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明王朝乌云盖,朗朗乾坤丑君王

大明王朝乌云盖,朗朗乾坤丑君王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大明王朝乌云盖,朗朗乾坤丑君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取得长治久安,延续朱家万世江山,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变革或创新。锦衣卫被授予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直接听命于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之时,阁臣又被授予票拟之权。其中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成为皇权的无形延伸。

1.大明王朝乌云盖,朗朗乾坤丑君王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草根皇帝,朱元璋在很多地方不得不仿效其前辈刘邦。他与刘邦都是从一介平民,历经艰辛,排除万难,才成为九五之尊的。

历代开国之君,都有所作为,并且为王朝的稳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朱元璋虽是草莽出身,却也经历了元末的农民起义,最终掌握了统治天下的要诀。唐太宗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朱元璋作为皇帝,为再造盛世王朝,必然要借鉴汉唐的治国经验。

汉承秦制、唐继隋制并非只是完全模仿,而是经过改弦更张,才创造了汉唐盛世。明朝的制度也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维护新建立的王朝。为了取得长治久安,延续朱家万世江山,朱元璋及其继任者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进行了变革或创新

他们在行政上的改动最大。自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以来,丞相之职就一直保留。虽然历经各朝各代,丞相的称谓有所变化,却依然保有其职。隋唐时期,设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的三省六部中,三省长官都可以称丞相。隋唐制度多被后世沿用,直到元朝,改中央三省为中书省,地方行政机构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才形成了中国如今行政区域划分的雏形。

在明朝初期,依然以中书省总揽全国事务,分置左右丞相。丞相的权力过大,与皇权存在很多摩擦,很容易导致统治不稳。朱元璋起初以李善长为左丞相,徐达为右丞相,一文一武相得益彰。之后李善长隐退,徐达长时间出征在外,继任丞相的胡惟庸逐渐成为权倾朝野的大人物。随着胡惟庸权力的扩张,相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日渐明显。朱元璋为人谨慎,猜忌心强,见大权旁落,必然会对胡惟庸动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忤逆、培植朋党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并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取消了丞相之职。本来由中书省承担的政务分摊到六部,并提高了六部的品秩。将相权一分为六,皇帝就更容易掌控朝局,加强皇权的集权程度。

行省长官,总揽地方上的军政、民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成为朝廷不得不防备的一大隐患。有鉴于此,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了行省。朝廷将行省之权一分为三,分别设立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的承宣布政使司、监察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在地方上进一步分权,就更有利于皇帝一人的统御。

在监察司法方面,又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中央有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刑部共同理刑,合称三法司。三法司的建制,被清朝所沿用,在司法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为了提高监察力度,中央仿照六部建制,设立了六科给事中,负责稽查各部。

在军事建制上,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将其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每个都督府设左、右都督,负责管理京师和地方卫所、都指挥使司。都督府只是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而无权调遣军队。兵部有调兵遣将之权,却没有直接统率军队的权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掣肘,便不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这与北宋政府设三行统领禁军和枢密院相互牵制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处。

经过行政、监察司法、军事三方面的改革,明朝的统治已经稳固。朱元璋并不满足于仅仅稳固统治,还要实现皇权高度集中。为了实现这个梦寐以求的宏愿,朱元璋及其继任者逐步制定了很多超越前人的制度。

首先建立锦衣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将负责警卫事务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锦衣卫被授予侦查、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大权,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是明朝建立的一个正式的特务机构,有一定建制和人力配置,可以不避皇亲国戚,也可不公开审讯,对一切威胁到皇权的人进行打击。朱元璋通过锦衣卫,可以知道臣下私下里吟了哪首诗,可以知道臣下的喜怒形色,令明朝臣民不寒而栗。在朱元璋设立锦衣卫后,明成祖朱棣又设立东厂,明宪宗朱见深设立西厂,明武宗朱厚照设立内行厂,从而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厂卫制度。

中国古代的特务机构,在明朝达到了顶峰。厂卫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大大地增强了皇权。自古君王统御臣下,都需要恩威并施,才能显露成效。皇帝一人无法独揽天下权力,更不能以一人之力统御天下,必须假手于他人,实现科学分权。对于统御臣下的方式和方法,自古都是刚柔相济。明朝君主废弃柔性的一面,建立特务机构,以强权威逼来实现对臣下的统御。这除了标榜明朝统治者的未雨绸缪之外,更暴露了他们内心的虚弱无力。

其次建立内阁制度。因为丞相的职位被废除,本来由丞相承担的繁重政务一下子压到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便仿效宋朝制度,挑选品秩低而有才学的文人充当殿阁大学士。有了这些饱学之士的相助,皇帝不仅可以随时向他们询问不清楚的政务,还能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部分政务。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阁臣又被授予机务,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度。

宣宗朱瞻基之时,阁臣又被授予票拟之权。阁臣的票拟之权就是帮助皇帝首先批阅外廷臣工的奏章疏表,然后将打好的草稿贴于奏疏上一同进呈给皇帝。票拟就是提前为皇帝处理了政务。皇帝可以根据阁臣的票拟,再进行斟酌,如无异议可以批红。

票拟制度形成后,内阁首辅的地位逐渐突显。内阁首辅握有票拟的权力,不同于其他阁臣。加之明朝皇帝逐渐懈怠政务,阁臣的权力逐渐增大,不利于皇权的稳固。为了制衡权力变大的内阁,明朝统治者又授予司礼监批朱的权力。

明代有外三监,包括国子监、钦天监、上林苑监。内廷有十二监,分别为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其中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成为皇权的无形延伸。司礼监以掌印太监为首,下设秉笔太监数人,首席秉笔太监主管东厂、诏狱等特务机构。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在明宣宗朱瞻基的时候,被授予批朱的权力。朝廷所有奏章,经内阁票拟之后,送交皇帝。而实际上,所有进呈的奏章都要经过司礼监分类,被挑选之后才送到皇帝面前。司礼监有代皇帝批朱的权力,形同皇帝统御天下。只不过经批朱的奏章,还得经过内阁及下属机构进行审查,然后才草诏下发。

内阁的票拟与司礼监的批朱形成了内外相制的态势,保障了皇权的稳固。在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出现了曾任司礼监的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人物,也出现了像张居正这样让人望而生畏的内阁首辅。这些权倾朝野的人物并没有影响到皇权,也没有威胁到明朝的统治。昏聩的皇帝在大明朝照样能安享太平,平稳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明朝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让整个王朝上空不禁遮上了乌云。在看似无懈可击的制度下,却塑造了令人嗤之以鼻的明朝帝王。开国皇帝朱元璋成为弑杀的代名词,将大明王朝首先拉入了内部的争斗。

明太祖朱元璋,只因太子朱标生性懦弱仁慈,便对强势的臣下痛下毒手。李善长身为朱元璋的同乡,久居要职,甚至在一段时间内握有丞相之权。李善长的精明让朱元璋甚为担忧,从而触犯了朱元璋内心忍耐的底线。朱元璋顾及诛杀老臣的不良影响,便派臣属劝说李善长致仕,提前退出官场。李善长也知道自己要想保住余生的富贵,必须向朱元璋低头,最终选择了返回故里,做个富家翁。

李善长也为自己留下了致命的隐患,那就是举荐了怀有巨大野心的胡惟庸。胡惟庸曾经有贿赂李善长,求得官运亨通的事实。自李善长致仕回乡后,胡惟庸一路高升,跃居丞相之位。徐达、刘伯温等老臣不屑与胡惟庸为伍,在胡惟庸强势的压力下,不得不淡出政治权力的中心。朱元璋最为担忧的就是臣下权力过大,影响皇权的稳固。胡惟庸极度膨胀的野心使其放松了对朱元璋的戒备,最终不免成为朱元璋宰杀的羔羊。

为了给儿子朱标铺平道路,像胡惟庸这样的权臣绝对不能留。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胡惟庸诛杀,并对朝臣进行了一番大清洗。已经致仕的李善长也没有逃脱株连的命运,成为朱元璋稳定皇权的垫脚石。朱元璋诛杀文臣意在警告武将,只不过顾及天下初定,仍需要武将镇抚,才没有对武将动手。

等到中原平定、统治稳定之后,朱元璋便对功高震主的武将伸出了魔爪。徐达既是开国功臣,又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娶了徐达的女儿为妻,也决定了大明帝国必然朝着另一个方向走下去。传说徐达受伤,本来已经见好,只因朱元璋存心加害,以白马汗擦拭徐达伤口,导致徐达暴亡。朱元璋也许心怀愧疚,对徐达的女儿和朱棣恩典隆重,格外重视。

大将蓝玉对元军残部进行了纵深打击,使漠北元军残部再无反击能力。建立万世功绩的武将往往都希望延续自己的富贵,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他们以自己的功绩来向君王邀功。蓝玉就是这样的武将,他无形中触怒了朱元璋。等蓝玉恶行昭彰之时,朱元璋便对蓝玉进行了无情的诛杀。

蓝玉被杀牵连甚广,很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受到牵连,影响了明朝固有的军事实力。为了镇守各地,特别是北部的边防,朱元璋采取了大封亲子为藩王的举措。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在原来的元大都,也就是如今的北京。朱元璋的特别重视,让朱棣不甘心做一个藩王。特别是太子朱标去世后,朱棣觊觎皇位的野心更加膨胀。

朱元璋纵然杀尽功臣,为太子朱标扫清道路,却没有机会让朱标登上皇位。朱标去世,让朱元璋伤痛不已。朱元璋已经老迈,在心力交瘁之余斟酌继承人人选问题成为朱元璋最不想面对的事情。从感情上来说,朱元璋深爱长子朱标,如今朱标已死,必然延及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从才智上考虑,朱元璋更加中意四子朱棣。朱元璋面对继承人的选择,左右摇摆,让朱棣更加按捺不住。

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了同样仁慈的朱允炆,而没有选择雄才大略的朱棣。等朱允炆登基为帝,朱棣作为皇叔镇守北京,成为威胁中央的最大藩王。在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怂恿谋划下,朱允炆开始了削藩行动。对于削藩的举动,朱允炆本来有西汉削藩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施行起来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西汉开国君主刘邦,施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分封了大批的子嗣为藩王。等到汉景帝的时候,吴王刘濞率领六个诸侯国发起叛乱,妄图取代汉景帝。幸好太尉周亚夫力挽狂澜,才平定了“七国之乱”。这一切皆因行事操之过急。汉武帝吸取教训,采纳了主父偃的计谋,以“推恩令”、“左官律”、“附益之法”等逐渐地实现了削藩的目的。

朱允炆就是犯了汉景帝操之过急的错误,才招致了各藩王的反感和叛逆之心。朱棣知道由一个藩王推翻中央政权的先例几乎没有,为求成功就得出其不意。除了在北京招兵买马,暗自练兵,朱棣还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朱允炆削藩取得初步成效之时,正是众多藩王蓄意谋反之日。

朱棣将朱允炆打击的藩王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谋反阵营。做大事者,除了能隐藏自己的锋芒,还需要最佳的表演艺术。在朱允炆派出使者刺探燕王朱棣的举动时,朱棣可以放低身份,装疯卖傻蒙骗使者。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自我作践的藩王,将来能够成为大明王朝备受争议的君主呢?

经过周密的策划,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攻下了金陵。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为明初最大的悬案。三宝太监郑和奉命几次下西洋,其中一个使命就是寻找失踪的朱允炆。朱棣登上皇位,仿效其父朱元璋,杀掉了许多朝臣。一代名士方孝孺竟然被诛杀了十族,罪及门生。

金陵虽然被攻下,朱棣的皇帝宝座却坐得不顺心。在正统观念中,他始终是一个篡位的君主。金陵作为明初的国都,是父亲朱元璋、侄子建文帝主宰天下的地方,也是令朱棣惊魂未定的祸城。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稳,朱棣决定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城,定北京(当时称顺天府)为国都。经过将近20年的时间,北京城终于落成,朱棣正式将国都迁往北京。然而在明朝的行政设置上,朱棣并没有裁撤金陵的职官机构,而是保有南京、北京两套中央统治机构。

明成祖迁都北京,意在以天子戍边,与元朝残余势力分置长城内外。在垂老的朱棣面前,同样面临着继承人的问题。其长子朱高炽为人仁慈随和,深得诸臣子的拥戴,而次子朱高煦随军征战,颇得朱棣的赏识。在靖难之役中,朱棣轻许诺言,答应将朱高煦立为太子,在夺得皇位后,又出尔反尔。在继承人争夺的过程中,皇孙朱瞻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聪明睿智,深得朱棣的喜爱。在解缙等人的劝说下,朱棣为了将皇位传给圣孙朱瞻基,最终将朱高炽立为太子。朱高炽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他只做了九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

仁宗皇帝的儿子朱瞻基继承大统,是为宣宗皇帝。朱瞻基对明朝行政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使影响明朝命运的内阁机制和司礼监批朱成为常制。只可惜宣宗朱瞻基在位仅仅10年,38岁时就驾崩了。宣宗的长子朱祁镇才九岁,以幼冲之年继承皇位,是为英宗皇帝。英宗皇帝的即位,彻底改变了明朝的统治状态。

仁宗、宣宗都立志于修身养民,使国富民强。对于远居漠北的鞑靼、瓦剌(元军残部一分为二,分别为鞑靼、瓦剌),除了太祖、成祖曾有过规模庞大的军事行动,仁宗与宣宗都极力主张少动兵戈,增强国内实力,恰似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英宗承四代积蓄,便动了征伐漠北的念头。汉武帝也是在未成年时继承皇位,却拥有雄才大略,将北方匈奴驱逐。而英宗心中有汉武帝的大志,却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可谓志大才疏,难成大事。

在幼年的生活中,陪伴在英宗身边的人多为太监,其中王振就是最受宠的一个。王振极力迎合英宗出征的欲望,并怂恿英宗亲征,不幸中了瓦剌也先的计谋,酿成了土木堡之变。英宗由九五之尊一下子成为瓦剌的阶下囚,可谓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英宗被囚禁在瓦剌之时,他的弟弟朱祁钰却在群臣的拥戴下做了皇帝,史称景泰帝。

太后与于谦等人拥戴朱祁钰为帝,意在断了瓦剌要挟的念头。这就是仿效春秋时期公子目夷营救宋襄公的故事,并非真的让英宗朱祁镇退位。瓦剌见在朱祁镇身上得不到好处,最后不得不放回朱祁镇。可是景泰帝朱祁钰却不想退位,便尊哥哥朱祁镇为太上皇。备受苦难的英宗朱祁镇虽然愤愤不平,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忍受屈辱,待机而动。

经过七年的等待,景泰帝朱祁钰病危之时,朱祁镇才被再次拥立为帝,改年号为天顺。朱祁镇命运多舛,其子朱见深更是吃尽了苦头。朱见深由太子贬为亲王,受尽了羞辱,幸有一位姓万的宫女陪伴。朱见深就是之后的明宪宗,年号为成化,而这个姓万的宫女就是后来为恶后宫的万贵妃。

在成化年间,出了很多鼎鼎大名的才子,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王阳明。与王阳明同生在成化年间的才子还有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仇英等,而与王阳明互为表里的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唐伯虎。

大明王朝纵然乌云遮盖,大明皇帝纵然丑态百出,却仍然无法掩饰诸多才俊竞自由。这些脱缰的野马冲破了牢笼,开始踏出他们青春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