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庆历民言》

《庆历民言》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庆历民言》《庆历民言》共三十篇,李觏居家中,念及自己多年来在外求学,思虑的事情多,一心想求取功名,但又不如己愿,身心交瘁,既没有“立功”,也未“立言”,对于世间也没有做什么有益的事。依《礼记》上所说“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所以写下了三十篇短文,编辑成册,取名为《庆历民言》。李觏认为还要加强对官员的教育。李觏还对君王进行了劝勉。

六、《庆历民言》

《庆历民言》共三十篇,李觏居家中,念及自己多年来在外求学,思虑的事情多,一心想求取功名,但又不如己愿,身心交瘁,既没有“立功”,也未“立言”,对于世间也没有做什么有益的事。依《礼记》上所说“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所以写下了三十篇短文,编辑成册,取名为《庆历民言》。每篇的篇幅都很短小,长不过二三百字,短则只有数十字,且每篇都有一个两个字的标题,标示本篇的中心。李觏的这些文章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有感而发,涉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等诸多问题。写完了这些文章后,李觏又把这些文章寄给祖无择等友人观览,并得到了友人的好评。

政治方面,李觏提出君王要“开讳”,即要除去忌讳,广开言路,正视利害得失与生死存亡,鼓励群臣议论这些问题。李觏认为,如果君王听说死就不高兴,那么医生就不敢深究他的疾病;听说灭亡就发怒,那么群臣就不敢与他争论得与失的问题。人有了病不去医治就会死亡,国家不去纠正失误就会亡国。这是“讳死而速死,讳亡而速亡。”要“备乱”,因为“治之民思乱,乱之民思治”。所以“智者虑乱于治”。要“审奸”,奸诈之情还没有暴露出来,每天与他们在一起,也不会知道他们奸诈,况且欺盗奸诈隐藏在人心里,要想了解其奸其诈固然是不容易的。所以要仔细审视,早日明其“奸”,避免由此带来的祸患,更不要等到史臣写史时、将此人之“奸”写进了史书后,才知道此人之“奸”。其实,到那时人皆知其“奸”。要“防蔽”,作乱者往往在君王左右蒙蔽君王,“养君之欲,迎君之非,”总是不让君王知道危乱的真相。如果君王不能有效防止被蒙蔽,则可能会招致国家之动乱与危险。要“虑永”,亡国之君不是人人都是万恶不赦的,亡国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积累起来了,任何君王都没有了回天之力。君王应为后世计,作长远谋划,不应只着眼当下;不然,“祸不在身而在子孙。”要“谨听”,君王不免容易听信谗言,所以要谨慎小心地听取进言,明察谗言与忠谏,不然,“好谏而不慎,则奸臣进;恶谗而不察,则正人退。”此外,还要“慎令”、“厚农”、“正局”等。

军事方面。要“崇卫”,要忠于国家,就要不断地增强国家实力,而“力者,兵也,食也。权者,所以制兵食也。”而且要加强对于兵、食的管理,不然于国无益而有害,也许就会有陈胜、吴广起义之类的事发生。要“省盗”,“盗不能祸天下,而如天下之祸。”盗贼是人们的仇人,而仇不能报,则奸雄四起。其实防奸雄莫若除盗贼,“奸雄不得盗之资,则不敢起。”要“柬士”,天下有攻守,进攻时军队乘胜追击,虽怯犹勇,守备的军队虽勇犹怯,这样,就要收缴他们过多的经费,转移他们的资助,以此优待敢于以死而战的军队,使他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而后勇猛的士气就可恢复,军队就能打胜仗。要“储将”,“死生存亡在将,将之难也。”对将领的选拔要看他的实际指挥作战能力,决定重用与否,同时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克服“壮则思用,不用则聚而怨”的情况出现,以避免将领生叛乱之心。此外,还要防“敌患”,要防“南略”,还要注意国家的南北方的团结,不要因为地域之别或嫌隙而发生争端。

吏治方面,在用人上要”考能”,对于官员的选用不能只听其人之言。他们的言语不一定就是产自于内心,只有试之以事。如果他所办的事与他所说的话相一致,则任命他官职,然后给他俸禄,如此根据能力来任命,则天下“无旷官”。要“止幸”,“乱始于恩,怨始于幸。”如果用不肖者,则会令人生怨,宠幸不肖者则是官场的大忌。要“效实”,“官,名也。事,实也。有名而无实,天下之大患也。”对于官吏,要看其实绩,并逐级追究其责,县官的实绩如何,问之于郡;郡官的实绩如何,问之于各道;各道及朝中各部门实绩如何,问之于宰相。而对于宰相的实绩如何,则要考察天下现状与百姓的感受。这样层层落实,掌握官员的实际业绩,就可以做到根据实绩而用人。要“裁举”,“唯善能举其类,不善亦能举其类。”所以要求举人者一定要是贤人,不然不能举荐出贤人。在李觏看来,要求举荐贤才,还不如要求举荐贤才的人是贤者。举荐者不贤,则所举荐者也不贤,如果一个不贤者举荐十个不贤者,十个又举荐出百个,百个就举荐出了千个,那么所举荐出来的人都是不贤者。要“精课”,对于官员应严格考核,并做到“有功者升,有过者黜,无功无过者,职其旧”,并非看其所任官之时间长短,而是看其功绩如何;如果只看其任职时间,则如树木、牛马长大都可任之以官职。“三岁而进一官,是三岁而材一变乎?如此,则牛马走抑可以久而用之矣。”此外,在官吏的任用上,还要做到“远私”,不能有私心杂念,做到“懋节”,即要做到明赏罚,知礼义。

李觏认为还要加强对官员的教育。他提出“复教”,“人不教不善,不善则罪,罪则灾其亲,坠其祀,是身及家以不教坏也。”如果不重视对官员的教育,只重视对他们职务任免,没有通过学习就任用官职,那么他们所得的宠幸也就太多了。那么对于官员教什么?李觏提出“考原”,即教育官员一些基本的礼义知识,“盖有君臣、父子、夫妇、亲疏、长幼、贵贱、上下、爵赏、政事之议,是谓教之本也。”

李觏还对君王进行了劝勉。他希望君王“广意”,应该做到“升高居广,出外行远,明视达听,博览详问,亲贤临众,讲礼播乐”,要“朝听政,昼访问,夕修令”。君王还要广泛地参与享祭、祈祷等活动,还应出巡,深入民间了解情况。要“损欲”,因为“形同则性同,性同则情同”。圣人之形、性情都与普通人相同,人们常说的“众多欲而圣寡欲”,其实不是圣人之欲比众人少,而是圣人知道“其欲之生祸”。君王“恃四海之力,矜一人之智,以天地未足为长久,而不知智力非御祸之器也”。要明白“圣人寡欲,故能得所欲;众人多欲,以所欲奉他人”。所以君王要“能损上益下,与百姓偕乐”。要“本仁”,“彼仁者,爱善不爱恶,爱众不爱寡。”但世俗认为的“讳刑而忌戮”是“全安罪人”,并不是圣人所说的“仁”,“故明主持法以信,驭臣以威。信著则法行,威克则臣惧。法行臣惧,而后治可图也。”要明“天谕”,“畏天者昌,习天者亡”,所以圣明的君王要修身养德,君王的品德好了,灾难也会随之消失,也能“知天之明而德之益”。如果不明天之谕,一旦“上帝之怒,不足独当,下延众庶,上累庙社,甚可痛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