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仁”的思想统率一切

以“仁”的思想统率一切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以“仁”的思想统率一切仁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统率地位,贯穿于各个方面,诸如义、礼、(知)智、信等均是仁的表现形式。所以孔子认为,“仁”是一切美德的总称,内容极为丰富。“克己”就是以“仁”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礼”仍然被涵盖在“仁”的范围之中,以“仁”作保证。“仁者”达到了最高的思想境界,因此不会有任何担忧,能像山一样伟岸、恒久。

2.以“仁”的思想统率一切

仁在先秦儒家思想体系中处于统率地位,贯穿于各个方面,诸如义、礼、(知)智、信等均是仁的表现形式。孔子所倡导的各种伦理道德品质都与“仁”相联系,或者说都要靠“仁”的精神来维系。

由“仁”的这一本质内涵向外拓展可以引申出人的许多美德。所以孔子认为,“仁”是一切美德的总称,内容极为丰富。他指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7)又指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38)意谓子女对父母之“孝”与弟弟对兄长之“悌”,是“为仁”的根本。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引者)于天下为仁矣。”(3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40)这里讲的孝、悌、恭、敬、忠、宽、信、敏、惠等美德,是“仁”在人的道德行为上的表现。孔子还指出:“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41)“爱”“亲”与“敬”“信”等美德,是“仁”在人的道德感情上的表现。“刚、毅、木(质朴)、讷(言语不轻易出口),近仁”。“仁者,其言也讱”(42)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伪善面色),鲜矣仁”(43)。刚、毅、木、讷、讱等美德,是仁在人的语言仪表上的表现。除此而外,人还有其他美德,如: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44)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5)

……仁者不忧(46)

……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47)

当仁不让于师。(48)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9)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50)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1)

……

在这里,“礼”“乐”“智”“勇”“不忧”“静”“寿”“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杀身成仁”等德目,都是“仁”的从属义。仁是全部德性的总称,而不专指某一具体的德。《论语》中孔子列出的众多德性,如孝、悌、忠、恭、宽、信、敏、惠、毅、刚、爱人、立人、好人等等,全是仁的表现,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涵盖仁的全体。可见,孔子以“仁”为核心而建构的道德范畴体系,既包括有人的认知心理、语言仪表、道德感情、行为动机等主观因素,也包含有人的道德行为的客观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这是孔子对“仁”的广义性的说明。

img104

颜渊

img105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img106

卫灵公

img107

子罕画像砖

从“仁”与“礼”的关系来看,“礼”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内涵,具有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习惯法性质,构成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孔子看来,这种行为准则的执行和维护,必须以“仁”的精神境界作保证。他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看起来“复礼”是“天下归仁”的前提,但“复礼”又必须以“克己”为前提。“克己”就是以“仁”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礼”仍然被涵盖在“仁”的范围之中,以“仁”作保证。这一点,他在《八佾》中讲得很明确:“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与此相呼应,在《阳货》篇中,他又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说明,不具备“仁”的精神,“礼”“乐”的形式就会丧失意义。

“智”是与“仁”几乎相等的品质,但它却是以“仁”为前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智),子曰:“知人。”(52)从二者的逻辑关系看,“爱人”必须“知人”,而“知人”才能做到“爱人”,“爱人”是根本,也是目的。所以在《里仁》中他强调:“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在《卫灵公》中他又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至于其他方面,如在《学而》中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几项虽然并列,却说明与“仁”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同篇有子所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知”(智)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是认识和把握“仁”所不可或缺的。孔子常常将“仁”和“知”(智)连用。“仁者”达到了最高的思想境界,因此不会有任何担忧,能像山一样伟岸、恒久。“智者”理性地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衡量、判断,因此不会感到迷惑,而且拥有像水那样流动不息、只争朝夕的品质(53)

img108

刘宝楠:《论语正义》

仁者关心的问题是人类的生存处境、人类命运、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总体性的问题,他们始终密切注视着社会上的一切行为是否违背人类的终极目标,背离了大方向。智者更倾向于竭尽才智,完成社会的具体使命,解决人类面临的现实难题,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仁”与“知”构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义”是君子素质的重要内涵。所谓“义”,就是指道义、正义。春秋时期,战争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在这个时候,孔子强调道义、正义也是有感而发、应时而生的。孔子指出,君子重视的是道义、正义,小人重视的是利益(54),君子在获得利益时,应该想一想是否是通过正当方式取得的应得之物,即“见得思义”(55)。对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财富、地位,孔子是不会接受的。他还指出,国家政治黑暗时,个人的富贵是一件可耻的事情(56)。对于君子,道义是根本的,君子永远把道义摆在重要位置(57)。“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普救天下,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8),君子不仅自己要“见得思义”,还要将“义”这种品质在百姓中加以推广(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