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其《经济发展理论》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创新理论的正式确立。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其《经济发展理论》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创新理论的正式确立。此后创新理论的主流发展,依然延续了熊彼特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更新;第二层含义,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含义,改变。创新是增长和获利的关键驱动力,能使组织获得超群的增长。自从商业研究开始,创新就被认为是促进组织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Schumpeter,1934)。普华永道(PWC)英国公司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掌握创新的公司比同类企业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Tucker,2002)。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最主要源泉(Dosi,1988)。企业“要么创新,要么就是死亡”(Freeman & Soete,1997)。

创新正日益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知识的数量和技术复杂性日益增加,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学习模仿变得越来越困难。随着对技术进步理解的加深,经济学家们发现技术转移是非常困难的,甚至连模仿都非常昂贵(Teece,1977;Rosenberg,1976,1982;Levin et al.,1987)。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学习成本上升,模仿者需要更强的吸收能力才能消化吸收他人的创新成果。后发者的学习周期大大延长,甚至赶上了先发者的创新周期。当先发者完成新一代创新的时候,后发者才刚刚学会前一代创新成果。因此后发者陷入了依附的陷阱,模仿创新的“后期进入”无机可乘,跟进策略难以奏效。在以技术变化迅速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竞争环境中,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创新是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企业核心能力和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研发推动的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个国家,如果不具备创新能力,就会失去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国家和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高,重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这些创新综合指数也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一般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我国在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而相应的科技创新基本指标是: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R&D/GDP的比值要从1.35%提高到2.5%。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指出:2020年,我国要基本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创新效益大幅提高,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大幅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只有不到8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创新的思想观念桎梏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国家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1]:第一,进一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坚持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实现新的重大跨越。第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推进基础前沿研究。第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的能力,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统筹各类人才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第五,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六,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提高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为此,中国的自主创新需要更多的制度创新,协同创新就是其中重要的战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