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和黄老刑名思想,形成了一个儒学的新体系,在儒学演变历史上是一次大的变化。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对先秦诸子学说而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一股巨大的回流。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董仲舒学说的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和黄老刑名思想,形成了一个儒学的新体系,在儒学演变历史上是一次大的变化。关于董仲舒如何吸取诸家思想,需要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孟子说“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绝对排斥霸道。董仲舒则说:“《春秋》之道,大得之则以王,小得之则以霸。故曾子、子石盛美齐侯安诸侯,尊天子。霸王之道,皆本于仁。”(《春秋繁露·俞序》)认为王道固然体现了仁,霸道也体现了仁。教化固然重要,法制也不能不用。为了推行他的兼采王道和霸道的政治思想,他又利用阴阳五行说进行论证,从而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

在天人关系上,他以荀子提出的自然界的功能“不见其形而见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同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企图解决如何“知天”的问题。但他未能正确地回答这一问题,而是恢复了宗教神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歪曲利用当时一些自然科学成果,提出更加系统的宗教神学世界观——“天人感应”思想。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主宰人类社会,天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的灾异和祥瑞表示着对人们的谴责和嘉奖,人的行为(主要指帝王的行为、措施和宗教仪式)能够使天改变原来的安排。这种“天人感应”思想,历史上早已出现,却从来没有像董仲舒这样作过系统的论证。

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主旨。他继商周以来传统的天命论说:“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郊义》),“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受命之君,天命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又说:“天高其位而下其施,藏其形而见其光。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施,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故位尊而施仁,藏神而见光者,天之行也。”(《春秋繁露·离合根》)这是利用一般人所见到的自然之天的形象,把自然之天神秘化,使之具有尊贵、仁爱、神奇的性质,用神灵之天来代替自然之天。他又说:“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董仲舒承认“仁”是最高道德原则,但又认为“仁”是天的意志,甚至说“仁”就等于天。这样就把道德原则说成是来源于神灵的“天”。

使阴阳五行伦理化,这是“天人感应”说的重要内容。《春秋繁露》的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卷的20多篇文章反复讨论阴阳五行,所包含的观点约有五端:①阴阳五行从属于天,体现着天的意志。②阴阳消息形成四时。③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比相生而间相胜”(《春秋繁露·五行相生》)。④把木、火、金、水、土与东南西北中五方和春夏秋冬四季以及四时相配。⑤赋予阴阳五行以伦理性质。

这些观念在先秦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都已出现,尤其是在《吕氏春秋》的“十二纪”中已作过系统的论述。董仲舒吸取这些观念,着重在阴阳五行的伦理化方面作出说明:

木受水,而火受木,土受火,金受土,水受金也。诸授之者,皆其父也。受之者,皆其子也。……是故木已生而火养之,金已死而水藏之。火乐木而养以阳,水克金而丧以阴,土之事天竭其忠。故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春秋繁露·五行之义》)

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元素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被歪曲附会成为父子、君臣关系,养生送死的孝道和竭力事君的忠道被强加于五行,也就是说,他把当时伦理的主要内容强加于自然界。董仲舒还进一步把仁、义、礼、智、信强加于五行。在《五行相生》篇,把五官与五行相比附,说司农、司马、司营、司徒、司寇五种官职取法于五行:司农尚仁,取法于木;司马尚智,取法于火;司营尚信,取法于土;司徒尚义,取法于金;司寇尚礼,取法于水。五官效法五行行事,便能和谐相顺。在《五行相胜》篇又说,五官中某一官职违背所效法的那一行的伦理要求,便要发生相克相逆的现象等。

阴阳本是两种自然现象,而董仲舒却提出“阳尊阴卑”“阳贵阴贱”(《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的说法,把人间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强加于阴阳,而且进一步发挥说:

阳气暖而阴气寒,阳气予而阴气夺,阳气仁而阴气戾,阳气宽而阴气急,阳气爱而阴气恶,阳气生而阴气杀。(《春秋繁露·王道通三》)

这样,阴阳两种气不仅具有寒暖的性质,而且具有予夺、仁戾、宽急、爱恶、生杀等意志和道德。显然,在这里阴阳也与五行一样被伦理化了。

为了论证神灵之天主宰人类社会,君主必须依照天意行事,董仲舒还提出“人副天数”的原理,认为人是天的副本或缩影,人的形体和精神都来源于天,与天相类似。

在精神方面,董仲舒同样将天与人的关系作了许多荒唐的比附。他说天有四季之气,而四季之气表现了天的喜怒哀乐。春气喜,夏气乐,秋气严,冬气哀。人得春气因而博爱容众,得夏气因而盛养乐生,得秋气而能立严成功,得冬气因而哀死悲恸。

“天人感应”说本来是古老的传统思想,在《诗》《书》《左传》《国语》所反映的商周思想中,这类材料很多。在春秋战国诸子争鸣时期,这种思想遭到很大冲击。在汉代封建统治强化和阴阳五行思想流行的背景下,董仲舒又恢复并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使之成为统治思想。对先秦诸子学说而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一股巨大的回流。它给封建皇权加上了一层天意的神圣色彩,后来又与谶纬迷信合流,其消极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也包含着一定的积极成就。哲学思想方面,“天人感应”说在承认天的主宰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强调“人受命于天,固超然于群生……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汉书·董仲舒传》)。这里发出的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哀叹,而是强调人的奋发有为。在政治思想方面,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监督政事、裁制君权的意义。他企图用天意来约束皇权,以天意监督政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