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开宗明义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与号虽然有差别,但都是表达“天意”的。董仲舒主张“深察名号”,目的在论证封建宗法秩序的合理性,而不在于探求新的知识。他在《深察名号》中着重阐述他对封建等级名分的看法。士这一名号意味着职责是办理上级交付的具体事务,而不参与教化人民。

第四节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开宗明义说:“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懂得分辨什么是大事是治天下的开端,而要分辨什么是大事必须深察事物的名号。很清楚,董仲舒认为研究名号的问题关系着治天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他依据《公羊传》的观点,认为《春秋》的真正意义在于正名。孔子之所以作《春秋》,是要奉天正名。他写道:“孔子曰:‘吾因其行事而加乎王心焉。’以为见之空言,不如行事博深切明。”(《春秋繁露·俞序》)孔子作《春秋》是通过历史事实使后人认识正名的重要性。

董仲舒的正名论包含着某些逻辑思想,这是次要的;又包含着通过名号通晓天命的神学思想,这是主要的,是他的正名论的本质。

先来叙述董仲舒正名论涉及的逻辑思想。他说:“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名者,圣人之所以真物也。名之为言真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仅从这个论断来看,他认为名来源于真实,不反映真实的就不能作为事物的名。有了能够“真物”的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清楚了。他按照《公羊传》的观点从《春秋》中举出一个例子,说明名必须“真物”。《春秋》僖公十六年记载:“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解释这个记载说:“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是月者何?仅逮是月也。……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这就是说,《春秋》的这条记载忠实、准确地描述了人们认识的程序。董仲舒认为这是以名“真物”的一个范例,并推论说:“《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故名陨石则后其五,言退鹢则先其六。圣人之谨于正名如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董仲舒强调名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又注意到概念的种属区别。不过,这些基础的逻辑思想都是前人早已提出过的。董仲舒在此没有什么创新,而且他在进一步论证时又走向了神学。在他看来,确定“是非”的标准是“逆顺”,确定“逆顺”的标准是“名号”,而确定“名号”的标准则是所谓“天意”。名与号虽然有差别,但都是表达“天意”的。归根到底,名号反映的是“天意”。既说名号是“真物”(反映事物的真实)的,又说名号反映“天意”,这就存在着矛盾。但在董仲舒本人看来,两种说法并没有矛盾,因为他认为事物的真实情况是“天意”的体现,因而“真物”也就是表达“天意”。所以,他又说:“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上)强调从“天人合一”角度去理解,才能抓住他的正名论的本质。

董仲舒主张“深察名号”,目的在论证封建宗法秩序的合理性,而不在于探求新的知识。他在《深察名号》中着重阐述他对封建等级名分的看法。他认为,天子、诸侯、大夫、士、民各个等级秩序是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的,因为这些名号本身就体现着“天意”。天子这一名号意味着受命之君是“天意”的代表,应该视天如父,以孝道事天。诸侯这一名号意味着应该侍奉天子。大夫这一名号意味着应该注重忠信仁义。士这一名号意味着职责是办理上级交付的具体事务,而不参与教化人民。民这一称号意味着冥顽不灵,只能做被教化的对象。由此可见,对封建主义等级制度这样从语义上加以牵强的解释,便纳入了“天意”的框架。

“天意”与统治者的意志又是什么关系呢?董仲舒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名则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古之圣人,img109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就是说,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名”)是圣人依据天意制定的。它是统治者的意志,同时也是“天意”。这样,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就被抬高到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的地位。“欲审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诘其名实,观其离合,则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谰已。”(同上)总之,凡符合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的思想、言论、行为都被确定为是和善,凡背离封建伦理纲常、仁义道德的思想、言论、行为都被定为非和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