反对显现神通,甚至也反对宣传神通。对此情况,南怀瑾这样说:

且佛戒神通甚力,律有明文,苟言神通者,不为病态,即为魔外之见,群以白眼加之矣。

(同上书)

据说,历史上有的佛寺有规定:如果寺内僧人有显露神通本领者,就要被打坏脚骨逐出山门。可是,佛教密宗与道教的内丹派也都认为神通现象是确实存在,同时也注重修炼神通的。对此,南怀瑾说:

如习密宗及道家者,虽曰及其至也,唯言道而不言通。然莫不以神通之有无,断其人道之成就。知见传习,谬实千里。密宗谓禅宗及显教诸宗,不修气脉,终不能“即身成就” ,故神通功德不能发生。道家则言:佛法只知修性,不知修命,故不能“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是以无通。二说如出一辙。甚矣!穷理而证如来藏性之难也!

(同上书)

对于突出显露神通的说法做法,南怀瑾是持反对意见的。密宗和道家看一个人是否有“道之成就” ,是根据他是否有神通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南怀瑾认为这是一种谬误。所谓佛家的修性,是指关于改善人的精神生命状态的事,所谓道家(内丹派)的修命,是指关于改善人的生理生命状态的事。如来藏性,就是人的自我心性,南怀瑾认为,修性应讲求明心见性,而不应该讲求神通。否则,就是难于“穷理而证如来藏性” 。

关于神通一词的含义,南怀瑾说:

神通云者,先须顾名思义,佛法术语,含义皆有定则,非可妄拟。神通又别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全之,即谓有不测妙力能变融通自在也。是乃定慧之所生。

(同上书)

对于神通名称的含义的解说,总显得有点玄虚。但对于神通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的解说却很明确,神通是由定慧产生出来的。定,安静;慧,明白。定慧指的是禅定时所产生的心态。总之,神通是由心思向内用功而产生的。

关于神通的论述,南怀瑾介绍说:

《法华经》序品偈曰: “诸佛神通,智慧希有。 ”佛经说神通者,有谓十种神通,有谓六种神通,皆此名数也。今但言六通,即概余矣。《法华文句》三之一,言神变曰: “神变者,神内也。变,外也。神名天心,即是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 ”《法华义疏》三曰: “神变者,阴阳不测为神,改常之事曰变。 ”《法华玄赞》二曰: “妙用无方曰神,神通变易曰变。 ”此所言神言变,言阴阳不测,皆取义于《易经》也明甚。天心之说,乃道家语。《孟子》曰: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若神而通之,则可以明阴阳之变,参赞天地之化育矣。以上诸说,简纳其意,为神通之定义,曰:使神能通达无碍,善通诸变化者,则为神通。

(《禅海蠡测》)

以上引经据典为神通一词下定义。对于怎样才能获得神通这一问题,南怀瑾说:

今修定者,不徒以治心得定为可;若身不调,心何能定?换言之,若心不定,身岂能调哉!故修定慧者,首当调此心身。心身初既得调,定力已生,工力日久,此心此身打成一片,与虚空相同,进而返合于本体,起而用之,与本体功能相应,既感而通,即可得神而通之之妙用矣。

(同上书)

与虚空相同,就是天人合一,返合于本体,指进一步的天人合一。调此心身,指改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这段话的意思是,由调整心身而得到定慧,进而实行天人合一,而神通正是天人合一心态所产生的身心上的功能作用。

通过以上的引述,可以肯定,神通现象应是确实存在的,同时,也可以肯定,神通是由于心思向内的功夫而得来的。上面说到,仁、智、勇是属于心理状态范畴的一种存在,而神通则是属于生理状态范畴的一种存在。心态的事属于性,生理的事属于命,为此,道教内丹家认为,注重于产生神通的修炼是为修命,不注重于产生神通的修炼是只知修性而不知修命。上面也说到,神通也叫特异功能。说到特异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感。其实所谓特异功能并不神秘,它只是指比普通人的生理功能稍强的生理功能。

所谓特异功能,指的是比常人要优越一些的某种生理功能。比如,眼力特别好,听力特别好,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能听到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又比如思路特别敏捷、清晰,能想别人无法去想的内容,等等,这些超越于常人的生理功能,就属于特异功能。由于能超越于常人生理功能的人是为数极少的,所以这样的人就可以视为异人。

特异功能虽然超常,但不像有些典籍所写的那样神奇、不可信。那些神奇夸张的描绘,使特异功能现象变得神秘甚至怪诞了。其实特异功能并不神秘,有些动物的某些生理功能比人的要强得多,例如狗的嗅觉就特别灵,鹰的视力就特别强,假如人也有像狗那样的嗅觉,或像鹰那样的视力,那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特异功能,也可以说,那就是一种神通。可是,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的嗅觉和视力功能受生理结构决定,是有一定限度的。

既然人的生理功能是受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那么,人的特殊的异于常人的功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前面曾经说到, “是乃定慧之所生也” 、 “此心此身打成一片,与虚空相同,进而返合于本体,起而用之,与本体功能相应,既感而通,即可得神而通之之妙用矣” ,这些话就是这问题的答案。特异功能(或说神通)是通过心思向内的功夫(修炼)而产生的。可是,为什么心思向内的修练功夫可以产生特异功能呢?原理是这样的:心思向内用功,叫无为法,也叫虚无之道,其基本特点就是不想、想无可想,把任何事物都置之度外。在这样的情况下,人的心境宁静,心情愉悦,生命处于一种极佳的有序状态,生命能力就可得到超常的发挥,这就叫无为无不为。这超常发挥的表现之一就有可能是特异功能。

我们都知道睡眠对人有滋养的作用,据说禅修的静定状态比起普通的睡眠来有更强的滋养作用。心思向内,取消了思想活动,可以减少脑能量的消耗。而过度思虑、忧伤、惊恐等,则对健康有很大的损害,这损害主要在于损伤了大脑神经系统,损耗了脑能量。反之,人的心态恬淡静定,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增强了,于是也就有神通了。前面说到“通过精神集中而得到的明察作用,这是基本的神通” ,就是这个意思。

在心思向内的修炼中,人的精神生命状态与生理生命状态,都能达到良好完美的程度。在这样的良好完美的状态之中,人的生理功能会得到改善增强,同样,人的心理活动的功能也会得到改善增强。假如能长期地进行修炼,那么,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就会变得优越于常人,这就是特异功能,这就是特异功能的来源。

特异功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理上的特异功能,一类是心理活动上的特异功能。优越于常人的生理功能表现为特异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的能力,优越于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功能则表现为对某些相关事物发生发展的预见性,这预见性就是所谓的“灵感” 、 “第六感觉” 。这是特别敏锐的大脑神经作用的结果。前面提到《禅与中国》所说的“前三者主要是现实的能力” ,就是指优于常人的生理功能而言。 “而后三者覆盖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具有极强的超现实性” ,则是指优于常人的心理功能而言。对内丹家来说,提高“超现实性”的能力,就叫做修性。可是修命和修性是不能分开的,只在于注重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如前所说,佛法“极言心性之理” ,这是指注重于修性,而密宗与内丹派推崇“即身成就” 、 “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这是指注重于修命乃至于注重“性命双修” 。

以上所说的是特异功能的实质和形成的根源。下面引述几条古人对于特异功能的描述:

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庄子·逍遥游》)

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也,若此。

(《庄子·大宗师》)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于此? ”关尹曰: “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 ”

(《庄子·达生》)

这至人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功力呢?答案是:

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

(同上书)

这段话的意思是:心思向内用功(一性、养气、合德) ,实行天人合一(通乎物之所造) ,这样,人的神经就能强固(天守全、神无隙、纯气之守) ,就不会受到损害(物奚自入,指神经不会受刺激被损伤)。接下来是一个比喻: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遌物而不慴。

(同上书)

关于神经是否强固,庄子又有一个比喻: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

(同上书)

注,赌注。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外物越看重,神情就越紧张,越慌乱。神情紧张慌乱,人就会受到伤害。接下来再引述一个关于特异功能的小故事: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当是时,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 “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 ”覆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 “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

(《庄子·田子方》)

神气不变,就是指神经强固。神经特别强固也算是一种特异功能。神经强固,我们可以称为不动心。不动心是由于摆脱了外物对心理的影响的结果,不动心状态可以通过心思向内的功夫来获得。前面曾说过的,古希腊哲学家皮浪所认为的,智者所具有的“船上不为暴风雨所惊动的猪”式的不动心,就是这里庄子所说的神气不变。

如前所说,修性是指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增强心理活动的功能。修命就是为改善人的生理活动的功能。神通是生理活动功能得到改善的表现。除神通之外,生理活动功能得到改善的又一个表现是人的体质增强了。增强体质,也就是养生。在述说时,我们可以将神通和养生两者分开来说,可是,事实上,神通和养生这两个作用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开的。因为,如果做到了“一其性、养其气、合其德” 、 “天守全、神无隙” ,人不但可以有神通,而且还可以有强健的体魄。这都是人生理活动功能得到改善的结果。由于这里的述说重点是神通方面的内容,所以只说神通而不说养生。

假如从心性之学学问事业的目标来说,调整心态用以符合天的本质,这是头等大事,是正业、主业;而改善生理功能则是次要的事,是副业,是附带的收获,不属于心性之学的追求范围之内。换句话说,就是禅修只注重修性而不注重修命。比如搞生产,须致力于收获主产品,而不是致力于收获副产品。改善的心态就好比是主产品,而改善的生理功能就好比是副产品。比如种植水稻,稻谷是主产品,稻草是副产品,假如注重于收获稻草而忽视了收获稻谷,这就是舍本求末的做法。假如对于心思向内的修炼,只注重修命而轻视修性,那么,这弊病就像是只重稻草而轻稻谷那样,是舍本求末。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要用戒律来限制僧人对神通的追求,而禅宗也因此而不像密宗和内丹派那样讲求神通。

假如用主产品和副产品的价值来作比较的话,可以知道,神通其实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如果一个农民不去争取稻谷的丰收,却要来夸耀当前收获了许多的稻草,这种做法确实是不妥的。不过,所谓主产品、副产品,那是针对心性之学的学问要求来说的,假如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即使是神通,那也是很稀奇的。事实上,常人往往会看重神通之类的神异之事,却并不会看重心态调整之事。这可用“下士闻道,大笑之”的说法来说明这一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