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哲学史上朦胧的实践思想

欧洲哲学史上朦胧的实践思想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欧洲哲学史上朦胧的实践思想赫拉克利特的实践思想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设想,要认识自然,首先要有一个能使自然事物反映进来的通道,人的感觉器官就是这种通道。(欧洲哲学史编写组:《欧洲哲学史》,第33—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S1年版。

1.欧洲哲学史上朦胧的实践思想

(1)赫拉克利特的实践思想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便设想,要认识自然,首先要有一个能使自然事物反映进来的通道,人的感觉器官就是这种通道。“如果一切都变成了烟,鼻子就会把它们分辨出来。”(《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26页,商务印书馆,19S1年版。)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切都变成了味道、声音、色彩……那么舌头、耳朵、眼睛就能把它们分辨出来。事实上人有五官,而客观事物也正好具有五官所能感觉的各种属性,所以自然世界是可以通过感觉实践认知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在认识自然方面,视觉比听觉更重要:“眼睛是比较可靠的见证。”(同上,第26页。)也就是说,通过听觉实践和视觉实践都可以感知和认识自然事物,之所以视觉实践要比听觉实践更可靠,原因或许就在于“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吧,看来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是超越国界、世界通行的,想必赫拉克利特在这方面是有很多亲身感受的。但是,至少从理论逻辑上分析,眼见亦可为虚,而耳听亦可为实,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是会有这方面经历的。因此不可一概而论,拘泥于僵死的结论。

其实,最终判定虚和实的不是眼和耳,而是人的大脑,不要冤枉责怪眼和耳,眼和耳不过是收集、传导外界信息的侦察兵、通信员,或者如赫拉克利特所说是自然事物反映进来的通道,眼和耳不是法官,本身并不负责颜色的判定,该负责的是大脑,要怪就怪大脑。(有关感觉器官和大脑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关系,请参见本书上编第三篇《X与宇宙》的相关内容。)

(2)德谟克利特的实践思想

唯物主义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心灵感受外界物体“流射”出的和其原形相似的“影像”,由此便产生了感觉和思想。他认为感觉实践产生的是“暗昧的认识”,当这种暗昧的认识“不能再听,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的探求又要求精确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欧洲哲学史编写组:《欧洲哲学史》,第33—34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S1年版。)

德谟克利特对于感觉实践的认识比赫拉克利特进了一步,认为“暗昧”的感觉实践是不可靠的,是具有“不能再听,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的局限的,因此不能满足人的探求知识的需要,而作为“精致的工具”的理性认识则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德谟克利特明确提出了心灵(即理性认识)在感觉实践中的作用。感官和感觉对应,并与“暗昧的认识”相联系;而心灵和思想对应,并与“真理性的认识”相联系,这似乎已经区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认识阶段及其不同的特征。

但是“流射”、“影像”之说表明德谟克利特对于感觉实践的认识还是处于猜测和朦胧的层面,实际上物体并没有“流射”什么和其原形相似的“影像”,例如颜色、声音之类,物体只具有光波、声波等属性,物体能够“流射”的也顶多就是这种属性。而光波、声波和颜色、声音是两码事,不能混为一谈,颜色、声音是属人的,是人的感官和大脑在与物体的联系中创造出来的。(有关物的属性和人的关系问题请参见本书上编第三篇《X与宇宙》的相关内容。)

(3)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

亚里士多德描述了由感官实践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认为在实践过程中,不但人的理性起作用,而且非理性的东西,例如激情也起作用,但强调感官实践、感觉经验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先由个别的感官感觉到外界事物的特殊性质,如色、声、味、香等,进而通过公共的感觉认识到不同的性质,如运动、空间、时间等。“从经验所得许多要点使人产生对一类事物的普遍判断……在业务(一译“实践”——引者注)上看,似乎经验并不低于技术,甚至于有经验的人较之有理论而无经验的人更为成功。”(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2页,商务印书馆,19S3年版。)

亚里士多德虽然是哲学大家,具有极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一点在《形而上学》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但他还是非常强调感觉实践中的“经验”的重要作用。其实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的有实践经验的人比徒有空洞理论的人更为成功的现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照样能够观察到。一个人能说会道,巧言令色,凭借空洞理论招摇忽悠,只能蒙人一时,终究比不过拥有实践经验和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的人才。空洞的理论不论在什么时代都不具有生命力。因此,“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是真理性的判断。

当然,具有生命力的能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是有的,这就是来源于实践、概括于经验的理论,例如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就是这样的理论。抽象理论来源于、概括于实践经验,但还是高于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概括于感性认识,但还是高于感性认识;人的精神世界来源于、依赖于物质世界但还是高于物质世界。

其实,亚里士多德也有同样的思想,他认为,从知识的层次来看,理论知识属于智慧的最高层次,因为它掌握了原理和普遍原因,其他学科和技术则低于它。从知识的目的来看,理论知识不以实用为目的,不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人世快乐为目的,而是出于惊异,为求知而研究。亚里士多德甚至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问题,认为“离开了行动,真理与谬误和善与恶,就是同类的东西了”。(转引自httP://www.examS.com/1unwen/zhexue/xifangzhexue/200909/1262192.htm1网页《试论黑格尔的实践观》一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