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河上本“生生”作“求生”,易順鼎曰:當作“生生之厚”,《文選·魏都賦》“生生之所常厚”,張載注引《老子》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謂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生生”,與七十一章“病病”詞例一律。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嚴可均曰:生生,各本作“求生”。

河上本“生生”作“求生”,易順鼎曰:當作“生生之厚”,《文選·魏都賦》“生生之所常厚”,張載注引《老子》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謂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足證古本原作“生生”,《淮南·精神訓》、《文選·鷦鷯賦》注、《容齋續筆》並引作“生生之厚”,皆其證。五十二章云:“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又其證之見於本書者矣。

蔣錫昌曰:易説是。“求生”當作“生生”。……《莊子·大宗師》“生生者不生”,蓋本老子。“生生”,與七十一章“病病”詞例一律。

古棣曰:帛書甲本有兩“也”字,乙本無後“也”字,乙本和甲本是屬於一個系統的傳本,少一個“也”字當是抄漏了。《後漢書·郎顗傳》引老子此文亦有兩“也”字;傅奕、范應元本前一個“也”作“者”。從語氣看,應有兩“也”字……。唯帛書甲本、乙本無“上”字。從《老子》文學角度看,從義理上看,無疑應有“上”字。《老子》是很注意整齊美、對稱美的。此章三個語法句,整齊規則,前後照應:“民之飢也”、“民之難治也”、“民之輕死也”相應爲文;“以其上食稅之多也”、“以其上之有爲也”、“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相應爲文;“是以飢”、“是以難治”、“是以輕死”相應爲文。按照帛書無“上”字,則破壞了《老子》文學的特色。

案:易謂河上本“求生”當作“生生”,且引五十章爲證,其説蓋是。彼章又云:“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帛書、范本及《文選》鮑昭《君子有所思行》引“生”並作“生生”,亦以“生生”屬辭,可補易、蔣之説。帛書“生生”咸作“求生”;竊謂“生生”及“求生”義甚近,五十章“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河上《注》曰:“[言人]所以動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事太厚。”河上公即以“求生活”解“生生”也;帛書及别本作“求生”,亦可並存。惟據各本考之,西漢時此文蓋有二源流,一作“生生”,一作“求生”。《文子·九守》、《淮南子·精神》用此文,皆作“生生”,想爾本系統同,此前一源流也。帛書作“求生”,河上本同,此另一源流也。其後,想爾本及王本二系統皆從之。傅本作“求生生”,則合二源流爲一者也。

二案:傅本“以其”下有“上”字,“以其上生生之厚”,與上文“以其上有以爲”句法一律。惟帛書二本皆無此“上”字,今各傳本亦多無此字,疑老子此文未必講求句法之一律也。古棣必欲從傅本,又於上文“以其上食税之多”必欲從通俗本;無視於古本及帛書本,悍甚。《老子》祖本未必如古所云,具“整齊美、對稱美”之“文學特色”也。

三案:傅、范本等“人之輕死”下俱有“者”字,“厚”下均有“也”字;帛書乙本“輕死”下有“也”字(甲本無),“厚”下亦並有“也”字,《文子》“厚”下亦有“也”字〔25〕,則傅、范本有來歷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