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五个世界”

“五个世界”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并吸收K·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于2002年提出“五个世界”[1]。图8-2 “五个世界”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的示意图图示: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为“整个世界”。“世界3”是法国科学哲学家K·波普尔于1967年提出来的。他的“三个世界”中没有社会界。所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

我们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并吸收K·波普尔的“客观知识世界”,于2002年提出“五个世界”[1](见图8-2)。于是,就将人的活动增加了知识活动和虚拟活动。

如图8-2所示,“整个世界”是以人类(“人文世界”)为核心主导的四维整合体。客观物质世界即自然界(世界1)先于或外在于人类而存在,人文世界(世界0)出现之后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有社会界(世界2),正是“人通过人的劳动”使世界1与世界2相互作用,分别产生出世界3(客观知识世界)和世界4(主观物质世界)。同时,也只有“人通过人的劳动”,世界3与世界4才能发生相互作用,并使虚拟世界转变为现实。

图8-2 “五个世界”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的示意图

图示: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为“整个世界”。

世界1、世界0、世界2已如前述,不再赘述。

“世界3”是法国科学哲学家K·波普尔于1967年提出来的。他说:世界3是指“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我指的世界3是人类精神(生产)产物”,即“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的世界,自在的论据的世界,自在的问题情境的世界”。所谓的“自在的”知识,即“客观意义的知识是没有认识者的知识,亦即没有认识主体的知识”[2]。显然,世界3是人类精神活动产品的客观化,即外化在物质载体(如文字语言、纸张、数码符号、光声电磁波、网络、软件、工具机器等)上的“思想内容”。故称为客观知识(或精神)世界。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的知识世界。说它是“精神”的,是区别于世界1的物质性;说它是“客观”的,是区别于波普尔的世界2——“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倾向的世界。”我们认为:波普尔的世界2,只是用“精神状态的世界”来表明人的世界,未能揭示人(类)的本质特征——实践,即创造性活动。他的“三个世界”中没有社会界。而且他认为世界1产生世界2,世界2又产生世界3,完全撇开了“人通过人的劳动”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这种所谓“直接作用”的机制是抽象思维的产物。所以,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

在马克思著作中没有“世界3”,却有“精神生产”、科学技术是“脑力劳动的产物”,“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工具、机器“都是物化的智力”等等,表明马克思具有主观知识外化、物化为客观知识的思想。但是从总体上来看,马克思是将“精神生产”、“脑力劳动”、“思想的生产”视为人的主体活动,而波普尔是从活动结果的外化形态提出“世界3”的。尽管活动与其结果“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活动”与“活动的产物”毕竟不是同一个东西,前者是指与人不可分割的动态过程,后者是指与人分离了的客观存在(物)。

世界4即虚拟世界是指人们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电脑或网络上虚拟的电子物、部分人的活动(含思维)、人或社会组织及其之间的关系和变发过程的总和。虚拟世界是主体利用数字化中介系统和其他特殊装置,对三维的数字影像世界不断地施加影响的一个动态系统。在现实世界,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不可能对现实事物进行任何直接的本质上的改动。而在虚拟世界既能使感知主体充分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体验的心理感受,又能根据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出在现实世界暂时还没有的事物或无法达到的状态。因此,虚拟世界作为一种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外化形式,在其产生的过程中人—机的即时互动性(交互/反馈作用)、感性沉浸性(计算机生成的感觉信号,使人的视、听、触、嗅、情等感官和感受完全沉浸于其中)和虚拟物在形式上的动感性(人与虚拟物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的动态化、情景化)就成为虚拟世界的主要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将其称为“主观物质世界”即以电子为载体的人造虚拟物。尽管虚拟物有极高的逼真性,但是它与现实的自然事物、人造事物不能完全等同。如虚拟苹果再逼真,吃起来再有“味道”,仍然不能解渴充饥。虚拟飞机的性能再优越,也不能承载现实的人作环球旅行。这种数字化存在物,只能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进行再创造,才能使它转化为现实存在物。

这就是我们将马克思的“三个世界”拓展为“五个世界”的现实依据。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3]。这就是世界统一于“人通过人的劳动”的作用机制,即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客观知识世界、虚拟世界(主观物质世界)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为“整个世界”,即以人文世界为主导的四维世界的整合体。所以,人类是整个世界的核心,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1] 《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77页。

[2] K·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纪树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年,第309、364、312页。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