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此道者,不欲盈。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保此道者,不欲盈。言返此道者,不欲盈也。謂聖人如欲守有上述之道,惟在不欲盈也。然《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不新成。”諸本或作“而不成”者,或作“復成”者,皆不得其誼,而以意改之。歷來説紛紜,迄今莫衷一是。老子上句明説“保此道者不欲盈”,那怎麽這裏却又忽然説他主張求“新”求“成”了呢?……

保此道者,不欲盈。

畢沅曰:高誘《淮南子》注云:“保,本或作服。”

馬敍倫曰:莊本《淮南·道應訓》引“保”作“復”。

蔣錫昌曰:保、復、服三字同爲唇音,雖可通假,然應從莊本《淮南》作“復”。《説文》:“復,往來也。”……言返此道者,不欲盈也。

案:帛書二本“保”並作“葆”;葆,借爲保,《詩·大雅·崧高》“南土是保”,鄭《箋》曰:“保,守也,安也。”謂聖人如欲守有上述之道,惟在不欲盈也。第五章曰:“不如守中。”第三十七章曰:“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諸“守”字皆與“保”字同義;保道、守道,是老子習辭也。《文子·九守》用此文作“服”,高誘《淮南子》注引一本作“服”;服、復古通。竊疑西漢古本此文一本作“保”,一本作“服”;今賴帛書及《文子》,知古本有此不同。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俞樾曰:“不新成”三字,景龍碑作“復成”二字。然《淮南子·道應篇》引《老子》曰:“服此道者不欲盈,故能弊而不新成。”則古本如此。

易順鼎曰:“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淮南子·道應訓》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證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後人臆加。《文子·十守篇》作“是以蔽不新成”,亦後人所改。諸本或作“而不成”者,或作“復成”者,皆不得其誼,而以意改之。

張舜徽曰:末句河上、王弼本並作“故能蔽不新成”,今據《淮南子·道應篇》所引改正。“能弊而不新成”,乃道家戒盈求缺之恉。

楊丙安曰:此句主要的問題是在“不新成”三字上。歷來衆説紛紜,迄今莫衷一是。分歧有二,即王本與河上、帛書、傅本等作“不新成”或“不成”,吴澄主此説。而景龍本則無“不”字,且“新成”作“復成”,易順鼎主此説……。按易謂“不”乃“而”字之誤,或爲後人所加,並説《文子》與《淮南》所引均爲“後人所改”,此説似失武斷……。老子上句明説“保此道者不欲盈”,那怎麽這裏却又忽然説他主張求“新”求“成”了呢?……蓋老子之意不在求“新”,也不在求“成”,唯在處“敝”守缺而已。……老子之所以主張“不新成”,正因爲這種“新”必將轉化爲“敝”、“成”也必將轉化爲敗,……那他就不會教人去追求“新”、“成”……。

高明曰:帛書《老子》此文作“是以能敝而不成”,無“新”字;傅奕本經文與帛書同;景龍、遂州、司馬諸本雖誤作“能弊復成”,但也不作“新成”。足以説明《老子》原本即當如此,今本“新”字乃由後人妄增。

案:竊疑古本《老子》一本作“能敝而不成”,帛書乙本即此源流也(甲本有“成”字,缺“是以能敝而不”,惟以字數推計之,當爲六字之缺);一本作“能敝而不新”。敝而不成、敝而不新,取義相同,當如楊丙安所言“因爲這種‘新’必將轉化爲‘敝’、‘成’也必將轉化爲敗,那他就不會教人去追求‘新’、‘成’”,方苻合老氏思想矣。

二案:《文子·九守》作“弊不新成”,《淮南子·道應》引作“能弊而不新成”,則合二本“不新”“不成”爲一,讀作“不新、成”也。後人不明此義,或將“新、成”當“新成”一詞讀,如河上公:“不爲新成……新成者貴功名。”或易“新成”爲“復成”(新成、復成、義同,古棣已有説),又删“不”字,如想爾《注》曰:“故能改弊爲成耳。”皆未得老義矣。其後,學者或謂當作“能敝而新成”(易順鼎、高亨、蔣錫昌、盧育三、古棣、黄釗及陳鼓應),或謂當作“能敝而復新成”(馬敍倫),或謂當作“能敝而復成”(張松如、王垶),可謂歧途亡羊,愈失老義矣。今賴帛書,考知其源流及譌誤之痕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