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创新是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全面创新是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运用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工业社会或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的概念(理念)。这就是马克思讲的“社会活动”中的“三者同时存在”论。同时,正因为它是全面驱动,必然要求、也只能是全面创新。

我们认为:21世纪是人类迈向“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何谓“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马克思针对工业社会或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一个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的概念(理念)。我们根据马克思的阐述赋予“全面发展”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即横向活动中的“三者同时”发展、纵向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协调发展和“时代更替”中的可持续发展的整合效应。[1]于是,我们提出“全面创新”理念,即横向活动中的自然(物质)产品创新,人文观念、意识创新和精神生产产品创新,社会关系和服务(管理)创新“三者”同时(步)进行,纵向过程中的新构想形成、技术开发、经济开发等“不同阶段”和创新驱动全面发展(指“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反馈圆环,以及古代、近代、现代创新理念的演变(承继与发展),并形成“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

4.2.1 横向活动中的“三者”同时创新

如前所述,创新就是科学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性应用,或科技成果首次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里的科技知识(或成果)不仅仅指自然科技知识,而是指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的“协调和集成”。正如胡锦涛指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方法、手段协调和集成起来”[2]。这就是马克思讲的“社会活动”中的“三者同时存在”论。“三者同时存在”论是一个本体论的命题,是建立在客观世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基础之上的。

世界是自然界、人文界、社会界“三者”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三者就同时存在着,而且就是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3]“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4]未来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不仅在人类历史纵向发展过程中是“三者同时存在着”,而且每一个“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或“三个因素”也是“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6]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7]显然,生产活动是“人们”(人文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社会界)、自然界“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关于“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论(我们称为马克思的“三个世界”同时存在与变发论)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纵向过程和横向活动中的一条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并成为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思维的一条基础性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是实行抽象思维,要么是“唯一”论,要么是“先后”论并到处盛行。如鼓吹什么“唯一的自然科学”、“唯一的自然技术创新”、“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等等,造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显然,这些“唯一”和“先后”论直接违背了“三者同时存在”论,是一种唯心/还原论的产物(见图4-2)。

如图4-2所示,犹如全面科学技术、“全面生产”(待后专门阐述)一样,全面创新指自然物质创新(如物质产品创新)、人文精神创新(如人的观念、意识创新和精神生产产品创新)、社会关系创新(包括社会服务创新)“三者”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的整合效应。或者说,自然物质产品创新成果的获得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人们对自然界的作用”(马克思语),也不是“自然科技独自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理解,不仅符合客观现实,而且突出地强调了全面创新成果的形成机制,即充分发挥生活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这就是包括创新成功在内的一切成就取得的根本条件。

图4-2 “三个世界”与全面创新内容结构的示意图

注:↔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为有机整体。

4.2.2 纵向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创新并形成一个反馈圆环

马克思在论述横向活动中“三者同时存在”与同时变发时明确指出:要协调纵向过程中“不同阶段”如生产—分配—流通—交换—消费—保护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总体”。[8]在这个“回归环路”的链环中,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的或通过中介的作用,而且原因与结果之间可以互相转换,根本不是传统思维讲的前因后果或者单因单果。如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又会反过来决定生产。正如E·莫兰指出的,“所有的事物既是结果又是原因,既是受到作用者又是施加作用者,既是通过中介而存在的又是直接存在的。我认为不认识整体不可能认识部分,同样,不特别地认识各个部分也不可能认识整体。”[9]于是,各个环节之间就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圆环”(见图4-3),我们称为“反馈圆环”[10]

图4-3 技术创新过程的发展平台示意图

注:↔示“人通过人的劳动”发生交互/反馈作用形成为有机整体。

如图4-3所示,技术创新在纵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形成一个反馈圆环,即在纵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既有先后次序,又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交互作用。如试产、试销对构想、开发阶段的反作用;“驱动发展”既是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又是各个阶段的追求,于是形成反馈圆环。同时,正因为它是全面驱动(“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也只能是全面创新。因为仅仅是自然物质创新,只能为人和社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不能直接解决人同自身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所谓的“自然科技独自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难题”、“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自然科技而得到解决”、“自然科技独自成为第一生产力”等等言论,不是“胡说”也是一种现代迷信。其实,这是一种“去人化”倾向的产物。著名学者舒马赫说:“自然科学不能创造出我们借以生活的思想……它没有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而且无论如何医治不了他的疏远感和内心的绝望。如果一个人感到疏远和迷惑、感到生活空虚或毫无意义,他哪里还有什么进取、追求,还有什么科学实践活动呢?”[11]这就深刻地揭示了包括创新活动在内的一切现实活动中“做人”(人文科技)、“处世”(社会科技)、“做事”(自然科技)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其实,科学被分割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早就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割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属于人文科学——引者注)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打不断的链条。如果这个链条被打断了,我们就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12]如今不仅仍然有“瞎子摸象”,而且还以只关注自然科技、自然技术创新为荣耀,并成为我国的一种时尚,并且要解决“文化分裂”状况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13]因为它是工业社会传统的分割/还原思维的产物。

4.2.3 “世代依次更替”中的可持续创新

马克思在阐述“全面发展”理论时还将发展视为一个历史范畴。他说:“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更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都是在“前一代已经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14]这些思想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又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世代更替”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承继与创造的对立统一——在承继基础上的创造与创造指导下的承继二者交互/反馈作用的活动、过程和历史的产物。当代的发展是承继世世代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同时又为下一代甚至未来各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15]显然,只顾当下的发展而追求一时的政绩,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发展,就会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创新更是如此。或者说,创新就是时代的产物,其内涵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古代的创新是指创造新的东西,是因为那时的创造发明与其在生产(经济)中的应用是脱节的。熊彼特将创新赋予技术-经济学内涵(许多学者说“赋予经济学内涵”)是对自然技术创新事业的拓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推动了全球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自然技术创新过程中,只追求“企业家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导致今天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造成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我们正是基于当今人类社会已经“迈向‘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才明确提出“全面创新”,也就表明:21世纪人类社会跨入了“全面创新”的新时代。

4.2.4 全面创新: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

根据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我们曾经将其概括为“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的整合效应”[16]。我们认为,全面创新也是如此(见图4-4)。

图4-4 全面创新的整合效应示意图

如图4-4所示,全面创新具有三维立体网络结构,突现了主体性和整体性,即由“人通过人的劳动”实现的整合效应。三类创新形式各具不同的特点:横向创新活动中的“同时性”,纵向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协调性”,世代更替中创新时代的“可持续性”即承继与创造性。当然,这些区分是相对的。因为“同时创新”也需要“协调和集成”;各个阶段的历时创新也有同时或同步性,至少要同时考虑下一步或下几步,如开展科技研发活动时就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和成果应用于生产的现实可能性问题。这就是全面创新观与传统的创造观的本质区别之一。而且同时创新和历时创新本身都有承继与创造问题,而且每一个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都要关注可持续创新问题。工业社会的技术创新活动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当然,可持续创新又根本不同于“持续创新”,前者关注包括环境在内的总体效应,后者指自身的量的积累。[17]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是由横向上创新活动与纵向上创新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创新发展平台依次更替的历史演变序列。

[1] 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2] 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页。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8页。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7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34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62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页。

[9] 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陈一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2页。

[10] 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6页。

[11] 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54-55页。

[12] 转引自成思危:《切实推进我国的软科学事业》,载《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7期,第6页。

[13] 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页。

[15] 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16] 详见全继业、陈文化:《迈向“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9页。

[17] 请详见《陈文化全面科技哲学文集》,东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8-3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