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道言与自然语言

道言与自然语言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道言与自然语言在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语言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语言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工具论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不同,自然语言是本真的语言,是自然的涌现。庄子讲的“意”、“象”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语言哲学的自然语言。自然之言就是万物。存在就是自然的显现,就是聚集。自然的涌现是宇宙生命的永恒动力。逻格斯在自己的言说中呈现出来。语言就是自然无声的自行发生。

三、道言与自然语言

现代西方语言哲学中,语言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语言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工具论的意义。与日常语言不同,自然语言是本真的语言,是自然的涌现。在原始的意义上,语言、自然,就是显现。自然、语言、存在都是同一个东西,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天”就是自然,“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就是天之言,自然之言。庄子讲的“意”、“象”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语言哲学的自然语言。“意”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意识”,也不同于胡塞尔的“意识”。庄子的“意”是无,是自然的奥秘,也就是自然本身。“象”不是对象,而是“意”的初步外化,是自然的初步显现,相当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老庄的“言”是自然语言。“尽意忘言”就是讲回归自然的奥秘。“言”即语言,语言即万物。自然之言就是万物。存在就是自然的显现,就是聚集。聚集让万物到场,让存在者出席。

自然的神圣在于涌现之力量。自然的涌现是宇宙生命的永恒动力。自然总在涌现,不停地涌现,表现为生命之流的生成和显现。涌现是从无中涌现出来,不同于转化或产生,转化和产生是从有而来。无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无法揭示的奥秘。

逻格斯在希腊语中即Logos,本来是来源于Legein(说)。对逻格斯必须从“说”的角度去理解,换言之,对逻格斯更恰当的理解就是理解为“说”。“说”一般是指人“说”,但在原初的意义上,Legein并不限于人“说”,也包括自然“说”、万物“说”。因此,这“说”是万物的显现方式和根据。逻格斯在自己的言说中呈现出来。逻格斯是永恒存在的,因为自然的涌现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逻格斯是超越于时间性的存在,因此也就是“一”,也就是“无”。在这一点上同老庄的道是相类似的。

既然是作为一种语言,就离不开说话,那么自然作为语言是如何说话的呢?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之“说”,是无声之“说”。语言的“说”,是“令”、“让”,令物到来,让世界到来。此“令”或“让”就是“召唤”,这个“召唤”是“寂静之音”(das Geläaut der Stille)。海德格尔说:“语言说,语言作为寂静之音说……语言,即寂静之音,乃由区分之自行发生而成其为语言。语言作为世界和物之自行发生的区分而成其本性。”[9]这里的“区分”是存在之展开,也即是自然的涌现。语言就是自然无声的自行发生。物和世界在静默中展开,寂静之中,让物物化,让世界世界化。

老子的“大音希声”和庄子的“天籁”,完全可以与海德格尔的“寂静之音”相互参照。老子曰:“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第四十章》)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到之者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老子的“大音希声”是“道”之无声展开,它寂静无声,不是分音节的人言。庄子在《天地》中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此处的“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即是老子所谓的“大音希声”。庄子讲的“天籁”也同样是天的声音,是自然的话语。这些“天籁”之音,“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天运》)篇中描写咸池之乐之所以美,就在于它奏出了宇宙之大音,传达了“天籁”的声音。当“调之以自然之命”,众乐齐奏而不见形迹,乐声播扬又不闻余音。此时此刻,从有声进入到无声之道的境界,欣赏者的心灵也随之达到了“无”的空灵,“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无言而心说”,这说明已完全融于天地之中,一切都消失了,于宁静之中倾听道的言说。

既然自然的语言是“寂静之音”,那么对它只能保持沉默。此沉默是对沉默的沉默,但是“谁能够径直对沉默保持沉默呢?”[10]事实上,海德格尔没有闭口不语,老子和庄子也没有甘于缄口。保持沉默并非不言,而关键是要通过把可说的东西说清楚的途径,把不可说的东西彰显出来。这个不可说的东西就是自然之言、道之言。老庄之言并非书上那些言语或文字,而是“大音希声”、“天籁”,亦即海德格尔讲的“寂静之音”,是本真的道言,是沉默之言。“言无言,终身言,未尝言;终身不言,未尝不言。”(《寓言》)“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言非默,议有所极。”(《则阳》)我们就是要透过老子、庄子的话语,来领略他们那无边无际的沉默,此沉默需要我们去倾听,只有在倾听中才能感受到“寂静之音”的强烈震撼。

到这里,我们自然会对老子和庄子的虚静说有更深切的体会,道是宁静的,是无,体道的心灵也必须是虚静的、虚无的,即以虚静的心灵体验虚无之道。庄子认为道之美就在于道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本性。与大起大落的巅峰体验不同,庄子“同于大通”的“逍遥游”体验,是一种宁静、悠闲、恬淡的心理体验。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的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总的说来是主静的,用日本今道有信的话来说是显示了“东方的沉默”。对此,宗白华先生也有很深的体悟,在回答中国绘画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他说:

它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启示的境界是静的,因为顺着自然法则运行的宇宙是虽动而静的,与自然精神合一的人生也是虽动而静的。它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充满着生命的动——气韵生动。但因为自然是顺法则的(老、庄所谓道),画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静寂。就是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像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中,意境旷邈幽深。至于山水画如倪云林的一邱一壑,简之又简,譬如为道,损之又损,所得着的是一片空明中金刚不灭的精粹。它表现着无限的寂静,也同时表示着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11]

寂静、虚空是“自然最深最后的结构”,因为这个结构是最原始的,永恒存在着的,也是不可毁灭的,因而也才是万物的源泉,才是宇宙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用老庄的话来说就是“道”、“自然”、“虚无”,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万象皆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但这个空白不是真空,不是绝对的空无,乃是宇宙灵气往来之域,生命流动之处。此空白是静的,但却是动的根源。中国人的“空”、“无”、“虚”、“静”,充满了宇宙的灵气,“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送参寥师》)这正是中国艺术意境深远、境界高深的真谛所在。如常建的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唯闻钟磬声。

又如王维的两首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如此的静寂,如此的空灵,却又包含着无限的深意。沉默自行扩散蔓延,使诗人被一种庄严圣美的声音所震撼,这不正是来自于宇宙深处的“寂静之音”吗?

透过这些诗我们所体验到的,也正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宁静而灵动的心境。艺术语言所要传达的就是自然语言,它不是为了使生命喧闹,而是为了体验和感受富于诗情的寂静。

【注释】

[1]郭沫若:《今昔蒲剑·今昔集》,《沫若文集》卷十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54页。

[2]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05页。

[3]Heidegger,Basic Writings,Harper & amp;Row Publishers,1976,p.140.

[4]Heidegger,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Tübingen 1976,15.

[5]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Harper & amp;Row,Publishers,1982,p.92.

[6]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Harper & amp;Row,Publishers,1982,p.28.

[7]Heidegger,Basic Writings,Harper & amp;Row Publishers,1977,pp.330-331.

[8]克劳迪娅·克劳福德:《尼采语言理论的起源》,英文版,柏林德·格吕依特出版社1988年版,第197~198页。

[9]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Harper & amp;Row,Publishers,1982,p.30.

[10]Heidegger,On the Way to Language,Harper & amp;Row,Publishers,1982,p.152.

[1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1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