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

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有宗教心理的人,把所崇拜的对象看得很高,而把自己摆得很低,须仰视才可以与神相对,这就叫宗教信仰。这般若好比是航船上的方向盘,能指导人实行正确的修炼。为此,佛家要强调“般若波罗蜜多” ,要用明确的意识来指导心思向内用功的实践。

四、宗教与心性之学的殊途同归现象

有宗教心理的人,把所崇拜的对象(即宇宙最高神)看得很高,而把自己摆得很低,须仰视才可以与神相对,这就叫宗教信仰。有强烈宗教信仰的人,必定很谦卑,似乎没有道德自信(或叫人格自信)的力量。他们所依赖的只是神的力量。这一点,与具有形上哲学理念的人不同,如前所说,服膺心性之学的人,实行心思向内的功夫(“集义”) ,可形成强大的道德自信之力(“浩然之气”)。

不过,这里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存在着,这就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最终也可形成强大的自信之力。有宗教信仰的人,事事处处都要依赖于神的庇佑,看样子似乎是很不自信,可是在宗教实践中有一种人神(佛)对话的功夫(指祷告) ,这种功夫的实质却是先由心思向外用功(与神对话、向神祷告)再转而心思向内用功(与神同在)。随着祷告功夫的深入,祷告者原来向外的心思可以变成专注于感受神的存在这个心态上。由于念头的专注,于是就变成了“以一念代万念”的心思向内的禅修方式。因此,向神祷告的宗教行为也同样能收到类似于禅修的效果,并且也同样能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由于宗教的实践行为也可以转为心思向内,所以宗教人物最终也可产生出相当大的自信之力。由走宗教的道路开始,又无意地转而走上了类似于形上哲学所引发的心性调整之路,这也可算是奇怪现象。正是由于哲学之路与宗教之路有这样一个相同之处,所以,道家的修炼与道教的修炼、佛家的修炼与佛教的修炼很容易被混为一谈。

宗教先是离开心性之学,后来又回到心性之学的路上,走的是一条迂回的路线。心性之学的心思向内的实践,是有意识而为之的事,而宗教的祷告所形成的心思向内,则属无意识而为之的事。这有意识而为之的意识,就是《心经》中所说的“般若” 。这般若好比是航船上的方向盘,能指导人实行正确的修炼。佛家说“般若有眼” ,意思是有方向盘指引就能有准确的航向,心性之学的实践就不会迷失方向。为此,佛家要强调“般若波罗蜜多” ,要用明确的意识来指导心思向内用功的实践。对于心思向内的实践功夫,宗教没有相关的理论,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心性之学的功夫实践与宗教的功夫实践的不同之处。

不过,假如宗教式的功夫实践(向神祷告)能深入实行,也能与心性之学殊途同归,收异曲同工之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