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沐雨与战略协同

文化沐雨与战略协同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基因:文化沐雨与战略协同创新不是单一的体力活,而是综合性的智力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和王传福的影响下,全体员工都具有了创新意识,企业形成一种渗透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创新文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比亚迪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单项的创新,而是系统整合的成功,它是一种具有文化基因构建和战略整合协同的成功。

创新基因:文化沐雨与战略协同

创新不是单一的体力活,而是综合性的智力活。我们从苹果、谷歌、宝洁等知名企业的案例中都不难发现:它们的创新战略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利发明、新品研发、传播创新等,而是涉及企业的综合创新力,通过多项综合创新组合,完成了创新的组合聚变。在这些创新典范中,我们还发现,每个企业都有一个核心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各项创新全部指向同一个方向,由此完成整体创新链条的整合与协同。此外,在这些企业中,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发展血液中。只有这样,才使它们成为(或保持)世界级的创新标杆。

如果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传统形式的竞争优势,比如成本、技术、质量、管理、渠道、设计、服务等,都可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甚至轻易赶超。这些竞争优势在很多时候,都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相互之间差别不大,如果对方做到“你有我优”,你将如何应对?只单一地依靠简单几个可变因素去与对手竞争,一旦遭遇对手的强攻,注定就要失败。曾在美国领先家电制造商惠而浦公司担任全球创新副总裁的南希·坦南特,在《创新战略》一书中这样阐述创新战略:“一系列各种各样的行动,以创新的心态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内化,并渗透于组织全身的肌理和血脉。”也就是说,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几个战术,而是企业由上至下形成的企业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下,才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也才具有战略的整合与协同。在这个战略愿景下,整个组织文化都流淌着创新的血液,这样的创新才能持久。实际上,企业要想长久创新,必须建立一个基于创新战略愿景的企业文化。我们以比亚迪为例,王传福本身就是技术出身,善于颠覆性地创新,而且从企业构建开始就是通过创新完成了企业从生存到领跑的蜕变。在这样的氛围中和王传福的影响下,全体员工都具有了创新意识,企业形成一种渗透于每一个人心中的创新文化。

其实,很多企业所进行的产品、渠道等创新策略,由于是单点创新,因而也就很容易被对手所模仿和超越,正如营销专家史蒂夫·亚斯特罗所言,它们不过是“基本商业卫生步骤——相当于公司经营中的‘刷牙’”。由于很多企业更容易过于关注某些表面化技能,比如单一的外观、外形等,也就往往忽略了其他关键技能,比如核心技术、生产模式、产业链等。因此,作为创新战略,不仅需要企业形成一种创新的企业文化,还要具有创新体系,或者团队组合,以此保障创新的持久性和防御性。IBM的大型创新,例如通过世界公共网格计算平台展示网格计算,也是在倡导合作中得以实现的。现任CEO彭明盛曾鼓励数十万的IBM员工参加公司价值观的网上大讨论,创新和技术副总裁尼克·多诺弗里奥更是努力让全球9万名技术人员感觉自己是同一个创新大家庭的成员。其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实现了团队力量的整合,让人人都参与到创新行动中,最终完成创新的“众”聚合,也就有了无可想象的组合聚变力量。这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战略整合与协同。比亚迪从IT行业到汽车行业,再从传统汽车到电动车,每一次蜕变过程,都是在整个创新团队的合作下快速完成的创举。这样,才能实现经验的复制,同时在复制过程中进行持续性创新,以此实现成功复制和经验传承。此外,更为关键的是,王传福一直以身作则,领导着团队进行创新,以此形成和构建了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透过这种文化氛围,我们也就不难发现以此实现战略整合(从IT电池到汽车电池)和战略协同(产业链协同、制造模式协同、团队协同等)。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比亚迪的成功绝不是一个单项的创新,而是系统整合的成功,它是一种具有文化基因构建和战略整合协同的成功。比亚迪用自己的创新逻辑,将这一模式从电池复制到手机部件,再复制到汽车,都取得了令业界震惊的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