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删定易图序论》

《删定易图序论》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删定易图序论》李觏作《删定易图序论》,共六论。这是他在删节刘牧的《易数钩隐图》的基础上并对其批判而撰写成的。是宋初《易》学象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而李觏对此持批判态度。李觏认为“气”生万物,应以“气”来说明世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主要通过批驳刘牧把《河图》与《洛书》合二为一的不当做法而体现了李觏的哲学思想,李觏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四、《删定易图序论》

李觏作《删定易图序论》,共六论。这是他在删节刘牧的《易数钩隐图》的基础上并对其批判而撰写成的。

刘牧与李觏同时代,字先之,号长民。曾从学于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孙复。是宋初《易》学象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刘牧将《易》与《河图》《洛书》相附会,主张“象由数设”,以数为核心来解释卦象和物象,由此来说明整个世界。而李觏对此持批判态度。李觏认为“气”生万物,应以“气”来说明世界。李觏在《序论》的前言中简要地说明了他的写作目的,即通过对《易经》的阐释而使“人事修”和“王道明”。他说:“觏尝著《易论》13篇,援辅嗣(汉代王弼——笔者注)之注以解义,盖急乎天下国家之用,毫析幽微,所未暇也。”但世间研究《易》的人大多根据刘牧的图解,并且,对其解说一日更与一日不同,于是他自己也买来了一本刘牧的易图,读了之后感觉到图中重复部分很多。即使他的图解正确,但其内容也不出《河图》《洛书》《八卦》之内,况且刘牧的书“力穿凿以从傀异,考之破碎,鲜可信用”。李觏很担心刘牧的书会“诖误学子,坏坠世教”,于是删去其图仅留下了三分之一,即留下了《河图》《洛书》《八卦》部分。并在序论中对其进行了更正与详解。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主要通过批驳刘牧把《河图》与《洛书》合二为一的不当做法而体现了李觏的哲学思想,李觏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

“气”生万物。在李觏看来,世间万物与人类都是由气而生,“所谓生,言乎始也。”气则为万物之源。无形之气有阴阳之分,阳气轻且清则上浮而为天,阴气重且浊则下沉而为地,只有当阴阳二气相互交合,相互作用,才能生成人与万物,生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他说:

img14

易经中的八卦图

厥初太极之分,天以阳高于上,地以阴卑于下。天地之气,各亢所处,则五行万物何从而生?故初一则天气降于正北,次二则地气出于西南,次三则天气降于正东,次四则地气出于东南,次五则天气降于中央,次六则地气出于西北,次七则天气降于正西,次八则地气出于东北,次九则天气降于正南。天气虽降,地气虽出,而犹各居一位,未之会合,亦未能生五行矣!譬诸男未冠,女未笄,婚姻之礼未成,则可孕育之有哉?……夫物以阴阳二气之会而后有象,象而后有形。象者,胚胎是也;形者,耳目鼻口手足是也。《河图》之数,二气未会,而刘氏谓之象,悖矣!若夫,《洛书》之数,五位既合,则五行有象且有形矣……其实二者合而后能生,生则成矣……天降阳,地生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此理甚明白,岂有阳与阳合生阴哉?

李觏又认为,“《河图》之数,二气未合,品物未生,何所象乎?”而“《洛书》之数,五行成矣,万物作矣。”如果“天地不合”,则“万物不生”。“圣人既按《河图》有八方,将以八卦位焉。《洛书》有五行,将以八卦象焉。于是观阴、阳而设奇偶二画,观天、地、人而设上中下三位。纯阳为乾,取至健也;纯阴为坤,取至顺也。”但刘牧“不知画与位各一事也”。其实,“画者,譬诸人也;位者,人所处之地也。三画虽纯阳象天,而三位有天、地、人之别,何害也?上、中、下三位,譬如公也,卿、大夫也。奇偶二画,譬如君子也,小人也。公卿大夫皆君子盍有之矣,皆小人亦有之矣,或一君子而二小人,或一小人而二君子,犹行人之止传舍,何常之有?”

李觏还就“太极”与“虚一”问题做了探讨,他认为,在阴阳两仪之前,“太极”或“虚一”,作为“一气”,存在于宇宙之间,“天”为“阳”,“地”为“阴”,是一个相对立的两面,是“太极”的一仪,而“太极与虚一相当”,“虚一”为“气”,“太极”也是“气”,“太极”是在“天地之先”,“太极”含有“两仪”(阴阳),并由此而裂变,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并在此变化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世间万物。而刘牧以“天”为一,而不是以“太极”、“虚一”为一。李觏说:

究观《系辞》以四十九分而为二,以象两,则是虚一在两仪之前也。下文太极生两仪,则又太极在两仪之前。太极与虚一相当,则一非太极而何也!且其谓大衍后,天地之数,则太极不可配虚其一之位,此又不思之甚矣。作大衍之法,诚在数之后矣。然其所取象,固在数之先。所谓分而为二,以象两者也。盖有两仪,而后有数也。既可象两仪于数之先,岂不得配太极于两仪之上哉!若以一二三四便为两仪,则天非一地而已也。是知天地者,其体也!一二三四之类,其气也。苟虚一以象天一之气,而分四十九以象两仪之体,则是逸其末而劳其本,于义乖矣。……吾以为天地之先,强名太极,其言易有太极,谓有此名曰太极者耳,非谓太极便有形也。

李觏的这些思想颇具科学性,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做了科学而合理的解读。元、享、利、贞本是天道四时之象,而李觏从“气”是万物之始对此进行新的阐述,“元”为万物的开始,“亨”为万物的成长,“利”为万物赖以生存发展的条件,“贞”为万物的基本特征。他认为宇宙中的万物,动物如人、飞禽、走兽、虫豸、鳞介,植物如百谷、草木,等等,它们的生成、发展、死亡都是由于“气”的作用,没有“气”,也就没有宇宙里的万事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及消亡。李觏的这些解释初步揭示了事物的生成发展规律,显现他的科学智慧。他说:

或曰:敢问元亨利贞何谓也?

曰:大哉乎乾之四德也,而先儒解诂未能显阐,是使天道不大明,君子无所法。若夫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干物,读《易》者能言之矣。然所以始之,通之,宜之,干之,必有其状。窃尝论之曰:始者,其气也。通者,其形也。宜者,其命也。干者,其性也。走者得之以胎,飞者得之以卵,百谷草木得之以勾萌,此其始也。胎者不殰,卵者不殈,勾者以伸,萌者以出,此其通也。人有衣食,兽有山野,虫豸有陆,鳞介有水,此其宜也。坚者可破而不可软,炎者可灭而不可冷,流者不可使之止,植者不可使之行,此其干也。乾而不元,则物无以始,故女不孕也。元而不亨,则物无以通,故孕不育也。亨而不利,则物失其宜,故当视而盲,当听而聋也。利而不贞,则物不能干,故不孝不忠,为逆为恶也。是《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在李觏看来,“元亨利贞”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乾之元享利贞(乾之四德)可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同样可以解释人类社会现象,人们应效法“乾之德”,来治理天下,具体的办法就是制夫田、任妇功、轻税敛、恤刑罚,从而使百姓能够生存下去,此即是“元”;随之,则可成年、成亲、成才、成人(交际),此即是“亨”;再之,士农工商有其业,百官有其职,贤能者能居上位,不肖者居下位,此即是“利”;最后,用善不疑,除恶不悔,令必行,事必果,此即是“贞”。如是乾之四行,天下必能得到治理。他说:

唯君子为能法乾之德,而天下治矣!制夫田以饱之,任妇功以煖之,轻税敛以富之,恤刑罚以生之,此其元也。冠以成之,昏以亲之,讲学以材之,摈接以交之,此其亨也。四民有业,百官有职,能者居上,否者在下,此其利也。用善不复疑,去恶不复悔,令一出而不反,事一行而不改,此其贞也。是故《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李觏不仅认为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且还认为事物发展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吉”、“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之前,许多阴阳五行家认为“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他认为此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继之,他提出了“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的观点。由于金、木、水、火、土五行间是相互作用,体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则事物是相依相克且相互转化的。是吉是凶,关键在于使用,使用得当则是利,反之则是害,使用得其宜则吉,失其宜则凶。他说:

或曰:敢问五行相生则吉,相克则凶,信乎?

曰: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用之得其宜,则虽相克而吉;用之失其宜,则虽相生而凶。今夫水克于火,则燔烧可救;火克于金,则器械可铸;金克于木,则宫室可匠;木克于土,则萌芽可出;土克于水,则漂溢可防,是用之得其宜,虽相克而吉也。以水浸木则腐,以木入火则焚,以火加土则焦,以土埋金则鏉,以金投水则沉,是用之失其宜,虽相生而凶也。是以《太玄》之《赞》,决在昼夜,当昼则相克亦吉,当夜则相生亦凶。《玄告》曰:五生不相殄,五克不相逆,不相殄乃能相继也,不相逆乃能相治也。相继则父子之道也,相治则君臣之宝也。今夫父之于子,能食之弗能教之,则恩害于义也。君之于臣,能赏之,又能刑之,则威克厥爱也。恩害义则家法乱,威克爱则国事修。吾故曰:“相生未必吉,相克未必凶”也。

同时,李觏还提出了吉凶由人的观点。他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思想。在李觏看来,人受命于天,得天之灵气,人有人伦,因而人有异于其他动物;人能耕,能种,能养;能守法,能足用,故而礼成;所以人为贵,所以“释人事而责天道”是不可取,有违《易》之教人宗旨。不可盲目相信天命鬼神,不得为鄙儒、相士、巫人所愚弄,《易》告诉我们的是“吉凶由人”。知道了这一点,则“道明而君道成”。他说:

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人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驩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六畜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是以以民之法,足民之用,而命行矣;导民以学,节民以礼,而性成矣。则是圣人为天之所为也。《系辞》曰:‘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由此观之,吉凶由人,乃《易》之教也……若夫释人事而责天道,斯孔子所罕言……后之儒生,非史非巫,而言称运命,矫举经籍,以缘饰邪说,谓存亡得丧,一出自然,其听之者亦已荒矣……则《易》道明而君道成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