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

生态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

时间:2022-08-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3 生态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塑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实际上, “生态”与“创新”更是我国当前发展亟待破解的难点。生态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显然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来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生态化转型。为此,所需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就是创新,尤其是生态创新。

1.1.3 生态创新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组成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塑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林毅夫等,1999)。在经济规模指标上,我国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在物质规模指标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例如钢铁、煤炭、水泥、化肥和合成纤维等产销量近年来高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在进出口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纺织服装、五金家电、电气机械电子信息甚至汽车等终端产品相继由进口转出口;而石油、铁矿石、铝土矿等大宗资源则相继由出口转进口。经济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在带给我国巨额外贸顺差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逆差” 。有关研究表明,1997 —2002年间我国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12%~14% ,2002年后迅速增加,到2006年已达29% (齐晔等,2008)。如果这种发展模式不转变,贸易顺差越大,则“生态逆差”越大,我国也越容易被锁定在资源高消耗、经济低产出的低水平发展轨道上。2009年韩国公布的G20国力评估显示,我国综合国力排名第二,但环境管理能力却排在了倒数第三位。

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生态化转型诉求的日渐高涨,我国生态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也将越来越严峻。路甬祥在2009年机械工程学会上指出,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许多领域仍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的低端,创新能力较弱,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大型跨国经营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少。2006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率都在40%以上,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6.2% 。近20年,中国人均排放较低,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趋世界前列,反映出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产业、制造产业仍占主体,高能耗产品出口仍占相当比重,并反映出我国节能潜力巨大,减排任务紧迫,挑战严峻” 。

实际上, “生态”与“创新”更是我国当前发展亟待破解的难点。生态创新相较于传统的技术创新而言,是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节约能源为目的而进行的创新或者能带来良好生态效益的创新活动,可以从根本上带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及提升竞争力。中科院《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建立的支撑体系之一就是:加强自主创新,建设绿色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发展促进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换言之,实施生态创新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支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企业竞争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途径。

生态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显然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来促进企业生态创新并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由此,应对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我国迫切需要绿色新政来进行国家范围内的系统创新(任勇,2009)。进入新世纪后,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2004年前后提出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05年国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设定了明确的节能减排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效。这一系列举措强有力地表明,我国要坚定地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生态”之路。为此,所需要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就是创新,尤其是生态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