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方案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职业的含义关于职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获取报酬是职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专业为职业服务,职业对专业起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专业要比职业涉及面宽,高等院校设置某个专业不仅仅是为某一种职业培养人才的,也是为某一职业群服务的。

一、职业的含义

关于职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不是别的,是可以从中得到利益的一种活动”。美国的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它的那个人的社会地位。日本职业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职业”有五个特性:第一,经济性;第二,技术性;第三,社会性;第四,伦理性;第五,连续性。我国学者姚裕群认为,职业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职业是指人们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相对稳定、有收入、专门类型的社会劳动。就个人的角度而言,职业则是指个人扮演的一系列工作角色。我国著名生涯管理专家程社明认为,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从词义学的角度看,“职业”一词,由“职”与“业”构成。所谓“职”是指职位、职责;“业”是指行业、事业;也有人认为“职”包含着社会职责、天职、权利和义务的意思,认为“业”包含着从事业务、事业、事情。

职业一词的外延包括四个意思:一是有工作,即有事可干,有事可为;二是有收入,即获取工资或其他形式的经济报酬;三是有时间限度,一般规定为全天活动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四是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并得到社会承认。

综上所述,所谓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获取相对稳定的合理经济报酬,用以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的社会劳动。职业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社会劳动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并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

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把握职业的内涵:

首先,职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劳动或工作。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从事一定的生产劳动和工作。职业领域是非常广阔的,但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都只能在某个领域从事某种相对稳定的具体工作,这就是我们的职业。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职业的稳定性为积累职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可能。

其次,职业是获得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赖以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获取报酬是职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人们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对稳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为社会履行了职责和义务。

再次,职业具有差异性和层次性。职业是分门别类的,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我国古代就有三百六十行一说,现代的职业更是成千上万种,而且还在不断分化出新的职业。各种职业不仅活动内容不同,工作条件不同,而且对人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在生理上、心理上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具备了某种特定要求,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同一种职业,还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又可分成不同的等级。如工程技术人员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和技术员;农业科技工作者有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和农业技术员。职业的不同层次,反映从业人员的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经验的多寡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

二、职业的意义和功能

职业在实质上实现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通过职业不仅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且通过各自劳动成果的交换,也满足了彼此的需要。职业活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是居首要地位的活动,解决好职业问题,对促进人的社会化乃至人生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职业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活动,而人们的职业与生产劳动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因为人们总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职业来进行劳动,以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维持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基本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是为了取得一定的报酬,也是职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重要标志。而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取得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实现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

第二,职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职业是个人获得名誉、地位、权利以及友谊、交往等精神需要的重要来源;同时,在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从事特定的职业时,由于每种职业都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必然对从业者的生理和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当这种工作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时,就成为促进个性健康发展的途径。而随着个性和才能的逐步提高,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职业对于个人而言,具有5个方面的功能:

其一,职业是个人获得经济收入的来源,是个人赖以生存以及维持家庭生活的手段。

其二,职业是个人从事的特定工作。

其三,职业是个人在社会劳动体系中从事具体劳动的体现,也是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主要途径。

其四,职业是个人获得名声、地位、权利以及各种便利等的来源。

其五,职业生活使个人在特定社会情境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和特定的思想观念,是进一步社会化的条件。

不仅如此,职业对社会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职业及职业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一是职业的存在及其运动本身,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社会运动的一项丰富内容;二是通过职业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进而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奉献精神产品、奠定物质基础;三是职业分工及劳动是构成社会经济制度及其运行的主要部分;四是职业是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人人安居乐业就便于社会控制,促进社会稳定;五是职业的运动,如个人的职业转换、职业结构的变动、职业阶层间的矛盾冲突及解决等等,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职业与专业

职业与专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专业为职业服务,职业对专业起导向作用。一般情况下专业要比职业涉及面宽,高等院校设置某个专业不仅仅是为某一种职业培养人才的,也是为某一职业群服务的。大学设置专业的宽“口径”,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职业的发展变化,以便毕业生就业时能从较宽的职业范围去选择职业以及适应职业转换的需要。

专业化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专业是高校开展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依据。《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2015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分设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学科门类,89个一级学科(专业大类),392个二级学科。

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学生的职业选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一般而言,所学专业是择业的基础,专业提供的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职业还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知识与综合能力、择业机会等因素选择。目前,虽然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再拘泥于专业对口,但还是会尽量选择与专业有关联的工作。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快速变化,职业的变换会越来越频繁,未来职业与专业的关系会越来越远,知识的持续更新和终生学习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通过对201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814个专业(本科324个、高职490个)26.8万个样本的调查发现,超三成毕业生未能“学以致用”,专业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是主因。

该调查发现,2013届毕业生入职半年后,其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为66%。其中本科生为69%,高职生为62%。换句话说,有超过三成的毕业生“学非所用”。大学毕业生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他们自述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本科为33%,高职为29%)、“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本科为25%,高职为29%)。其他原因还有“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达不到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专业岗位收入不高”等。在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入职半年后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最高的前6个专业分别为建筑学(99%)、临床医学(98%)、城市规划(94%)、护理学(94%)、地质工程(94%)、土木工程(9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职业出现了两个看似相反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有些职业的专业化越来越强,若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无法达到职业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是职业开始向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打破了以往每种职业固有的界限,职业与职业之间相互交叉延伸,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以研究人员为例,以前的研究人员只管搞科研,但现在的很多研究人员,既是研究者又是市场开拓者和经营者,有的还是管理者。

面对这样的职业发展趋势,我们学习的专业对未来职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方向。信息时代来临,让我们有更多的途径和更早的可能对职业世界有一个感性的认知,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职业的了解来选择专业,当然这也是未来对口就业的基础。尽管当前一定比例的大学生不能实现对口就业,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在对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进行招聘时,大多数都要求专业对口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另外,我们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专业对口,因为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不是完全参考职业分类的,有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自成一体,或者各有侧重的研究方向。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包括了市场营销学、顾客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等等,因此营销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就不仅仅有销售员这个对口职业,还有广告策划、客户服务、销售管理等多种岗位。

(2)专业学习是通向职业的桥梁。专业学习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掌握和专业能力的形成。大学所设置的专业一般是面向一个岗位群,纵向可以涉及一个领域、一个行业,横向可涵盖社会各部门的某个层面。专业学习是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大学生在校的专业学习,是通向职业生涯的桥梁,大学生通过学习,打下牢固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基础,掌握专业技能,正是为求职、就业做好知识、能力的准备。

(3)专业学习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如果你打算将来从事与你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那么专业学习对未来就业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即使你所学的专业与你将来从事的职业不对口,专业学习也完全可以成为你的特长。现在有大部分本科院校实施双学位制或者辅修专业制,也就是在主修专业之外,辅修另一个专业的课程,或者特别安排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辅修专业核心课程,增强未来就业的空间。 对于辅修专业的选择,一定要注意相关性和有用性两个标准,相关性是指与主修专业有一定的关联性,有用性是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职业目标的达成。

(4)专业学习有利于提升职业发展力。现在大部分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能力、潜力看得比学历、专业更加重要,但是他们也从来不否认,一个具有系统性专业知识的人具有更强的职业发展力,因为这些专业知识构筑了一个人复合性知识结构的主体和脉络,其他知识的学习是以此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这些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以后,能够有效地指导实践。可以说,你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专业优势越明显,你的可替代性就越低,职业稳定性也就越高。

总之,无论是为了适应职业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是为了适应职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校大学生都必须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而应该以系统性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导,辅之以自主性拓展学习,将专业知识学专、学精、学透,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避免出现部分毕业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职场不适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