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这句脍炙人口的古希腊名言,也许是最为简洁而精辟地揭示了哲学的奥秘———从人自身去破解哲学。而在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概念世界”中,则构成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思维本性而形成的人的特有的世界。

一、哲学与“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脍炙人口的古希腊名言,也许是最为简洁而精辟地揭示了哲学的奥秘———从人自身去破解哲学。

在人类已知的世界中,人类自己是最奇特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认识自我的本性、唯一能够认识自我的存在物”,“认识自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集中表现,并突出地表明人是一种自觉自为的存在物”。[1]

人在“我”的自我意识中,将人与世界把握为“关系”性的存在,又把世界(包括人自身)视为“对象”性的存在,从而进行认识的和实践的“对象性”活动,并在各种各样的“对象”性活动中,把世界变成对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现实。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在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人类既要“外向”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又要“内向”地认识自我的“本性”。然而,人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在最终的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解释和说明外部世界,而是为了掌握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来实现人自己的目的;人们认识自我的“本性”,从根本上说,也不是为了把玩或欣赏自己的奇异之处,而是为了合乎“本性”地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人类的一切探索,包括哲学探索,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探索。

由于人类的哲学思维不是“构成思想”的思想维度,而是“反思思想”的思想维度,所以,虽然古往今来的哲学探索也总是在“对象”性的认识活动中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但这种探寻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却均在人自身。“哲学对世界的认识实际不过就是对人自己的认识,它是通过对世界的认识以理解人自身的存在及其活动的性质、意义和价值的”,“所以,在哲学史上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哲学是怎样理解人的,它也就怎样去理解世界;哲学关于世界的那些观点,从本质上说,表现的同时就是人对自身的看法”。[2]

从直接表达的理论内容上看,最初的哲学总是在寻求“万物的统一性”,并把“水”、“火”、“原子”等等视为“万物所由来”和“万物所复归”的“始基”、“基质”或“本原”。然而,只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哲学为什么要寻求“万物的统一性”?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人类的文化越往后发展,这种内向观察就变得越加显著”。“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他还具体地指出:“希腊哲学在其最初各阶段上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宇宙学明显地支配着哲学研究的所有其他分支。然而,希腊精神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正是在于,几乎每一个思想家都是同时代表着一种新的普遍的思想类型。在米利都学派的物理哲学之后,毕达哥拉斯派发现了数学哲学,埃利亚派思想家最早表达了一个逻辑哲学的理想。赫拉克利特则站在宇宙学思想与人类学思想的分界线上。虽然他仍然像一个自然哲学家那样说话,并且属于‘古代自然哲学家’,然而他确信,不先研究人的秘密而想洞察自然的秘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想把握实在并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就必须把自我反省的要求付诸实现。因此对赫拉克利特来说,可以用两个字概括他的全部哲学:‘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3]

在总结以往的全部哲学发展的基础上,恩格斯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近代哲学自觉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这标志着哲学更为直接地从人出发去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在论述“哲学的思维方式”时,我们曾经提出,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思维”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反思”。这就是说,近代以来的哲学,已经自觉地从人出发去思考哲学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中,更为明确地从“主体”出发去反思全部哲学问题。而在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概念世界”中,则构成了人类按照自己的思维本性而形成的人的特有的世界。在黑格尔看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既是人类思维本性的实现,也是人类思维所自觉到的“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体系,因此,人不断地把概念变成目的性要求,,给自己构成不断更新的世界图景,并把这种“善”的要求“通过扬弃外部世界的各个规定来使自己获得具有外部现实性形式的实在性”。[5]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费尔巴哈,为了反对黑格尔把人抽象为“逻辑”,曾经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出发点的“人本学”,试图找到一条“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但是,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在评论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对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须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这个超出费尔巴哈而进一步发展费尔巴哈观点的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6]

在马克思看来,“概念”并不是“无人身的理性”,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即:概念既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规律性认识的结晶,又是实践主体对实践客体的目的性要求的体现,因而“概念”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在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以实践范畴去扬弃全部传统哲学中的“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客体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的抽象对立,而且把实践活动本身视为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根据,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去解决全部哲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