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特殊的用心思方式人有智能,会用心思,通过用心思,可以获取知识,凭借知识,可以干事业。这种自己想自己心思的用心思方式,就叫做心思向内。这种心态存在和操作实践,儒家称之为慎独,道家称之为坐忘、心斋,佛家称之为禅定。通过观心能得到这个特殊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佛家有时称之为佛性、自己真佛,儒家有时称之为达德。

一、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人有智能,会用心思,通过用心思,可以获取知识,凭借知识,可以干事业。人的心思可以想任何事物,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用心思的对象。可是,在人所有的用心思的对象之中,有一种对象显得非常特殊,这就是:用心思之人自己的心思。把自己的心思当做用心思的对象,说得明白一点,就是自己想自己的心思。自己想自己的心思,这是用心思的一种特殊情况、一种例外。人通常所想的,都是自己心思以外的一些事物。想自己心思以外的任何事物,这种用心思方式,就叫做心思向外,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心思向外的。除了心思向外,人还可以别的什么也不想,就单单想自己的心思。这种自己想自己心思的用心思方式,就叫做心思向内。心思向外,是普通的用心思方式,心思向内,则是一种特殊的用心思方式。

自己想自己的心思,可说是能想的和所想的,两者都结合到一起了,这叫做能所合一。对于这种情况,庄子称之为“以心复心”(《庄子·徐无鬼》) ,程颢称之为“以心使心”(《二程遗书》)。人只要醒着,就会想个不停,不是想这个事物,就是想那个事物。可是,当人一想到自己的心思时,这心思就会立即从原来所想的事物上跑回自己的心中,紧接着就什么也不想而进入无思想状态。这种无思想状态,叫想无可想,也叫冥想。严格地说,上面说自己想自己的心思,其实这话不够确切,因为自己的心思禁不住想,一想,就会想无可想而什么也不想了。这种什么也不想的状况,通常就叫做凝神、发愣。这样说来,要做到无思想状态很容易,一想到自己的心思就立即做到了。可是,这无思想状态很难维持。心思习惯于向外跑,一分钟也不愿意在自己的心中停留。心思如果回到自己的心中以后,接着又会立即跑到其他事物上面去了。因此,有这样的说法:

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

(《孟子·告子上》)

一般情况下,人的心思都是向外的,但也有例外,也有心思不向外的时候。如刚睡醒的一瞬间,心思就没有向外。这种心态,孟子称之为“平旦之气”和“夜气” 。这种心态一闪而过稍纵即逝,人们一般不会留意到自己这种心态的存在。

无思想状态很难维持,假如要想维持较长时间的无思想状态,就要看住自己的心思,不让它跑掉。假如跑了,就要马上再找回来。怎么找呢?就是想到它。一想到自己的心思,这心思就又立即回来了。因此,说想自己的心思就等于说看住自己的心思,或说“操”住自己的心。不希望自己有一个较长久的无思想状态则已,如果希望有,就要把心思收回来,并时时看住它、想到它,使自己处于一愣一愣的凝神状态之中。这种看住自己的心思,使自己处于无思想状态的做法,就叫做心思向内用功,通常也叫做观心、内观和内视。事实上,这种无思想状态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不与任何事物相对,它无内无外,说它向内,可是它不与外相对,之所以说它是向内、内观、内视,只是为了将它与想事物的那种心态加以区别而已。

无思想状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心思向内用功,自己想自己的心思,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用心思方式。这种用心思方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心态存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心理实践操作过程。这种心态存在和操作实践,儒家称之为慎独,道家称之为坐忘、心斋,佛家称之为禅定。这个心思向内的功夫,正是儒家、道家和佛家实现事业目标的根本手段。

那么,儒道佛实行心思向内用功有什么作用呢?回答是,通过心思向内用功,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可以说是一种意识,也可说是一种心态。可是,这个自我意识有什么作用呢?对此问题,下面的一些话可用来解答:

古德云: “若不观心,法无来处。 ”盖佛法都在清净心上,返观内照,始能引出佛性。

《大乘心地观心经》云: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涅槃经》云: “能观心者,名为上定。 ”

是以观心为佛法第一妙行,诸行莫及。故《华严经》云: “初发心时,即成正觉。 ”谓自心是佛,见自己真佛,即成正觉。

(刘复礼:《佛法要领》)

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则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则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矣。

朱熹:《四书注》)

观心就是心思向内用功。通过观心能得到这个特殊的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佛家有时称之为佛性、自己真佛,儒家有时称之为达德(也称为道德、明德、峻德等)。这里的返观内照、诚,指心思向内用功。对佛家来说,心中有了佛性就能成正觉,成正觉就是成佛;对儒家来说,有了达德就能行之,行之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