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

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误读由于儒家对于伦理道德的提倡,到了后来,有关伦理道德的一些称谓就变成了世人的一种行为上的要求和准则。由于对三纲和节的误解,结果,人们提倡实行伦理道德的良好愿望却起到了压制人性的反面作用。事实上,古今对于伦理道德的需求并无任何的不同。

六、对伦理道德称谓的一些误解、误读

由于儒家对于伦理道德的提倡,到了后来,有关伦理道德的一些称谓就变成了世人的一种行为上的要求和准则。所谓伦理道德的称谓,是指单个的伦理道德名目,和由单个伦理道德名目构成的组合称呼。单个的伦理道德名目,前面已经讲到了一些,下面列举一些由伦理道德名目组合而成的称谓:

仁义;忠恕;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道德;三纲五常,等等。

这些伦理道德名目的组合称谓,是由人们的语言习惯而形成的。

我们已知,伦理道德的实质是人的本然心性在各种人际关系上的自然表露。对于伦理道德的这个实质,会有很多人不能理解,由于不能理解伦理道德的实质意义,以致引起了对于伦理道德名目的误解。伦理道德本是顺乎人性的产物,可是,由于人们误解的结果,致使伦理道德的有些称谓变成了违反人性的工具。从历史上看,世人对于伦理道德名目的误解主要是指对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和忠孝节义中的“节”的误解。由于对三纲和节的误解,结果,人们提倡实行伦理道德的良好愿望却起到了压制人性的反面作用。

人们对三纲的误解。在许多伦理道德的称谓之中,人们一般将三纲和五常合称,叫三纲五常。三纲,是指五伦中三种关系中的三个主要一方,三种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三个主要的一方是在君臣关系中以君为主要的一方,在父子关系中以父为主要的一方,在夫妻关系中以夫为主要的一方。这三纲的说法是汉代董仲舒提出来的,内容是: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个伦理道德名目。三纲的纲,本来的意思是“作用为主,责任为主” ,可是,发展到后来,却有了双方地位不平等、人格不平等的含义。于是,三纲的说法由于这样的误解就产生了弊病,而这个弊病主要是反映在如何正确对待君臣和夫妻这两种关系的理解上。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君对臣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因此,君臣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君臣之间的对待方式也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而在家庭中,由于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影响,夫妻双方之间的地位也往往是不平等的。由于三纲五常的提倡,就使君权至上和夫权至上的倾向有了合理合法的理论依据。历史上,人们习惯于将三纲和五常合称,并且将三纲作倾向性的理解,这是由于对伦理道德误解而引起的。

事实上,儒家是反对君权至上的。儒家认为,在正确对待君臣关系一事上,君臣双方的责任是相宜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君主并不能有什么特权。封建专制时代盲目的忠君思想,并不是儒家心性之学学说中应该有的内容。相反的,历史上存在过的有关君臣之间不平等的一些说法,那是君权膨胀所造成的违反人性的结果,是与儒家学问格格不入的。孟子曾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孟子的这种见解,正是从对人性充分理解的角度上得出来的。在君臣关系上反人性化的倾向,也是儒家所要反对的。

在古代的有关伦理道德的说教中,夫权至上的倾向对于妇女所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大。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忠孝节义中“节”字的理解上。节,意为有分寸,引申为合理、适宜。《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其中的节,就是有分寸、合理、适宜的意思。本来,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分寸,都应该合理适宜,人要做到这样有分寸,合理、适宜,就叫做守节(现今通常叫守住底线) ,这守节本来是人人应该做到的,假如不能守节,就是违反人性、丧失道德,可知,守节是件很重要的事。守节是一项伦理道德,也是正确对待相关人际关系的事,这本来是针对自我的正确心态而言的,可是,由于世人对伦理道德名目误解的结果,却将守节理解成对于别人的一种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并且,世人还进而将节理解成“贞节” ,而贞节又专指女性的关于性专一的贞操问题,于是,这个伦理道德名目之一的节,就具有了压迫妇女的反人性化的严重倾向了。与此同时, “饿死事小,失节(不守底线)事大”的说法,也由于世人误解的结果,而成了迫害女性的一种理论工具。就这样,由于对伦理道德名目的误解,就产生了有关伦理道德说教的反面作用。历史上的“礼教杀人”的话,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对于女性的这种迫害而言的。 20世纪初,我国思想界文化界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就是针对这种对女性的迫害而发生的。比如鲁迅的小说《祥林嫂》所批判的对象,正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着的这种压迫和危害妇女的思想倾向。

以上是说历史上曾有过的对于伦理道德名目的误解。在现代社会,王权思想和夫权思想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人们既不说三纲,也不说五常,并且也不说忠孝节义,因此,有关因伦理道德说教所产生的弊病已经是不复存在了。

在现代,因提倡实行伦理道德而形成的弊病虽然已经消除了,但是,却有新的一种弊病出现了。这新的弊病就是不说伦理道德,不说有关的名目,也不说有关的组合称谓。现在的社会上,曾有一个时期是基本上不提倡伦理道德,基本上无人提及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名目,这是一个新的极端现象。这种现象,也是不理解伦理道德的实质,对伦理道德名目、称谓误解的结果。不说伦理道德,并不等于社会上、人际间不需要伦理道德。事实上,古今对于伦理道德的需求并无任何的不同。伦理道德是“天下之达道” ,人类社会少不了它。人类社会需要伦理道德这种从人性发出来的爱,这是对人的爱,尤其是对亲人的爱,假如不讲求这个爱,社会就会倒退,人心就要变质,人类就要沉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