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创新及其驱动全面发展的整体环境和总体效应

全面创新及其驱动全面发展的整体环境和总体效应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整体和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全面科技创新及其驱动系统都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创新系统与驱动对象系统和驱动目标系统之间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总体效应。

第一,整体和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图8-2中的“外部环境”是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如果按照“五个世界”还要加求知氛围和虚拟环境)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整体效应。而全面科技创新及其驱动系统都是在外部环境作用下创新系统与驱动对象系统和驱动目标系统之间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总体效应。

“整体”与“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复杂性理论曾经明确地区分过。复杂性思维创立者、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埃德加·莫兰在谈到“抽象的专业化知识”时指出:它“把一个对象从它的背景和它的总体中提取出来,舍弃它与它的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交流,把它插入一个抽象概念化的区域即被箱格化的学科的区域”。在谈到“生态化思想”时又指出:它“把任何事件、信息或知识(均为一个系统——引者注)放置于它们与其环境的不可分离的联系之中,这个环境是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当然还是自然的”。这种“复杂性的思想……总是寻求在任何现象与其背景之间的相互的、反馈中作用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谈到主体的自主性问题时,又指出:“我讲的自主不再是一种摆脱任何依赖的绝对自由”,而是“依赖于其环境的自主,无论这环境是生物的、文化的还是社会的”。[1]显然,莫兰是把由各个部分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称为“整体”,而把这个系统与其背景(即环境)之间交互作用形成的更大系统,称为“总体”。而且,这里的“环境”是指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整体环境。

第二,在环境问题上的两种倾向。

目前学术界在环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所谓的环境仅仅指自然环境或物质条件、物质待遇;二是否认外部环境,甚至提出“一切矛盾都是世界的内部矛盾”的“世界封闭”论。前者如同将科学仅仅视为自然科学一样,是工业社会发展观的产物,直接背离了复杂性理论关于环境是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或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整体环境观,其实质是混淆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后者是曲解了《矛盾论》中的“两因论”。如一些哲学教科书提出“矛盾分析法即内因分析法”,并认为“只有抓住了内因,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自我发展”,“就整个世界而言,一切矛盾都是世界的内部矛盾,世界本身就是它自己运动的原因”,而“就某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来看,又有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之分”。[2]这种哲学观点貌似有理,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并造成了自身的逻辑矛盾。首先,“整个世界”如地球不是封闭的;其次,既然“整个世界”是封闭的,难道世界上的“具体事物”又能是开放的吗?作为一本专门阐述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的哲学教科书,一方面讲“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讲世界是封闭的,或者“矛盾范畴”只“反映了事物内部对立同一的本质联系”,并且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矛盾分析法即内因分析法”。这就制造了一个新的大矛盾,即“整个世界封闭”与“具体事物开放”的矛盾。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策方略是封闭的,而具体地区、单位却是开放的。这是世界上的普遍现象吗?其实,这是撇开“外部环境”宣扬一种“世界封闭论”。因为按照它的逻辑来说,包括具体事物在内的“整个世界”都是封闭的(因为具体事物是存在于或发生于世界范围之内)。这是对我国正确实行开放改革战略的一种质疑。

第三,关于整体环境和总体效应。

“整体环境”即外部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主要是自然、人文、社会)“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见图9-5)。

图9-5 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示意图

如图9-5所示,人从事活动的外部环境的构成要素是“三者”,概括起来也分为人与物两个方面。其中的“人”包括人文环境(指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操、品德、理想、人生目的、追求等)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氛围、团队精神的社会环境,都是人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并生活于其中的,也是人维护和创造的(即使有些自然环境是天然的,也要依靠人们保护和珍爱,亦是“属于人的”)。现实世界即“属人的世界”是“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并形成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人文环境为关键,社会环境为保障的整体环境。这是每一个人生存、成长和充分施展才华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外部环境条件。人和社会既能创造环境,又能破坏环境;环境既能塑造人,又能压抑人,还能摧残人。

关于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系统的整体效应,与该系统与其环境之间的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总体效应,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因为,总体既包含整体又超过整体;而且“总体”包含其背景又超过背景。E·莫兰指出:“总体超过背景,它是包含不同部分的整体,这些部分以交互/反馈作用的或组织性的方式与它相连……整体具有一些性质或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的情况所没有的,而部分的某些性质或属性也可能被来自整体的约束所抑制。”“当不同的要素(比如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心理的、感情的、神话的)不可分离地构成一个整体时,当在认识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各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与各部分之间、各部分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反馈作用的组织时,就存在复杂性。”“恰切的认识应该正视复杂性。复杂意味着交织在一起的东西。”“我们全球纪元特有的发展使我们愈益经常和愈益不可避免地面临复杂性的挑战”。[3]因此,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既要关注整体效应也要关注总体效应,决不能顾此失彼,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性系统(见图9-6)。

如图9-6所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包括自我或个人和类)、“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他们同自然界的关系”“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形成整体的过程,而且该系统(整个世界)及其各个部分又与其密不可分的整体环境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总体效应,即更大的系统。

图9-6 人(类)的活动系统与整体环境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图示: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整体或总体的作用机制。

[1]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9-30、113、214页。

[2]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1、181-182页。

[3]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5-26、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